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格(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

发布时间:2023-11-04 14:15:08作者:孤单的城来源:互联网

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运)

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好的运气,特别是当自己在面对自己事业的时候,特别是当自己准备迎接到自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更是希望能够顺顺利利的,也希望自己孩子长大的过程,能够顺利关注他们的五行命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五行八字查询

【宝宝八字】辛丑 辛丑 壬戌

【出生阳历】2022年01月09日

【出生阴历】辛丑年十二月初七

【五行】金土 金土 水土

【十神】正印正印日元正官正官七杀

【命格】正官格m.bazi5

日柱命理命论

【日干心性】心胸宽广,机智灵敏,喜欢照顾他人,聪明,有官运,或者驾驭他人,但是为人操劳,冲动易怒。

【日干支层次】[壬戌][上等]坐下财生杀,杀生印,杀印相生,主大贵,或武贵,但丁壬化木逢燥土,往往变成小人或坏人。

【日干支分析】好行善事,四处不停,心劳尤多,衣食不缺,结交贵人,提拔事业,早年平,中年劳,晚年好。女人贤惠,操劳兴家。

个人运势运程

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他们未来的人生是会有大作为的。他们自身的工作事业会比较稳定,而且他们在工作中的每次付出基本上都可以得到相同的回报,努力不会白费。虽然工作中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本身领导能力强,身边也多有贵人相助,升职加薪机会很多,命中易遇吉星帮扶,只要努力工作最少也能达到管理层人。可能会在人际交往方面发展不佳,但是也会结识贵人。

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运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新华社记者

在中国带领亿万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漫漫征程中,新时代十年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大家从十个维度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品质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总书记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值耕耘时节,神州大地正播撒高质量发展的新“种子”——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农民将收获的水稻装车(2022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广东将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山东强调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吉林计划今年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00多家;重庆提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发展……

“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必然是高品质的中国。努力做到稳增长与提质量并重,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筑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

最近,一名居住美国的博主在社交媒体感叹:十几年前家里的“中国制造”大多是衣服鞋帽,而现在是无人机和智能电视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体感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发展由“量”向“质”的嬗变。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代表说。

新征程上,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排名中提升到第12位,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增长极加快崛起……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委员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

创新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最近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既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带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片中的量子计算机、外骨骼机器人等许多科技产品,都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合理想象的产物。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感慨,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科幻”离我们更近。

天宫、蛟龙、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浩瀚太空,中国空间站已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每年将发射2艘载人飞船、1至2艘货运飞船。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首飞;2030年左右实施“觅音计划”,探测太阳系外是否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预计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2023年2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芳 摄

“逐梦太空的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也折射出创新中国的澎湃动能。”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委员说,科技赋能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河北省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安置房(2022年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在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雄安,现实中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同时,“云上雄安”也在同步拔节生长;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6G关键技术集中攻关,不久前创下了6G传输速率全球最高纪录;

高铁列车从湖南省首条智慧高速——湖南平江(湘赣界)至益阳高速公路上方驶过(2022年11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远程医疗、智慧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无人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国制造”、产业规模已破万亿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距离现在不过十余载。

新征程上,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把握人才第一资源,一系列举措已经或即将铺开——

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0年来专注于铁路钢轨研发的攀钢集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邹明代表说,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活力中国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展望新征程时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报告强调“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游客在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戴家新村的百家宴上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新农村“舌尖上的幸福”(2023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受益于河长制推行,村口的绿水青山换新颜;进博会、消博会举办,餐桌上有了更多进口美食;将更多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普通人身边具体而细微的变化,彰显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95后”产业工人邹彬代表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数据二十条”发布,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迈出重要一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改革向深度挺进,激活资本、数据等要素,正打开经济活力“新阀门”。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医联体胸外科病房手术室,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团队协作开展胸腔镜手术(202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新型城镇化建设敲定“十四五”施工图,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有“温度”,社会有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改革广度继续拓展,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7亿户。

“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事关当前经济,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把‘两个毫不动摇’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表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委员表示,无论从供给侧来看,还是从需求侧来讲,我国都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条件。只要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就一定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

畅通中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是畅通中国。

俯瞰神州大地,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

集装箱货轮通过正在吊装钢箱梁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2023年2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3年1月,伶仃洋,串联珠江东西两岸的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完成最后一节海底隧道沉管主体浇筑。由32节海底沉管组成的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将于明年建成通车。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

不只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

到202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为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奠定基础。

