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9:41:03作者:横行天下来源:网友投稿
春节的来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因为在春节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过年的氛围,也能够跟自己的家人团聚在一起,所以我们总是感觉到非常的幸福。在春节当中也有很多的习俗,是很多人都非常重视的。
早餐的饮食讲究
在正月十六的时候,大多数南方地区会吃汤圆,这些汤圆大多数都是元宵节剩下来的。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有的地区的南方人十五会吃汤圆,十六依然会吃汤圆,也有的南方人十五吃面食,十六吃汤圆,北方人正月十五就会食用饺子,会因为地区差异以及习惯的不同吃的食物也不同。
当日饮食文化
1、炸麻花:正月十六有些地方会用小的玉米粒来炒爆米花,寓意是“炸老鼠眼”使老鼠睁不开眼睛。炸点麻花做为小零食还是非常不错的。
2、饺子: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与盼望。
正月十六游百病
在吃完遭逢之后,就要开始游百病了。游百病又称走百病 ,流传于我国四川、陕西和贵州等地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1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导语:正月十六“落灯日”,提醒“十六吃三样,人旺财也旺”,有啥讲究?依据传统越过越红火!
风萧萧,雪寒寒,花好月圆圆圆团,花灯红火挂满街,亿万人民舞翩迁。昨天还盼着过年,今天已过十五,老话讲“不过正月都是年”,正月里还是有很多的风俗要遵循,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花灯节,上元节,战国公羊高《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正月十五是开年之后的第一个圆月夜,因此取名为元宵节,那么正月十六又是啥节日呢?有啥讲究?
民间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十六夜,炸麻花,打笆头,舞火把,撩人骂,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没想到正月十六的讲究还真不少,而最讲究的就是“正月十六走百病”,鼓励大家走出家门,投身到大自然当中,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走一走、跑一跑,一切烦恼都随风而去,寓意一年都平安顺遂。正月十六,除了这些习俗,在饮食上也要注意,提醒“十六吃三样,人旺财也旺”,有啥讲究?依据传统越过越红火!快来一起看一下吧。
第一样:面条
老话讲:“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又叫“花灯节”,各个地方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等到了十六,就要把十五的花灯全部收齐,然后妥善保管,故称“落灯”,这也是一种风俗,这时候就会吃一碗落灯面,寓意平安顺遂,人旺财也旺。
第二样:爆米花
民间流传正月十六“嫁鼠女”,因此有炒麻花的说法,而此麻花非彼麻花,而指的是玉米粒,这里是指把玉米粒放到锅里炒,爆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是响声越大越好,意思是把老鼠赶走,寓意来年是个丰收年,日子越过越红火。
第三样:吃蒜
农村老人都会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十五一过,正月基本已过大半,该收的心要收,该做的事情要仔细打算,因此正月十六要吃蒜,蒜谐音“算”,意思是精打细算,祈祷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日子越过越红火。
推荐美食:孜然炒大蒜
“天上一圆月,地上万盏灯”,正月十五已经过去,正月十六“落灯日”,提醒“十六吃三样,人旺财也旺”,有啥讲究?依据传统越过越红火!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正月十六有哪些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是晓峰,喜欢晓峰分享的美食,不要忘记关注吃货峰子哦!
本文由吃货峰子原创,欢迎关注与您一起交流,让大家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十四)《作家地带》签约作家吴言东专栏 • 大胖妞的幸福一生(十四)/(广东)
原创 作家地带编辑部 作家地带 2023-02-26 18:55 发表于山东
大胖妞的幸福一生(十四)
文/吴言东(广东)
(98)
元宵佳节团圆时,
虞津两家寻孩子。
祸兮福兮福祸依,
旦夕祸福谁晓知。
桂金、富裕和桂银,正月十六早上囫囵半咽吃碗饺子,顾不上喝口饺子汤,匆匆忙忙坐上狗旺赶的牛车,去瓦甸铺镇寻找清兰和铁蛋两个孩子。
村后,光秃秃的老椿树、老楸树上,“咕咕”“呱呱”舔噪的斑鸠和乌鸦,在各自巢穴旁边的枯枝朽杈上蹦蹦跳跳。从远处飞来成群的小麻雀“叽叽喳喳”,或掠过树顶展翅而去;或停在树枝上点头翘尾;或钻进树杆上面的朽洞内藏起来;或落在冬雪刚刚融化的麦地垅里觅啄食物。
狗旺赶着牛车,长鞭一甩,“噼噼啪啪”几声响,继而声音宏亮地喊道“驾……走……咧……”
树上栖息地众鸟被惊得“扑扑棱棱”。它们似乎在抗议这个从树下疾驰而过的庞然大物。胆儿小点的,四散逃避;胆儿大点的,仍然站在树枝稍头“叽叽喳喳”、“啁啁啾啾”。
昨天还是风和日丽的天气,今天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凛冽的西北风肆虐地发出呜呜的敖叫声。笼罩牛车的蓬子,两层桃黍秆箔之间,尽管夹着一层厚厚的谷草帘子,还是抵御不了寒风的侵袭。风,透过箔与帘的无数缝隙,飕飕地钻进车厢里的角角落落。车上坐车的和赶车的,虽然在棉袍之外加了一件过膝的老蓝布披风,但还是感到风如刀子般剜着他们皴裂的脚手和脸庞。
桂金看着丈夫富裕和胞弟桂银昏昏欲睡、半躺半坐的身姿,担心他俩会受寒着凉,随即放下车厢后挡风遮雨的姜黄色麻布帷幕。
一会儿,牛车驶上了西去瓦甸铺镇的官道上。这条路,桂金和富裕不知走了多少回,每一回都有每一回的事情。
这一次却是不同寻常之行啊!兰儿和铁蛋肯定遇到了烦!不然,二叔不会起五更回来送消息。要无意外之情形,直接把两个娃子送回来不就妥了?
