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是什么(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

发布时间:2023-09-19 08:48:24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网友投稿

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详解)

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

在人生当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够去获得,这些事情需要自己通过长期的段奋斗才能够得到,所以当他们拥有属于自己孩子的时候,也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关注自己孩子的五行命理也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生辰八字一览

【宝宝八字】壬寅 甲辰 甲午

【出生阳历】2022年04月11日

【出生阴历】壬寅年三月十一

【五行】水木 木土 木火

【十神】偏印比肩日元比肩偏财伤官

【命格】偏财格

日柱命理命论

【日干心性】有积极性的开拓精神,精力旺盛,重感情,刚直豪迈,勤勉随和,但好自我显示,直爽当中隐蔽着一点点的虚伪。

【日干支层次】[甲午][中等]身坐死地,一生劳苦奔波,干生支,对妻子好,伤官生财,对上辈孝顺。日主泄出丁火,主利他人,故对别人照顾有加,可自己到老,却一无所有。

【日干支分析】为人和气,好娱乐;青春好风荡,交往朋友,利官近贵,逢凶化吉,骨肉少靠。女人口快,心直能言;防止祸不单行?

人生运势运程

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整体的人生运势会非常顺畅,他们个人桃花运会比较旺盛,因此很容易早年成家。他们的追求者也长久徘徊不散,在职场上更容易遇到贵人,而因为左右逢源,前半生积累了不少人脉和资源,所以后半生求财顺利,之前的贫穷尽可以化为财禄,安享后半生清福。他们一生会大发横财,一辈子都不会缺钱花的,能够有很多的财富。

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详解

走!回乡!

如今,越来越多的90、95后

甘愿放弃大城市的霓虹

返回农村去当一名新农人

他们善用新方式新方法

给自己带来了新发展

也给家乡带来了新机遇

……

留英金融硕士回东北老家种田?

5年后的结果让人意外

1989年出生的曹曦,算是个准“90后”,按理说,“‘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曹曦本来应该划归到“不会种地”的“阵营”。其实也没错,曹曦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分不出粳米籼米的区别,但这不妨碍他回家种地的梦想。

放弃金融行业

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2022年10月,是曹曦最忙活的一个月。3900亩水稻熟了,600多亩玉米也该收了,月初到现在,曹曦一遍遍走到地边、下到地里。有时候他会抓一株稻穗、捧一把稻谷细看。听着收割机的轰鸣,看着水稻翻进、金黄的颗粒翻出,曹曦心里十分踏实。

曹曦合作社的水稻

曹曦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吉林一中奥训班、厦门大学金融系到国外知名大学金融运筹专业,如果不出意外,这是越飞越高、离家也越来越远的一路。2015年,来自家人身体的意外让曹曦搁置了手头的工作。当时,他在巴西的事业已上正轨。

曹曦形容自己“跟朋友、家里人联结比较多”,除了割舍不下的家乡,选择农业更多是从金融专业出发的判断。“我生活在城市中,之前都搞不清楚水稻插秧、收割的细节。当时是觉得这个行业有发展,干着干着,对农业的理解、对农业的感情就加深了,开始一点点地投入。”曹曦说。

离不开家乡,那就把根扎得更深。到2017年,年轻的曹曦有了年轻的团队,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公司,数学题从课桌移到了田野。

那一年,他流转了1500亩土地:“刚回来肯定是非常难。农民拿土地入股到我们合作社,他们最开始不是很理解,觉得好像企业要用一些套路,只有几十户跟我们合作。随着企业做了一年又一年,信任我们的农民变多了,到现在我们流转土地有几千户。”

曹曦(右一)组建的年轻的创业团队

1500亩到4500亩

得到这份信任他用了5年

1500亩到4500亩,得到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曹曦用了5年。这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第一个收获季,4500亩地里有3200亩左右是高标准农田,“大概能有2000吨的水稻产量”。

收割机、运输机穿梭在田间和水泥路上,曹曦的眼前,除了稻田还是稻田。他在地里蹲下,抓一把稻谷,搓开脆黄的壳,轻轻一吹,谷壳四散。这道转换时空的数学题,五六年前还不懂农业的金融学霸,早已拿满了基本分。