届时,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基本实现。“怒江大峡谷沿岸多个县目前已建成美丽公路。我们交通人一定会全力以赴,为建成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云南交投集团怒江美丽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健代表说。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作业(2023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我们的交通工具会更聪明。长期致力于交通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说,我国铁路在智能建造等方面走在前列,也在服务智慧出行、智慧平台建设领域加快探索。到2035年我国的智能列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的快递包裹将跑得更快。“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将基本实现。

今日神州,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勾勒;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5G网络加快规模化部署,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畅通中国,四通八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置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这是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张兴赢委员正是其中一员。

“此次界别调整是应时之举、应有之义。”张兴赢委员说,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道必答题。

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段上的白鹤滩水电站(2022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闫科任 摄)

2022年底,金沙江下游,总装机规模列世界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2021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

中国传统“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正在改变。祖国西北部,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逐日追光;辽阔海面上,大风车耸立于碧海蓝天间化风为电……

改变的,不只是能源。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6.5%,重污染天数比率首次下降到1%以内,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两年前,云南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吸引全球网民在线“围观”,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曾经“濒危”的大熊猫降为“易危”等级,“吉祥鸟”朱鹮初步摆脱灭绝的紧迫风险,“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是一名“老”委员了。他说,随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他正在关注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瞄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展望未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的家园必定愈发美丽可爱。

人们享受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田园风光。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更加绿色、更可持续。“十四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惠及面最广的国家公园体系。

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我们手中描绘。

共富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泉益村,河长(右)在巡查河道(2021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3年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下降到2022年的1.9。十年间,全国的这一数字从2.88下降到2.45。

“城乡居民收入比倍差越小,城乡贫富差距越小。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微差别,见证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变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只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今天的中国已站上新的起点: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10年间翻番。

迈向共富中国,一个更美好的图景正在不断展现——

收入再上新台阶。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收入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

人的发展更全面。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提升至95%;到2035年,养老、健康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更多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博物馆将丰富人们生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总书记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大篇幅部署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乡村发展有望迎来新模样。

“我眼中的未来乡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也和谐。乡村处处是美景,还可以‘点绿成金’。”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说,这也是余村努力的方向。

距余村200多公里的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先富起来的“小下姜”正带领周边20多个村子组成的“大下姜”一起努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圆梦共同富裕,需要每个人的勤劳付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你我勠力同心,一起拼搏,共富中国一定能早日实现!

文明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近日,传承中华文明的两项工程,迎来“关键时刻”:

——北京西北五环外,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破土动工,预计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成为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实施,首次明确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委员说,故宫北院的建设将“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重大文化工程既守护中华文脉,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将镌刻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

今日中国,传承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内参观(2022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等重大文化工程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

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到“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时代风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理论相结合,必将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更加繁荣的发展。

新征程上文化建设步履坚实。“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各艺术门类创作活跃,精品迭出,逐步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中国人将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文保机构与多国开展古迹保护修复合作;中国原创电影日益受到外国观众欢迎……中华文明不断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安全中国

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设置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将是一个安全的中国。

粮稳天下安。2022年,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挑战,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一系列“硬指标”,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代表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增产难度大,保障粮食安全要切实落实“两藏”战略。

藏粮于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

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提高单产,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能源被喻为工业的粮食。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委员说,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更加重视。

向高处攀登——海拔4600米,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火热建设;

在海南陵水海域拍摄的“深海一号”大气田(2021年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向深海进军——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向5000米的海底挺进;

向自立自强迈进——广东惠州,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核电机组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一项项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夯实能源安全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加“油”、打“气”、充“电”。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国持续推进锻长板补短板、稳定工业生产、优化产业布局等工作。

安全,更是每个人实打实的感受。

我国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62%;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

拥有长期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中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推进现代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开放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满载日用百货的X8151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2023年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累计开行1410列——2023年首月,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实现“加速跑”,实现连续33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让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让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即将迎来10周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鲜明标识。

在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委员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让全球更广阔地区间实现互联互通,造福了更多国家人民,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将让世界受益匪浅。

今日之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

1分钟,价值约8000万元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间吞吐;

1小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约1.12亿元;

1天,价值约33.77亿元的外商投资流入中国……

今日之中国,以更开放胸怀拥抱世界——

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向世界展示开放诚意;

打造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矩阵”,与世界分享共赢机遇;

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多个大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

未来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

扩大更多优质产品进口;更多中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向外资敞开大门;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破解世界难题中将听到更多中国声音和智慧……

观众在第五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参观集装箱植物工厂的模型(2022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代表说,上海举办进博会的外溢效应证明,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既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启众多全新可能性,也将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说。

