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21:42:32作者:趾高气扬来源:网友分享
一个人的出生,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是初为父母的喜悦的心情。不过他们常常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未来的发展运势,其实从命理来说,知道自己孩子的命理,可以快速的影响他们孩子的事业方面,财运方面以及爱情方面的运势。
领悟能力强
腊月初一的女性,她们遇见事情从容不迫,她们做事精炼,在工作中会变得独占鳌头,往往就会让很多人就会被她吸引。重视纪律,追求完美平稳的人生。富有想象力,然而逻辑思维也不落下。领悟能力强,多能有所作为。因为自身的自尊心太强,往往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会给自己许多肯定来鼓励自己一直向前走。
未来前途无量
她们头脑灵活,常常直言直语,在工作中不会在意别人不好的看法,敢与向上司积极提出建议,因此在生活中变得通透。腊月出生的宝宝命里福分深厚,往往有贵人相助,做什么事情都是风调雨顺。年少的时候她们的好运就已经开始了,成年后更是一步登天。她们到中年时期就已赚得丰收家产,只要怀有感恩之心懂得回报,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生不会受苦。她们在事业上多被重用和提拔,未来前途无量,财源滚滚。
事业顺风顺水
拥有这样命理的女性,会让她们的生活中走向高峰,她们虽然会在在事业中遭到小人捣乱,但是你们会有贵人相助给你们指点迷津。为人乖巧懂事,很早就独立了。她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人生相当得顺利。不仅如此,她们在外貌方面略胜一筹,气质出众。在未来的道路上注定顺风顺水,成为家族的骄傲,可以成为家中的福星。
今天是2022年12月23日,农历腊月初一。
一夜北风吹落雪,忽而已是腊月天。
转眼间,2022接近尾声,壬寅虎年的腊月也如约而至。
腊月不仅意味着“忙年”,也是祭祀之月,讲究和禁忌很多。
其中,“进了腊月门,五事莫问人”,老祖宗的忠告,一定要知道。
1
腊月不借钱俗话说:“过年不欠债,欠债不过年。”
腊月第一件不能做的事,就是借钱欠债。
既不要往外借钱,也不去向别人开口借钱。
一是因为年底不欠账,年末借钱,很容易把好运借走。
二是过年也俗称过钱,张罗年货,人情往来,都少不了钱。
所以,进了腊月,借钱最好是免开尊口,以免伤了和气。
即便别人碍于情面愿意借给你,但心中也会不舒服。
如果之前欠人家钱,也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想方设法还上。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懂人情世故,才不会闹得不欢而散。
总而言之,年底了,当债主不易,欠债也不易。
团圆喜庆的日子里,谁也不欠谁,彼此两清,才能过个好年。
2
腊月不定亲农村老话说:“腊月不定亲,正月不成亲。”
腊月残冬里,万物休养生息,景色凋零萧瑟。
但定亲是欢乐喜庆的,和没有生机的腊月格格不入。
而且腊月是全年最冷的月份,丧事白事多,也不利定亲。
再加上腊月谐音拖拉,在这个月定亲寓意着婚姻不顺。
可婚娶的大事,从来都图个顺顺当当,好兆头,好彩头。
还有个说法,就是腊月忌尾,腊月诸事都要有所完结。
每家每户,大事小事都得处理妥当,不能留尾巴到年后。
而且接近年关,还要打扫屋子,买年货,准备过年。
所以,在这个忙碌的月份,自然也就没有闲暇时间准备定亲事宜。
3
腊月不吵架古人说:“腊月不吵架,一吵吵三年。”
因为,一到腊月,农历新年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为了迎接新年,家里长辈总会叮嘱晚辈,少吵架斗嘴。
祭祀之月,各路神仙都在家,最忌讳的就是嘴巴不吉利。
若是说了什么过头话,不仅会影响春节氛围,让年关不顺。
说不准还会一语成谶,甚至影响未来几年的运势。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凡事都要以和为贵,图个新年吉利。
遇到什么纠纷,少责备多包容,处处心胸宽广。
遇到什么难事,少抱怨多体谅,时时心平气和。
进了腊月门,说话要留神,好话多说,坏话不说,家里才能万事顺意,兴旺发达。
4
腊月不建房民间有谚语:“腊月不建房,七月不挖塘。”
建房修屋是人生中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
农历腊月里天寒地冻,而且动土需要偏旺的日子。
多是气候温暖的时节,以带动生旺之气,让日子红红火火。
除了风水,从现实原因考虑,腊月是忙月,大家都在筹备过年。
就算找到愿意帮忙造房盖屋的人,天冷手脚僵硬,干活效率也低。
而且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时打地基盖房子,看着夯实了。