曹曦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而数学题的加分,来自当年的课堂。从建温室、购置农机具、整地、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开镰收割,再到引入秸秆养殖蚯蚓项目、改善土壤及生态环境,曹曦团队的选择,始终透着“高精尖”。

曹曦的每一步,都是有章法的:“土地的增加,能提高我们的机械效率、耕种效率,单位面积的费用就会减少,边际成本就比较低了。我们以销定产才更有效率。”在他看来,这些章法,农民们都能理解,“把术语转化成白话,农民兄弟们都能听得懂,而且他们也都有相应的经验”。

开发民宿、研究果蔬采摘

“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就业”

距离4500亩农田5分钟车程,是曹曦公司的另一个“板块”——7万平方米的乡村民宿。两年前,这里还是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

曹曦创建的乡村民宿

除了种地、民宿,曹曦还涉足果蔬采摘、研学。

对于曹曦的选择,他的父母“支持,但没有完全支持”。一个学金融的海归每天忙着种田,在父母的眼里,“这书白念了”。“书这种东西从来没有白念的”,曹曦一遍遍对身边人解释。“我会做企业的独立核算,知道公司的现金流怎么更健康。”

在他眼里,不念书管理不明白这个公司。“我没想一天、两天做完”,曹曦说得坦然,“做农业最终结果肯定是会把大米卖好,但是我不是为了卖大米而做这些事。我是为了做农业产业化,我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去致富、去就业。”

曹曦团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90后留洋硕士的“农科情”:

“我想带领乡亲致富”

从大学老师变成奔波田间的新型农民,从海归留学教育硕士化身为新农村建设者……安徽省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平东林的选择令很多人不解,而他却笑着说:“因为我真的喜欢农业,我想带领乡亲致富。”

1990年,平东林出生在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的农户之家,家乡的小麦地、水稻田一直深藏在儿时记忆中。曾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任大学老师的他,2015年前往菲律宾远东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在这里,他“邂逅”了菲律宾的现代农业。

“植保无人机施肥、自走式育秧、生态餐厅、农业物联网……这些先进的技术完全颠覆了我儿时的传统农田记忆。”平东林说,现代生态农业带给他巨大的冲击,也勾起了他对土地和农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回国后,他毅然决定,回家乡发展生态农业。

做种植、办养殖……轰轰烈烈创业的他,却受到了父亲的质疑。平东林笑着说:“父亲说我种的是‘洋玩意’,人家一亩地收一千多斤,而我只能收几百斤,赔了钱,但是我种的是有机稻虾米,每斤价格是普通大米价格的三倍,所以长期来看,不亏。”创业路上虽经历了观念不同、资金困难、技术不成熟等重重阻碍,但都未能让他放弃农科梦。

2018年,平东林在当地创办了占地50亩的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集养殖、收购、销售为一体,采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他的四名学生也被他执着的农科梦感动,大学毕业后加入合作社,如今已是合作社的核心成员。

“你看这种产品,可以使秸秆腐熟还田变成肥料,不仅省了处理秸秆的烦恼,还可以使化肥用量减少一半。我使用的纳米农药,农药残留几乎测算不出来。”平东林说。其合作社的肥料、农药、腐熟剂都遵循绿色、安全、高效的原则,均采用无人机喷洒,让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加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

同时,合作社还建立了“智慧农业”新平台,通过物联网直接传感田间数据,辅助生产决策,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向农户开展各类种养指导与帮扶,实现现代农业“保姆式”服务。

如今,平东林聘请了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张培江教授为首席专家,并打造品牌价值,涵盖了米、面、小龙虾、家禽、儿童辅食等各种有机农产品。

对于未来,平东林满怀信心又深感责任,设立农业类博士工作站、发展休闲农业都在他下一步的计划中。他说:“我想要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小康路,我想要将‘青山绿水’浓缩在我的产品中,我更想把它们打造成天长的一张新名片。”

“造火箭的少女”回乡种树

在别人眼中,周朝霞曾是“造火箭的少女”。

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火箭推进剂燃料,曾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英文论文《一种核壳型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并获发明专利,毕业后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高级采购工程师——这是这位湖北咸宁女孩29岁之前的人生。

而在2018年,周朝霞在家乡注册成立湖北绿森苗木绿化有限公司。

她为何回乡成为一名“种树的新农人”?