奋斗中国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开年以来,从南到北的春耕备耕忙,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快递物流加速“奔跑”……各行各业“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应有的样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我们既要稳增长,又要推进绿色转型。我们在一些优势产业领先,但在关系安全发展的一些领域还有短板亟待补齐。这些挑战必须通过接续奋斗解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探索奋斗中实现赶超。

从青年人的样子,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样子。

“嫦娥”探月、“天问”探火……逐梦九天的背后,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托举“神舟”、牵引“玉兔”、驾驶“祝融”,心有苍穹,目尽星河;

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杨倩、苏翊鸣、吴易昺……越来越多“95后”“00后”走上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年轻人的奋斗模样……

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奋斗,将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必将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

2023年即将启幕。这次盛会将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开局之年的具体奋斗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记者熊争艳、王希、于佳欣、高敬、王雨萧)

2022年1月9日出生的男孩是什么命格

有一则令新生儿母亲们兴奋的消息,在2023年元月22号春节这天,有30个“兔”宝宝在某省妇幼保健院顺利降生。爆竹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奏响了卯兔年的第一曲生命乐章。

在本文祝贺小生命来到快乐的世间的同时,也注意到人们把春节这一天出生的宝宝冠以“玉免”的属相,大多数人都认知错位了。

今年春节出生的小宝宝属兔吗?告诉你吧,仍然属虎。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年属相变更的准確时间是以立春这个节气为界线的,这一天是地球季节意义上的春天第一天。每年立春都是在公历2月4号前后,自古以来恒定不变。

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历法。很多国家也是各有各自的历法。有的国家把新年定为3月份,有的把新年定为12月25日。

西方新年的首日多与宗教有关,没有气象学上的科学意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修订了历法。定为1月1日作为新年的开始。

英国直到1752年才开始使用公历。在那之前,他们的新年是3月25日。

中国是在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的。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三种历法的文明古国。这三种历法分别是:

1、公历(阳历)。

2、天文历(中国历)。

3、农历:(中国阴历)。

“天文历”是中华祖先观察地球绕太阳一个圆周上的24个刻度,每一个刻度的称谓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和气,都和春夏秋冬以及农耕时节相关,是最科学的天文历法。他包含的信息是最全面准确的。

地球绕日一周,立春是春天的第一天,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永远不变

“天文历”是中国古文化对世界历法的贡献。早在殷商时期,用节气纪年就已产生,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后来祖先又把节气纪年的方式冠以天干地支,以及后来又把流年地支配以十二生肖,逐步丰富了“天文历”的内涵。

公元元年开始至今,西方人使用公历也不过经历了2023年,其实公历是参照了中国在公元前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天文历”而编成的。

今年春节在元月22号,这一天仍然是2022年的冬天,出生的娃娃仍然是寅虎。因为天文历的“立春”,是地球绕太阳圆周刻度上一年的起点,这一点大多在公历2月4日前后,千古不变。这一天是气象学春天的第一天,六九的首日,俗称“春打六九头”。所以立春日是一年的起始日,“天文历”全年365~366天,与公历天数一致。

“立春”之前的时光仍然是老虎的天下

为什么不能以“春节”作为一年的起始日呢?

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转一周,即27.32天为一个农历月,是中国独创的纪年方法。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月亮绕地球公转的首月的第一天,我们的祖先把这一天定为“年首”。

按照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农历月计算,农历在一年里有时是12个农历月,有时是13个农历月。有闰月的年份是13个农历月。

每年春节,地球相对太阳和宇宙空间的位置都不相同

这样一来,每年农历春节这一天,就不会像天文历的“立春”那样,每年都固定在公历的2月4日前后,而农历春节在每年的时间都不固定,有时候春节在公历的元月份,有时候在公历的二月份。按照公历说,公历每年的起始日必须准確在元月1日。天文历与公历是一致的,但比公历更加精確,精確到某日某时某分。

多数情况下,“立春”在公历2月4日,那为什么有时在2月5日?那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累积误差,公历在修正这一误差时所做的调整,而并非“节气历”有改变。

我们的祖先把天文历的“立春”作为每一个“天文年”的开始,是从气象学上立据的,准确到当日的时和分。天文历与农耕和气候密不可分。

立春是新一“天文年”的开始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

十二生肖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系吗?一点关系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把十二生肖做为一个人出生年的属相,肯定有他的道理。这不但是便于记住出生年的年份地支,也是为了增添古文化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涵藏了丰富的人生信息。