等到来年春天,由于热胀冷缩,房子很容易有裂缝或返潮,质量堪忧。
所以,人们通常宁愿再等几个月,也不愿意在腊月动土建房。
5
腊月不搬家中国传统习俗中讲究:“腊月不搬家,正月不剃头。”
人搬三道空,火搬三道熄,一般人都不会随意搬家。
尤其是忙得不可开交的腊月,此时搬家等于是添乱。
老话还说,腊月搬家穷,腊月里讲究的是财源广进。
如果搬家,会认为是不吉利,不利于家里的红红火火。
从生活考虑,天气太冷,搬家繁琐且受罪,物品也易受损。
到新家也需要时间适应,家里老人小孩如果免疫力差,也易生病。
除此之外,要是搬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年也会过得索然无味。
腊月,是一年的结尾,凡事都应平平稳稳,日子才能顺顺当当。
▼
人间腊月天,一年胜一年。
在这辞旧迎新、年味渐浓的日子里,祝福你们:
好运连连,福禄满满,财源滚滚,平安喜乐,诸事顺遂!
2022年12月23日是壬寅年的腊月初一,老话说“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从腊月初一开始,“年味”越来越浓。
按照老传统,到了腊月之后,人们就要开始忙忙碌碌的为过新年做准备了,从腊月初一的“咬灾节”,腊月初五的“五豆节”,再到腊月初八的“腊八节”等等,这种三天一小节、五天一大节的喜庆氛围,总让人有一种“过年”的感觉,一年的辛苦也到了收尾的时候。
明天就是腊月初一了,分享一些腊月的小知识。
腊月名字的由来腊月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是“腊”的本义指的就是“干肉”,在年末的最后一个月,天气寒冷特别适合制作腊味,故农历十二月就借用了“腊”字,称为“腊月”。
二是“腊祭”,在秦汉时期每到岁末人们就会猎杀禽兽来祭祀祖先,以驱灾纳祥,这种活动被称为“猎祭”。
而在古代“腊”又是“猎”的通假字,“猎祭”逐渐被写成了“腊祭”,农历十二月也逐渐有了“腊月”的叫法,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年末十二月正式称为“腊月”。
腊月初一“咬灾”是什么民间有“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的说法,在我国很多地区,每到腊月初一每家每户都会炒豆,全家都要“咬豆”,寓意能驱灾避祸,保佑家人一年不生病。
这里的豆子最初指的就是玉米粒,它在翻炒的过程中遇热后逐渐膨胀,在锅里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很像鞭炮的响声,古人认为这种声响能崩走家人的灾祸,有迎福纳祥的寓意。
后来民间就将这种习俗慢慢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咬灾节”,炒豆也不单指玉米粒了,衍生出了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等,不管是什么,都有吉祥的寓意。
“咬灾”怎么咬“咬灾”怎么咬是有讲究的,这个民俗也非常有意思。
在腊月初一的前一天,人们需要将黄豆、玉米粒、花生等豆子炒好,晚上睡觉之前将炒熟的豆子放在家人的枕头下面。
等到第二天也就是腊月初一的早上人们醒来后不要说话,先摸出枕头下面备好的炒豆,放入嘴巴里咬着吃,吃的时候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表示将来年的灾祸都“咬”没了,新的一年都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故在民间“咬灾节”又被称为“咬豆节”。
下面给大家分享2个“炒豆子”的小菜谱,学会做给家人吃。
一、盐焗糖霜花生食材:花生半斤、盐一袋、糖5勺、淀粉4勺
1、花生用水冲洗一下,控干水分,先把半袋盐倒入铁锅中,将花生倒入盐上,再倒上半袋子盐覆盖花生。
2、开中小火开始加热,听到有少数的花生炸裂声音,就可以将花生捞出来了,盐可以留着下次用。
3、另起锅,加入5勺水,然后放入5勺糖,中小火化开。将盐焗过的花生倒入锅中,不停的翻炒。
4、翻炒至水分完全炒干,糖都包裹在花生上后,加入2勺玉米淀粉,继续翻炒至花生沾满淀粉,表皮结实的样子。这样一份“盐焗”的糖霜花生就做好了。
二、炒棒豆(爆玉米花)爆玉米花也是最初的炒豆,由于它金黄色的开花状,古人又称其为“金豆开花”,小小的玉米粒经过炒制加热后,体型膨胀为原来的2倍之多,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美好寓意。
食材:专用小玉米粒、玉米油、黄油和适量的白糖。
1、平底锅中加入适量的玉米油,等待油温烧至3成热后,加入黄油和白糖,小火慢熬至白糖和黄油融化。
2、将准备好的小玉米粒倒入锅中翻炒均匀后,迅速盖上锅盖。
3、听到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后,晃动锅让小玉米粒均匀受热,也能避免玉米粒粘锅。