(99)
早几年,每月缝双日赶瓦甸铺集市。桂金和富裕装一车货,天不亮就到了集上,不到中午就售罄了。
这几年为清竹清菊兄妹上学,更是没少走这条路。
想起两个孩子的求学之事,桂金发自内心的佩服爷爷和二爷的深谋远虑。
桂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大年初一,难得二爷一家回来吃团圆饭。说难得,是因为二爷一家五口,从瓦甸铺回来一趟,车马劳顿,需走五十多里地;又因为,二爷五十八岁了,心里常挂念古稀之年的长兄。
中午在饭桌上,一大家子人,吃饺子吃大锅菜吃火锅,喝着自家槽坊酿制的桃黍蒸酒,其乐融融。酒过三巡,二爷兴致一来,说起了外面的新鲜事:
“城市里早就时兴新学了,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咱这宛地不说县城,乡镇也不少。咱那药铺旁边就有一所国立完全小学。当今的社会,守着土地和金钱,不如让娃娃们上学堂读新书出去闯荡有出息。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今的乱世,应该说新书里面能找到新主义、能看到光明路。”
爷爷接着二爷的话说道:“老话说的好,世上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叫俺说上洋学读新书,才是孩子们一辈子的大事。过了二月二,就叫龙儿、凤女去镇上读新学去。”
桂金和富裕异口同声道:“中!中!中!悉听爷爷吩咐!”
爷爷凝视着桂金和富裕,反复叮咛道:“药铺旁边经常放筐子木桶木盆的屋子腾两间。闲了,你们俩住街上,一边照看娃娃们读书学习,一边卖自家的竹木器物。农时茬口忙了,你俩回来一个照顾田地收割播种。”
“耽误娃娃们读书是比老天还要大的事啊!”桂金对爷爷说的这句话更是记忆犹新。
(100)
桂金斜身依靠在车梆上,半躺半坐在车上,似睡非睡,又想起娘家的闹心事:
大弟媳妇大清早说胡话,说二弟媳妇种什么“因”。难不成,清兰和铁蛋两个娃子被劫持,跟这个不是善茬的二弟媳妇有牵联!
想想过去,爹和后娘做主拿二妹给二弟换媳妇,就好比“金宝篮换个泥瓦碗”——亏极了。亏一次罢了,再亏一次。年内二妹改嫁狗旺图的财礼,十之八九给了二弟媳娘家了……
狗旺大喊一声:“吁——”牛车停在了瓦甸铺镇东寨墙门口的寨河吊桥头起。
桂金正在想心事,猛一抬头,坐直身子,睁开微闭的二目,撩起挡风的帷幕,向车外瞭望.赶瓦甸铺镇灯会的人们,可比火烧庙街多了去了。三四丈宽的黄土路上,人头攒动。连路两侧的麦地里也有不少徒步行走的乡民。牛马车辆和小推车塞满了进寨门的道路,车连车、人挨人的长阵有三四里之远。寨门口更是挤得水泄不通,那些坐在车上和骑在爷奶爹妈肩膀脖子上的小孩们,眼巴眼望地看着寨门楼上悬挂的大红灯笼。狗旺把车停在寨河岸边的牛市上,把牛拴在兽头石桩上,告诉牛经纪,不少给看车费。
四个人跟着熙熙攘攘地人群挤进了寨门。他们脚步匆匆,无心观看街市景色,径直往“万兴东”大药房分号所在地——兴合街与万年街交叉的十字街口走去。
(101)
昨天晚上,清兰被酒店的小伙计和药铺的学徒相公送到了二老爷的家里。他心里特别感激铁蛋,是铁蛋故意吸引土匪的注意力,自己才能从魔掌里侥幸脱险;他听二爷说明天就能见到爹妈回到家中,打心眼里十分感激救他的两位叔叔。
桂金四个人,上虞宅,进正门,过迎壁,穿过道,来到客厅门前。
兰儿跑出客厅,张开双臂,踉踉跄跄,扑到爹妈跟前,一手拉着妈妈的旗袍下摆,一手抓着爹爹的棉裤腰带。
富裕躬下身,双手把儿子揽起来,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再被歹人劫走了。
桂金搂着儿子的后背,连同丈夫抱在一起,紧紧地簇拥着,泪水湿襟,欲言又止。
客厅内外,一片寂静。条几上座钟的“嗒嗒”声,从来没有这么清脆地响过。
从昨天晚上到今日早晨,桂金和富裕没见到清兰娃儿,还不到半个时辰却恍如一年之久啊!