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十二属相代表了什么。

古人为了纪年的方便,发明了“天干”和“地支”。世界是天和地组成的。直到当代,年轻人的结婚仪式,也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才是夫妻对拜。我们的祖先非常敬重天,敬重地,因为天地是生命的父母。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古代帝王每年都要不止一次的举行祭天大典,以求天神的保护,求得社稷的平安太平,庶民幸福。

,地安门,天壇,地壇,“天圆地方,天青地黄”,让我们现代人领略了中华祖先对天地的敬仰之心。

我们的祖先为了纪年,把“天”用十个字代表,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谓之“天干”。把“地”用十二个字代表,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谓之“地支”。天干地支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高度文明和智慧。

祖先把天干地支做成模型,同时配备指南针。

把天干和地支组合起来,就是某一年的代号: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俗称老人的花甲之年,就是六十周岁了。六十甲子,就是六十年为一个轮回,以这种方式纪年。

比如,2022年天干为壬,地支为寅,简称干支壬寅。从2022年开始六十年内为一个甲子,一个甲子就是六十年的意思。到六十一年又开始为壬寅年,进入下一个六十年周期,古往今来,周而复始。

那末,十二属相是什么含义呢?其实是为了地支便于记忆和盎然有趣,逐把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连在一起,是这样搭配的: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比如,2023年的年干支为癸卯,地支卯的生肖为兔。兔就代表卯,便于记忆,有人把十二生肖和人的性格联系起来,那只是趣味性的民俗话聊而已。兔就是代表了卯,别无其他的意义。

六十甲子为一个轮回,度过的每一年称为流年。

我们的祖先,不但把流年冠以干支,同时把一个人出生的月份,出生的日子,出生的时辰,全部冠以干支,即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这就是命的信息,全称叫“命造”,用八个字就全部概括了,这就是“八字学”。这里仅仅表述的是一个人的命,不包括“运”。

古人称谓一个人的命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上述的“命造”,第二个是由“命造”引伸的“大运”和“小运”,命造加大小运总共十二个字。有专业经验的人综合推导后,才是一个人完整的命运。

有朋友说,这是迷信。可我认为,即然是迷信,为什么现在“命运”这个词还在使用?十二生肖在民间也是喜闻乐见?华夏的远古文化还在继续流传?

当你了解了八字的内涵,或许能改变一点你的认知。如现代人常遗憾的说某某“机遇”错过了,其实机遇不是错过了,而是给你你没要。

说到运气,是以日干支为主轴,在年干支,月干支,时干支,大运干支,小运干支的脉络关联之下的必然生命过程。日干支的天干,代表了一个人的“命”字,这个字的五行,与其他7个字五行的关系,就组成了人命的信息,但不包括“运”。“命”和“运”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天干十个字,分别代表了古代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地支十二个字也同样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宇宙的大智慧再加上“金木水火土”就是完整的宇宙。

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就是宇宙的基本元素

“五行”各代表哪些干支,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时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以这个节点为中心,对应了宇宙空间的某个区域,类似于西方人的“星座说”。而星座只是对应出生的公历月份,任何一年某月出生的人都是同一个星座,伩息量太少,没有意义。

所以说,中国古文化的“八字说”,有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再加上大小运的二条干支,这样的一个综合伩息,就可以全面覆盖分析了。

所以,如果把十二属相的变更日放在春节这一天,这个点每年对应宇宙的位置不固定,伩息就不准确了,也就失去了“八字说”的意义。

假设,宝宝出生在公历2023年元月22日上午10时05分,这一天是在“立春”之前,那末,这个孩子的出生时间仍然属于2022年的天文历12月(天文历的丑月)。天干地支的正確排列如下:

年干支:壬寅;(虎)

月干支:癸丑;

日干支:庚辰

时干支:辛巳

而如果以春节为年干支的更换点,就变成了如下错误:

年干支:癸卯;(兔)

月干支:甲寅;

日干支:庚辰

时干支:辛巳

这样,由年干支引伸的大小运的干支也都改变了,生命的全部信息就乱套了,失去属相生肖的意义。

玉兔:我2023年2月4日定于朋友们会面。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如果只把属相的生肖作为趣味性存在,没有信息的考量,本文所述您可以忽略。

本文可以作为一种古文化的欣赏,也可以作为知识的广泛性的研究资料。

整理本文不易,如果对你有点用,请收藏转发以备查阅。

网友如果有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本人高兴期待,共同学习。

2022年1月9号出生的孩子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