周朝霞在自家苗木基地

1986年,周朝霞出生在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桂花村(现更名为鸣水泉村),这里历来有栽种桂花的传统,是“中国桂花之乡”。2012年,硕士毕业后,周朝霞来到深圳工作,规划着与爱人在深圳定居。

生下孩子后,周朝霞和爱人到欧洲、中东地区等一些国家游历。在迪拜旅行期间,她感触良多:“真不懂这里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向往,无非是楼层高一点,购物中心大一点。真正能让人心旷神怡的,还是山川河流、自然风物。”

领略了世间繁华,周朝霞念念不忘的,仍是生养自己的小村庄,以及留在家乡的父母。她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城市回到故土,在乡村做一点事业,也许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可以多陪陪父母。

早在2000年左右,桂花镇开始有人做桂花苗木生意。彼时,周朝霞的父亲也在从事育种、扦插、养护、起苗、运输等工作,只是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

2015年,周朝霞先从打理自家的几十亩苗木基地做起,她向父亲及附近有经验的种植户学习,深入了解每个品种的种植要点、生长特性。2018年,周朝霞正式注册公司。紧接着,她在销售上发力,在一些电商平台开设企业店和个人店,建公司网站,做搜索引擎优化。

周朝霞在基地查看栀子花苗长势

在桂花镇,做苗木生意的人很多。由于做过采购工程师,周朝霞觉察到,信息不准确、鱼龙混杂、报价虚高……市场上对苗木电商的质疑声一直存在。“做生意要学会换位思考,实诚是打动客户最重要的敲门砖。”

平时,遇到天气太热,如果有客户下单,周朝霞会选择退单,因为她知道不适合栽种,会给客户带来损失。而且,她会站在客户角度,推荐相对更合适的树种,而不是价格贵、利润高的。

“好不容易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了,又回来当农民,她是怎么想的?”“‘造火箭’与种树,这落差也太大了吧?”“终归是回来种树,早知如此,又何必学那么多知识?”……周朝霞回乡创业,围绕她的这些质疑,一直存在。

刚听到这些话时,周朝霞心里有些不舒服,但很快想通了,“外界的评价不要紧,关键是自己得想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的”。

在她看来,走上与世俗相反的路,是自己综合考虑的结果:读书能提升自己的格局、思维、判断力等综合素质,不一定非要局限在本专业发展,在外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帮助自己提高了眼界,做事的方法、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早在入行时,当地许多同行就认为,苗木市场已经饱和,“生意越来越难做”。周朝霞不这样认为。她看到,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主流,绿化将越来越受重视,苗木市场也不会萎靡。不过,这个行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将产品与服务不断朝专业化、精品化发展。”

在淡季时节,别的村民放松休闲之际,周朝霞选择到杭州萧山、浏阳柏加等地大型花卉基地与市场调研,学习先进的种植、防虫、起苗等技术,也考察苗木行情与价格走势。

这两年绿化带小苗销量走高,她预感栀子花、杜鹃等品种四季常青又有花,肯定会受欢迎。在当地,周朝霞是第一家大规模发展杜鹃与栀子花种植的,事实证明,她卖得挺好,也带动了当地这两个品种的种植与销售。

虽然属于“后进生”,一年多时间,周朝霞的苗木生意也做得“小有起色”:营业额超过了100万元。一些种植户找到她,希望通过合作,一起推广新品苗木种植与销售。

周朝霞参加团咸宁市委项目评审

对比发达地区苗木行业发展水平,周朝霞发现,家乡苗木种植销售总体规模偏小、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她希望,能通过自己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将更多村民聚合起来,告别单打独斗,一起提升苗木种植专业化、精品化程度,让桂花镇在苗木市场上更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乡有所改变,否则,返乡的意义何在?”她知道,这件事急不来,但她“有的是时间”。

看到周朝霞这个“新农人”正将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带回家乡,一些大学同学纷纷对她的选择表示支持。

将“梨想”传递

让“汗水农业”变“智慧农业”