此情此景,虞家二老爷在一旁发话了:“啥过年不过年的!心里难受就哭出来吧!”
娃哭,爹哭,妈哭,先是泣不成声尔后嚎啕大哭。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这骨肉分离而又重逢的悲喜交加之情啊!
狗旺泪珠滚滚,极力克制,不让溢出。
桂银定睛一看,没见到自己的儿子铁蛋娃,急火攻心。
“俺哩……铁蛋……娃儿……”双腿一软,瘫坐在冰冷的砖铺地上,瞬间气厥。
几个人七手八脚把桂银搀扶到客厅里,让他躺在紫竹榻椅上调理歇息。
富裕看到桂银这个样子,又想到早上放炮的情景,嘴里嘟嘟囔囔说道:“放炮噗嗤——家必出事。真是一语成谶啊!”
桂金吩咐富裕:“快去端盆温水来!”
深懂医术的二爷,掌心里倒小半杯酒,手心手背搓了好几下子。
桂金一手扶起桂银的肩背,一手用热毛巾在他脸上、手上和前胸后背轻轻地均匀地敷着擦着。
二爷从急救包里取出一乍来长拇指粗细的竹筒儿,轻轻拽掉筒帽,捏出一根银针,先扎人仲穴又刺太阳穴再捻合谷穴进行灸治。
约摸一刻多钟,桂银缓过神来,“哎呀”、“妈呀”出了一口长气。一屋子人也都长长出了一口大气。
虞家二爷拉起桂银的手,盯着桂银的脸看了又看,亲切地说道:“俺哩津相公哎!咱们啥亲戚哟!你是富裕的妻弟,俺是他二爷,不也是你二爷么?”
二爷一动情,官场官话,娓娓道来:“令公子如吾之曾孙也。今遭劫难,老夫岂不痛哉?尔等虽未面令郎,然大可放心也。劫匪绑票,伤天害理,皆为钱财。不闻讯息,乃劫者未藏好票人之故也;咱不拒讹诈,歹人岂害咱娃?送钱赎票,得钱放人,此黑道之规,匪徒们焉能不详?”
道理这样说也没错,可毕竟父子连心。桂银想说,“老迂腐,土匪没绑你家人,你心里咋会难受?”可话到嘴边,说出来却成了:“孙辈感谢二爷!长进二叔让俺们姐弟来,肯定娃没有大不了的事,等一两天肯定能见到娃儿。”
见桂银神志还算清醒,大家刚才“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心,现在平静了。
(102)
中午,虞家二爷在离码头不远的“兴和”号饭铺里摆了一大桌丰盛的酒席。之所以这样破费,一是为侄重孙清兰压惊;二是为桂银狗旺首次做客接风洗尘;三是对施救清兰的两个年轻人表达谢意。
这两个恩人,一个是“兴合”号饭店的小二哥郝二;一个是完全小学的校工王五。郝大厨师亲手操勺,给乡亲们做了铺子的招牌菜:“醋熘白河鲤鱼片、油炸白河鲋鱼、白河凫鸭煮饺子、白河乌龟炖芋头……”
教清竹清菊国文课的老师王先生,也被二爷请来了,既是客人又是陪客。
(103)
主客们吃饭喝酒拉家长。二爷酒喝高了,给亲朋们讲起了瓦甸铺镇的前世今生来:
这瓦甸铺镇是中原名镇,古代就有“小西安”之美誉。有诗为证:
瓦甸铺镇白河滨,
码头吞吐八万斤。
溯水北上南阳港,
顺流南下达“三镇”。
四至十月,白河丰水,浪滔击岸,浩浩汤汤;大小帆船,三千余只,桅杆林立,旌旗猎猎;船行如梭,百舸争流,艄公号子,此起彼伏。北方的毛皮山货由此南运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和南京,南方的木器、瓷器、茶叶、布匹等杂货经此北输至南阳、石桥和赊店再转运到商洛西安等地。
这瓦甸铺镇,是汉水流域、宛襄盆地著名的滨水河埠重镇。她和同属宛县的赊店镇、石桥镇一样是嵌镶在白河岸上的璀璨明珠。
不过,这几年内战频仍,的军需品占了货物的六七成。这等货运,码头上很难收取停泊费用。久而久之,“小西安”将名存实亡矣!