4、在这期间不要揭开锅盖,等到炸裂声逐渐消失后,再揭开锅盖,爆玉米花就做好了。
——老井说——腊月里还有一些民俗禁忌,现在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如在腊月里不吵架、不搬家、年三十不扔垃圾、春节不碰扫把等,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陆续更新一些关于腊月和新年的传统习俗、禁忌等,民俗传统不能丢,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2022年经济数据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人口总量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是经济中非常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变量,我们做一点分析。
一、关于出生人口的口径
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出生人口数据,来源于《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量约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在非普查年份每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的时点是每年11月1日0点,全年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是推算的。
统计局的出生人口数据,是最常用的人口数据,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该数据会有修订。我们用年度出生人口数,与小学招生数和人口普查数进行对比。
从结果来看,自1993年-2005年,年度出生人口出现了持续的高估,而2006年-2014年,年度出生人口又出现了持续的低估。2015年以来,年度出生人口非常准确。
2015年之后数据准确的原因可能是,国家卫健委搭建了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2015年正式开始系统上报,国家统计局会根据该数据库对人口抽样数据进行校准。
数据的偏差可能影响部分决策,1993年-2005年的出生人口可能被高估,而90后是现在的购房主力群体,如果开发商以90后人口数作为房地产需求测算的依据,是否高估了房地产需求?另一个例子,2006年-2014年的出生人口可能被低估,而这部分群体正在读书,如果教育部门以此核算学位需求,是否会低估学位并造成入学紧张?
二、出生人口抽样的偏差
为什么人口抽样数据与普查数据出现了偏差,我们不太清楚,不过一个视角可能是出生性别比(当年出生的男孩与女孩的比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由于男婴存活率略低于女婴,因此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男女出生性别比会略高于100%,在102-107%之间。从2020年的七普数据看,1988年之前,出生性别比基本在105%左右波动,基本符合生物学规律(由于男性的预期寿命小于女性,因此年龄越大,男性越少,人口普查是时点普查,1975年及以前出生的人群(45岁以上),男性开始相对减少,时间越早越明显)。
但是自1989年之后,出生性别比开始失真,出生男婴数量明显高于女婴,最高点在2003年达到了116.9%,近年来有所回落,2020年为111.2%,但仍高于正常水平。
我们提供一个更微观的视角,每次人口普查都提供普查当年的分性别、孩次的出生人口。从数据来看,2000年和2010年的出生性别比整体上明显高于2020年,而且呈现倒U型,多孩的性别比高于第一孩,比如2000年第二孩的性别比为151.9%,即二胎的男婴比女婴多了一半。根据生物学规律,不同孩次出生的性别是独立的,不应该有显著差异。而2000年和2010年的出生性别比的曲线形态,显示可能有人为筛选的迹象。
而2020年则呈现出不一样的现象,2020年的第一孩性别比为113.2%,仍然偏高,但是第二孩性别比为106.8%,已经接近生物学规律,显示2020年,人们对于婴儿性别的选择性偏好出现了较大变化。
出生性别比的异常上升,与人口抽样偏差的时点接近,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
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也会衍生出别的问题,比如根据七普时间,90后男性一共9356万人,90后女性一共8464万人,男性比女性多了892万人,90后现在是适婚适育年龄,男女比例失衡,是否与现在媒体上报道的高彩礼有相关性?
