发布时间:2023-09-26 22:57:47作者:若即若离来源:互联网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同时对于人们也是意义重大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虽然现在都人对于节气并不是特别关注,但是对于务农的人们来说,节气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农作物都生长。
气温下降雨季
寒露虽说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但是严谨来说是属于夏秋交际的日子。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秋季末月。戌月,阳下入地,万物毕成。寒露的夜晚,仰望星空,就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阳的“大火星”已西沉。进入寒露节气,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寒意,空气较为干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饮坠露餐秋菊详解
关于节气有一些诗句或者农谚来描写这个时节的物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残瓣充饥。露水河菊花都表示着秋天。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气候略显干燥。白露的“露”是一种自然现象:节气至此,白天阳光尚热,水汽蒸发,太阳落山后,气温下降得很快,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水滴,这也是“白露”的由来之一,植物开始有露水。
有赏枫叶的习俗
不论是节日还是节气都有很多习俗,一般都是根据节气的特点而来的。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说的也是这个季节的习俗,不过寒露节气还没有红枫叶,到了暮秋时节才有红枫叶。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
寒露:露凝而霜,菊有黄华(解码二十四节气)
袁 瑾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唐代诗人戴察的《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描绘了深秋月夜寒露凝结之景。寒露,于每年10月7-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其名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之后气温持续下降,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所以称为寒露。民间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之说,意在提醒人们注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
在草木日渐萧索之时,菊花却开得分外热闹。“菊有黄华”是寒露三候之一。秋风飒飒,鸿雁南飞,此时菊花凌霜而来,从容绽放,做了一季的韶华之主。菊花,又叫黄花、九花,素有“花中隐士”“花中君子”之称,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赞菊之高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菊为伴,安贫乐道;杜甫用“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描写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傲然。寒露时节,民间多有菊展,观者众多,呈一派欢乐景象。宋代菊花品种培育繁多。南宋范成大《范村菊谱》记述了30多种菊花品种,黄色就有胜金黄、麝香黄、太真黄等16种。明清以来,观菊成为市民的一大休闲娱乐活动。清代《清嘉录》记载,每年菊花初绽时,江苏苏州虎丘一带的花农挑着担子进城叫卖。市民购花后,插于瓶洗中以供观赏,有的还以柔软的铁丝缠绕花梗,将花枝拗成各种形状。更有人于“广庭大厦”之中,将千百盆菊花堆叠成山,形色绚烂、姿态万千,称为“菊花山”。
菊花有“延寿客”之称,可观也可食,不少地方有酿制菊花酒、套菊花枕的习俗。江苏无锡一带以菊花、糯米、枸杞与酒曲同酿,味清凉而甘甜,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的功效。菊花香气浓郁,套枕置于头下,可提神醒脑、舒缓精神。
对喜爱垂钓的人来说,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时间是钓鱼的好时节。此时天气凉爽,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过冬,正可供垂钓客大展身手。俗话说“春钓浅滩,秋钓近边”,寒露之后,气温下降得快,阳光无力晒透深水区,向阳的浅水区较为温暖,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们喜欢聚集在这样的水域觅食。老钓客往往选择向阳的岸边,临水垂钓,称为“钓秋边”。
寒露时节,自然界阳气进一步收敛,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各类芝麻制品颇受欢迎,如寒露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芝麻味甘性平,细细品嚼,麻香四溢。此外,蜂蜜、银耳、百合、山药、核桃等也是滋补佳品。
此时不能遗漏的一样美食还有螃蟹。俗语说“西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中秋蟹嫩,寒露后菊黄蟹肥,江南各地多有持螯赏菊之风。北宋《清异录》记载“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含黄伯”指的就是金秋螃蟹。蟹的种类很多,有湖蟹、江蟹、河蟹、海蟹等,古人以湖蟹为上品,当代亦如此,尤以阳澄湖大闸蟹名气最大。螃蟹性寒,要有黄酒相伴,苏州人讲究“落山黄”,酒温而不烫口,浙江一带则以绍兴黄酒为佳。醋是螃蟹宴上不可缺少的调料,此外还会加入姜丝、蒜蓉等,以去腥、驱寒。绍兴一带则用酱油做调料,别具风味。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寒潮与秋雨中,秋天的第五个节气来到了,10月8日,寒露节气。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古人观察到,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羽似,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菊花,是秋天标志性的植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典型意义的植物。菊花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的书写里的?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离骚》应该是最早书写菊的诗歌。”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的潘玲博士说,“这里的菊是可食用的,它是香草,同时有美的形状,美与实用兼备。中国古典美学倡导‘尽善尽美’,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美善合一’的原则。”
潘玲介绍,文献记载里的菊,大致有两个脉络:在医家、民俗记载中,菊因其实用性,入药、入酒,祛病延年,辟邪长生;文人书写中,菊因其花期、姿态,被赋予高洁、脱俗等特质。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总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的这一特质是由陶渊明发扬的。归于田园的陶渊明,偏爱菊花。他的多首诗歌里,菊都是主角。“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潘玲说,这些诗作让采菊东篱的诗人形象和不慕名利、真实自得的超然境界互映,成为文人的理想。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典雅》中说“落花无语,人淡如菊”。“菊未必‘淡’,是诗人在咏菊中寄托自己的真情,成为幽雅贞静、安苦守节的象征。”潘玲说。
自陶渊明后,大量文人以菊为题,以菊类比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是花中最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晴”(唐·白居易《咏菊》);“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黄花》)。
原产于中国的菊,在世俗生活中是另外的风景。潘玲介绍,宋代《梦梁录》里记载,南宋临安城从宫中到富户、中人之家,都要买菊、赏菊,当时培育出的菊花有七八十种,香气持久,白色花瓣黄色花蕊的品种最受欢迎。清代文献记载,京城里新开的店铺堆菊花山招揽生意;乾隆年间广东中山就有菊花大会。不论是超然的文人理想,还是热闹的市井时令,菊花与人的密切关系,正是美善合一的不断传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竺佳怡)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