走进太仓市沙溪镇虹桥村8组,一眼就能看到成片的绿色果园,园内桃树、梨树和葡萄树郁郁葱葱,汁水丰盈的果实挂满了枝头,青石板铺成的田间课堂设在其间。而这片家庭农场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陶煜东的年轻“90后”。

“从小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我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陶煜东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立志以水稻专家袁隆平为榜样。

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就一头扎进了乡村振兴事业,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他把“创业地点”选在了长寿之乡——虹桥村。实地考察中,陶煜东发现,虹桥村附近的地区是太仓的“北大门”,地势较高。当地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为生。

“果木大多喜欢较为干燥的土壤。由于地势高,果木几乎不会受到雨季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果木的生长。”陶煜东通过所学知识,放弃按照传统路线种植水稻的经营模式,转而选择种植果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受政策鼓舞,同年5月,陶煜东注册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家庭农场主”。

他将目光瞄准种植绿皮系的沙梨。“市面上卖的是常见的黄色梨子,为什么你却选择绿色的沙梨呢?”刚开始,有朋友质疑他的想法。

在陶煜东看来,绿皮系的沙梨大多在六七月份就成熟,随时可以上市。普通的梨子却在秋天成熟。市场上,陶煜东打了一个“时间差”。他所种植的梨子水分更足、口感更为细腻、甜度也适中。出于多方面考虑,陶煜东坚持最初的选择。

种植梨树后,树苗基本三年才能挂果。这个时间段,陶煜东选择种植草莓等当年种植、当年就能收获的水果为农场增添收入。“农业种植就是静静等待的过程,等待结果、等待收获。”陶煜东说。

工作之余,陶煜东并不拘泥于课本上所学内容。他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土地上的知识”。“田秀才”“土师傅”,陶煜东都虚心请教。

梨树结果之时,陶煜东发现了问题。原来,为了防止病虫害与鸟类对果实的破坏,在生长时,大多数梨子都会被套上一层白色的塑料膜。“给果子套袋,不仅破坏环境,每年还会多出一大笔费用。”陶煜东还发现,部分梨子在塑料薄膜中被捂坏。

于是,他请教农业专家,并专程前往欧洲实地考察。国外的先进农场已放弃“给果子套袋”的老方法,大多采用“防鸟网”达到同样效果。

经过一番钻研,陶煜东因地制宜,根据农场地势、果树高度等情况自行改进“防鸟网”。安装后,三年之内不用更换。“这样大大减少了人工等各项成本,而且更加绿色、生态。”陶煜东说。

他还利用“大数据”记录、分析全年的农事操作。起初他使用背负式割草机,每个人一天只能收割5亩地的杂草。记录相关数据后,他转变思路,引进大型的割草机。像“卡丁车”一样的割草机,一天就能收割80亩地的杂草。

“打农药”次数也成为陶煜东重点关注的数据。之前,他一年平均要给果树打13次农药。其后,他针对相关情况进行“技术优化”,引进矿物性、可降解的优质农药。如今,120余亩的果园每年只需要打7次农药。

创业十余年来,陶煜东一直将全部收入投入到研发之中,在去年才真正实现盈利。他先后向农民推广介绍新品种8个,栽培技术5项,果园机械化率方6个,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5项,大大促进果业增效、果农增收。

2018年以来,他先后接待各地农业观摩团、农业委培生参观学习二十余次,组织开展地产果品绿色创建技术技能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等各类活动三十多次,累计参加活动3000余人次。

如今,在一望无际的梨树丛中,陶煜东经常回忆起儿时观看农业节目的每一个夜晚。

“当时,我就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新农人,传播农业技术。现在,我想将这份‘梨想’传递给每一个热爱农业的青年人!”他说。

95后党员回乡投身农业

种出“四川第一”樱桃

每年4月,沉甸甸的樱桃挂满树枝,色彩鲜红,娇艳欲滴。这片樱桃园的主人之一叫白桂英,是一位95后西河街道龙井村党员,也是西河目前最年轻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

95后党员回乡投身农业

“小时候觉得农业不赚钱,没有前途,也没想过长大了要做农业。”白桂英是土生土长的龙井村人,从小,家中一直种植葡萄。普通的葡萄品种活多,收益却平平,故而在她的印象里,农业并没有太多的前景。

大学时,白桂英选择了商务管理专业,在曾经的规划里,她会按部就班完成学业后,努力进入城市的公司上班,脱离农村成为一名彻彻底底的城里人,这也是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奋斗目标。

而就在一次偶然的契机里,她接触到了新型农业,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农业梦,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年轻人就要去拼一把追求自己的梦想!