桂金端起满满的酒盅,给王先生和兰儿的两个恩人一一敬酒。
桂金感谢王先生在学校,对清竹和清菊的殷切教导;感谢郝二和王五见义勇为救了清兰。
王先生酒过三巡,情绪激昂,也跟二爷一样滔滔不绝、娓娓而谈:“这‘兴合’街、‘万年’街上,大大小小的商铺,谁不知虞大会长忧国忧民之赤诚心也!
虞爷执掌中华老子号‘万兴东’大药房,没少慷慨解囊,解学校办公经费燃眉之急需。社会各界能够注重国民教育,尤其是少年教育,真的有‘少年强,则国强’的远见卓识啊!学子们能够成未来国之栋梁,我们当先生的脸上也算有了光。”
这时候,郝二和王五对大家说,他俩施救清兰时,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孩子被劫持,想必很快就会有消息的。
桂银听了这话,心里宽展多了。
桂金也知道,这些话、二爷和王先生刚才说的话,都是为了安慰桂银弟啊!兰儿能回来,铁蛋也一定能回来!
桂金一边听着王先生讲话,一边又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情景:
那年春上,开学那天,她和富裕一人拉着一个孩子,跟着二爷去学校报到。学校校长看见身肩商会会长的二爷大驾光临,毕恭毕敬,鼻子眼睛都会说话。
她虽是乡下女人,但在这个男权思想充盈的场面上,却显得不卑不亢,举止言谈大有都市女性的修养和魅力。
“某校长,小女子早就听二祖公说,您乃饱学孺士,德高望重!您不遗余力,倡导西学,深受民众爱戴!”
她褒奖了一番某校长,又给坐在校长对面的王教务长戴高帽子:
“王教务长,听俺发小郝少爷说,您可是河大最优秀的赴旅欧美留学毕业生啊!”
这王教务长是个十分谨持的先生,文诌诌地说道:“非也,非也!岂敢,岂敢!虞少夫人谬赞也,抬爱也!”
桂金看到学校训导处的墙壁上,有一首王先生自题自书的诗:
新故相推舒画卷,
丹青妙手向翠峰。
私塾落日近黄昏,
洋学朝阳冉冉升。
明德新民成栋梁,
止于至善履使命。
莘莘学子孜孜求,
师道尊严重知行。
桂金读罢,更坚定了让孩子们读新学的信心。
事后,桂金听二爷说起过,王先生是唐河县城西南王家坡人。王先生和郝少爷是河大同学,他们俩的名字很有趣,一个叫“光宗”,一个叫“耀祖”。
(104)
兰儿跟着爹妈回到了离开快一个时辰的家。
老爷老奶和爷爷奶奶还不知道昨天发生的事,想着娃们跟着爹妈一连赶了两天的灯会。
晚上喝罢汤,桂金和富裕领着四个孩子来到爷爷奶奶的住处。看着爷爷奶奶慈祥的面庞,桂金心里很纠结。兰儿虽说平安回来了,可侄子铁蛋还下落不明。这天大的事能不跟老人们说吗?可让老人们知道了,心里又是添堵。
“十五赶会,你和铁蛋去哪了?害得妈、大舅和二姨到处找就是找不到你们俩!你咋住在老二爷家呢?铁蛋在哪里?”
清竹、清菊和清梅,都是问清兰这同样的话。清兰一时不知从何回答。
桂金跪在爷爷膝前,哽哽咽咽道:“爷爷!您打、您骂俺吧!俺在灯会上没看好清兰和铁蛋!”
“快快起来!这能怪你么?”爷爷看着桂金自责的样子很是心疼地说道,“桂金啊!恁大事,你咋不早跟家里言一声?天塌下来,大家想办法支起来不就好了吗?”有道是:
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
卖房当地何足惜,
赎回孩子是正事。
兰娃儿回来了,铁蛋娃儿也一定能回来。
清兰和铁蛋是怎样被劫持的?敬请期待!(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意可联系删除。
(本平台所有作品均为原创,侵权必究)
主办:山东省临清市作家协会
法律顾问:姬会晓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