三、新冠疫情对出生人数的影响
由于“怀胎十月”,外部因素对出生人数的影响有滞后性。从国家卫健委互联互通出生人口监测数据来看,以2015年1-12月的各月出生数量为参照,2020年的月出生人口降幅加大,尤其是11和12月受年初疫情影响,出生人口数量比2015年同期减少45%以上,显示出疫情对出生人口的滞后冲击。
从这个角度上看,2021年出生人数体现了2020年疫情的影响,而2021年作为疫后恢复的一年,其人口出生情况应该主要体现在2022年。但是2022年出生人数956万人,较2021年下降106万,没有体现出2021年的疫后人口反弹。另一方面,2022年疫情对出生人数的负面影响会更明显的体现在2023年。
四、关于出生人口下降的背后原因
影响出生人口的不仅仅是疫情。衡量出生人口有三个常用的指标,分别是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
我们最常用的是出生人口的绝对数量,但是这受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出生率剔除了人口基数的扰动,但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比如育龄女性的占比。而总和生育率:如果所有妇女都活到育龄期未并根据每个年龄段给定的生育率生育孩子,则每名妇女将生育的平均子女数。总和生育率可以更直接地衡量生育水平。
国际上通常以总和生育率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我们观察几个主要经济体总和生育率低于2.0的起始年份,并对齐,来观察各经济体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美、英、日、德、法的总和生育率低于2.0的时点都在上世纪70年代,韩国是1984年,中国是1991年。从总和生育率的变动上看,美、英、法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日本和德国回落较快,但是近期有所恢复,尤其是德国回升明显。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开始保持稳定,但是在2017年后快速回落,2022年为1.18,是图中几个经济体下降速度最快的。从最近的数据看,2015年后韩国的总和生育率大幅下降,2022年为0.84。
为什么出现生育率的下降?我们来看一下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首先来看总体生育情况。从过去三轮的人口普查数据看,2020年的最高生育年龄出现了明显的推后,2000年和2010年的最高生育年龄都是24岁,2020年是27岁。
如果分孩次来看,一孩的生育率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峰值降低、年龄后移的特征,从一孩的高峰生育年龄来看,2000年是23岁,生育率是126.66‰,2010年是24岁,生育率是78.46‰,2020年是26岁,生育率是60.8‰。
而二孩生育率曲线则明显不同,2010年相比于2000年,高峰生育率接近,但是呈现出厚尾的特征。而2020年的二孩生育率,在各年龄段都更高。
从最近5年的生育率来看,2020年一孩生育率出现了右移,高峰年龄大了2岁左右,但是高峰生育率变化不明显。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之后,二孩生育率出现了全面抬升,2017年最高,但是随后持续回落,2020年已经回落至跟2016年持平。
从过去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一孩生育推迟、高峰下降,这可能与育龄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有关,二孩政策放开后,二孩生育率先升后降。由于二孩生育依赖于一孩,因此只靠生育政策放开,治标不治本。近几年出生人口的快速回落,也与二胎政策基本释放有关。
最近很多文章在讨论人口下降对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经济与人口的关系是相互的,生育率的下降,也反映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