抱着这样的想法,白桂英和丈夫张学智顶着家人的反对和压力,毅然放弃了一直经营的网吧,放弃了稳定的收入和安逸的生活,转而投身农业,在家乡龙井村和青白江杏花村分别开辟了家庭农场,从0开始创业。

种出“四川第一”樱桃

刚起步时,两人对农业知识一窍不通,便拼命报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培训过程中结识了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因被夫妻俩对于农业的热情和执着打动,一些专家学者很乐意与他们交流甚至共同开展研究。

2019年下半年,张学智与省农科院专家联合研发出了一种新品种的低海拔樱桃,分别在青白江和龙井村的农场试种了30亩左右。这个品种的樱桃吸收了大部分樱桃品种的优点,口感上佳,颜色漂亮,形似爱心,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绿色生态,隔年上市后便大受欢迎。虽然销售宣传渠道仅限熟人和朋友圈口口相传,售价还高达60-100元一斤,但求购者仍然络绎不绝,每每上市就很快销售一空。

去年3月31日,夫妻两人在青白江种植的樱桃先成熟,短短半个月时间已全部售罄,龙井村的果园也已收到了大批的订单,等待樱桃大规模成熟后采摘。“种这个樱桃比我们原来种葡萄轻松了一半还多,十几亩地我们老两口平时都完全能管得过来,收益比以前翻了至少五番,还不愁卖,你说说这事。”白桂英的母亲刘大姐笑着说。

“我敢说我们这个樱桃从外观、口味、收益等等各方面综合来看,是整个四川最好的樱桃!”谈到自己的樱桃,白桂英很自豪。“

希望带领家乡致富

如今,夫妻俩经营的家庭农场做得风生水起,除了樱桃以外,农场内种植的高品质杏子、桃子等水果也很受市场认可。同时,农场在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也为他们赢得了多个省部级荣誉。

“做农业,一个人好不算好,更重要的是能带领家乡一起变得更好!”白桂英表示,在农业上的钻营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赚钱,也希望自己的种植技术能够带着邻里乡同致富,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愿用所学回报家乡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人才。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返乡创业大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与活力。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

对200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1%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愿意用所学回报家乡。对于返乡要做好的准备,76.6%的受访青年认为要了解家乡的发展需求,71.9%的受访青年认为要熟悉家乡的就业市场。其他还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64.5%)、职业发展规划(54.2%)、创业技能(42.7%)和融入家乡的心理准备(40.8%)等。

受访者中,00后占28.6%,95后占20.7%,90后占30.2%,85后占10.8%,80后占9.7%。

“我家的果园需要每天浇水,白天温度高,只能早晚浇。”2021年年初,叶胤回乡创业,“自家的果园面临无人打理的状况,我就考虑接管果园,通过自媒体、电商来销售水果”。叶胤说,农业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经验不足容易导致亏损,所以在返乡创业前要做好准备,“创业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没有收入而且需要大量投入资金,所以要考虑好。”

“既然是创业,那么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心态很重要。”叶胤认为,年轻人返乡创业,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做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准备。另外,年轻人返乡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经验,“如果能有更系统的农业培训课,再加上一些政策扶持补贴,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返乡创业”。

“我在创业两三年后,准备扩大团队时,手头比较紧张,就去当地人社部门申请了无息贷款。这笔钱对我创业帮助非常大,可以放开手做想做的事。”今年36岁的白玉亮返乡创业11年了,已经有了一个由返乡青年组成的七八人的核心团队。白玉亮觉得,现在城乡差距在缩小,对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会有收获,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像我们县城有农人圈、沙龙,有学习的机会。陕西省的团组织会组织创业培训,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老师作分享,鼓励有想法的年轻人去尝试”。

新型职业农民做专业的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给山鸡“戴眼镜”的90后

当起“新村民”的清华博士

……

“新农人”们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在这个时代

梦想可以有无数种模样

人们的择业观也更加开放

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

从城市返身回来

从乡村再次出发

这些新生力量

正是乡村发展沧海桑田变化的缩影

一批又一批新农人接过“接力棒”

担当起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任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路上

不断向前!

来源: 共青团中央

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是什么

2022年4月11日出生的男宝宝八字命理如何

在2022国家医保谈判中,“灵魂砍价”再次上演。此次加入“国谈”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规格为60毫克每瓶)上市价格是6.38万元,经过医保局多轮“砍价”后降价为3780元,降幅约94.08%。

“罗氏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商品名:艾满欣)进入国家医保了,成交价格是3780元/支。”不久前听到这个消息,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A)患者王炎和许多病友一样感到振奋和开心。

让王炎和其他A患者感慨的不仅仅是更低的药价,还有更多的用药选择。此前,同样用于治疗A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从最初上市的70万元/针,经过2021“国谈”后以3.3万元/针左右的价格进入医保目录。因为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需要鞘内给药,而许多A患者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所以在使用诺西那生钠时会比较疼痛,给药难度也比较大,而新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利司扑兰解决了这些痛点。

1月1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名单显示,有7种罕见病用药新增进入2022国家医保目录,涉及多发性硬化、肺动脉高压、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性肌萎缩症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此前,已有45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医保目录,覆盖26种罕见病,极大地降低了罕见病患者的负担。

《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指出,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被定义为罕见病。国家卫健委等机构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

“灵魂砍价”再次上演,罕见病“药有所保”

听到A治疗药品再次纳入国家医保的消息,对王炎来说“就像在黑暗中出现了一缕阳光,有人在为我飞快流逝的生命上按下了减速键”。

王炎在1岁时还不会走路,也站不稳,后来几经辗转去了福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首都儿童医院检查后才确诊患有A罕见病。2022年,治疗A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王炎赶紧报名用药,先后注射了5针诺西那生纳,用药后虽然体力仍然没有好转,但体质、体重都有所改善。医生告诉他,这款罕见病药品在第一年需要打6针,往后每年只需要打3针。

美儿A关爱中心等机构此前发布的《中国A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自诺西那生钠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以来,开始使用该药的患者家庭大幅增多。调研时正在使用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患者中,有76.4%是在医保覆盖后开始用药。整体而言,无论是使用诺西那生钠还是利司扑兰,用药患者,尤其是长期用药的患者,与不用药的患者相比,其日常活动的自主程度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也更高。大部分患者家庭的药物负担也大大减轻。

在2022国家医保谈判中,“灵魂砍价”再次上演。此次加入“国谈”的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规格为60毫克每瓶)上市价格是6.38万元,经过医保局多轮“砍价”后降价为3780元,降幅约94.08%。

“从过去70万元/针(患者)根本用不起,到现在能够用得起,又有了新选择,这本身其实也是整个医保制度完善和进步的表现。”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信息研究总监郭晋川表示,近几年越来越多罕见病患者迎来了“病有所医、医有所药、药有所保”的希望。

事实上,研发罕见病治疗药物的药企也通过纳入医保实现“薄利多销”。以治疗A的诺西那生钠为例,根据中科技CHIS开思的数据,这款药物在进入2021版医保药品目录后,在2022年上半年全国等级医院销售额为3.79亿元,同比增长5倍,是2021年全年销量的2.5倍。

供需两端发力,让罕见病“好药不愁卖”

在春节前公布的2022版国家医保目录中,共有19个罕见病药物进入初审,最终成功纳入目录的仅有7个罕见病用药。相比此次“国谈”药品总体高达82.3%的谈判成功率,罕见病药物的“国谈”不确定性仍然较高。

根据此前业内流传的“谈判规则”,年治疗费用在50万元以内的药品才能够获得谈判资格,年治疗费用不超过30万元的药品才能最终进入目录。这意味着,仍有许多高值罕见病药品难以进入医保。《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指出,纳入我国首批目录的罕见病中,有14种罕见病的29个药物未进入医保范围。

在业内人士看来,罕见病药物的“国谈”成功率不高,是因为国家医保的主要原则是“保基本”,而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元的高值罕见病药物占用医保基金的份额较高。国家医保局此前在答复全国人大建议时也表示,在连续4年对独家药品开展准入谈判后,诺西那生钠、麦格司他、氘丁苯那嗪等罕见病用药降价后进入目录,平均降幅超50%,大幅减轻了罕见病患者用药负担。然而特别昂贵的罕见病药品暂无法纳入医保,也不支持地方单独探索高值罕见病药品保障机制。

保障罕见病用药,不能仅靠医保谈判,还需要多方力量介入,共同构筑“1+X”(医保+其他)保障体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谈到,现在各地普遍出台的“惠民保”等政策,基本都把罕见病用药囊括在内,对于非既往适应症的报销比例可高达80%,与基本医保的报销比例持平,这个也是“X”比较好的一个实施路径。

廖藏宜认为,从市场的角度,由于罕见病患者群体少,在药品注册审批环节,可以通过减少入组患者数量、单臂(单组临床试验)二期成功即获批等鼓励性政策来加快药品的审批上市,为企业切实解决政策障碍,确保上市后快速造福患者。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优化罕见病药物市场准入、审评审批等环节,加快市场供给。例如,2021年4月,治疗罕见病多发性硬化(MS)的药物富马酸二甲酯肠溶胶囊(商品名:特菲达)作为临床急需境外新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批进入中国。同样是渤健公司出品、用于改善多发性硬化(MS)成人患者步行能力的药物氨吡啶缓释片,从提交上市申请到正式获批仅用了4个月,再到进入医保也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创造了罕见病药物领域的“中国速度”。

2022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罕见病用药给予“市场独占期”的特殊政策,规定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新药最多可获得7年的市场独占期。2022年11月,财政部等4部门发布《关于发布第三批适用增值税政策的抗癌药品和罕见病药品清单的公告》,对于20个罕见病药品制剂,在进口、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环节实行减税。这些政策都在传达“好药不愁卖”的信号,鼓励原研药企的积极性。

让罕见病药品在“最后一公里”更可及

尽管针对罕见病人群的各项政策都在发挥作用,但在具体落地中仍然存在着“药品进了医保,但进不了医院”的问题。

2021年末,治疗法布雷病的特效药阿加糖酶-α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单针价格由1.2万元降至3100元,但仍有不少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用上这款已被纳入医保的药品。

类似的情况在前几年也存在。2017年,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倍泰龙)进入医保,谈判后降价28.9%,医保支付标准为590元( 0.3mg/支)。但进入医保后倍泰龙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并且在2019年医保谈判中未能续约。

“这个药在当时就是因为医院根本就开不出,患者也用不上药。”郭晋川认为,解决“国谈药”落地难问题有两个路径,一是“双通道”,即从医院、药店两个通道去解决患者用药问题;二是从“药占比”(即药品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次均费用(某医疗机构一段时间内所有病人在该院发生费用的平均数)、医疗机构的用药目录限制等考核机制入手。

2021年,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制定出台了“双通道”的管理政策,在支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药品配备的基础上,指导定点的零售药店合理配备医保目录内的药品,特别是谈判准入的新药,实行与定点医疗机构统一的报销政策。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国家医保目录中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大约21万家重点医药机构有配备,其中定点医疗机构5.4万家,定点零售药店15.5万家。

此外,2022年9月,国家医保局给农工的一份答复函中提到,将合理使用的谈判药品单列,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次均费用等影响其落地的考核指标范围,医疗机构不得以医保总额控制、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限制、药占比等为由影响谈判药品配备、使用。

“这些等于给医院配备‘国谈药’有了明确的政策说明,对于医院来讲,也就会有一定的灵活性。”郭晋川说,具体落地情况可能会有时间差,因此也需要罕见病患者积极表达用药需求。

廖藏宜指出,目前基本只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权威三甲医院才能检查出罕见病,大量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诊治能力。因此,他建议继续加强药品配备,比如确保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家药店供应罕见病药品,对于配备罕见病药品的医院,相关企业、当地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等,从而促进罕见病用药在“最后一公里”更加可及。(应受访者要求,王炎为化名)(记者 王林 记者 袁洁 王雪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