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8 04:39:36作者:简单的爱来源:网友分享
数九是中国广泛流传的习俗,起源于农业社会,对人们的影响不知不觉,在过去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很难度过寒冷的冬天,没有天气预报可以参考,所以人们用多年的经验和智慧总结了数九习俗,用于计算寒冷的冬天。
本日黄历宜忌
【阳历】2022年2月12日,星期六
【阴历】二零二二年一月十二
【冲煞】冲虎(庚寅)煞南
【胎神占方】厨灶炉房内北
【彭祖百忌】丙不修灶必见灾殃 申不安床鬼祟入房
【星宿】柳宿(柳土獐)
【吉神宜趋】天德合 四相 月德合
【凶神宜忌】死神 月煞 五虚 八专 朱雀
【六曜】赤口
【十二神】破执位
【喜神】西南
【福神】西北
【财神】正西
【宜】祭祀、解除、平治道涂
【忌】诸事不宜
六九第九天
六九第1天 2022年2月4日(立春)
六九第2天 2022年2月5日
六九第3天 2022年2月6日
六九第4天 2022年2月7日
六九第5天 2022年2月8日
六九第6天 2022年2月9日
六九第7天 2022年2月10日
六九第8天 2022年2月11日
六九第9天 2022年2月12日
护好五大部位
“三九天”要注意保暖,颈、肩、腰、膝、足,天冷时要保暖,容易引起这五个部位的疲劳,引起颈椎、腰、膝痛等症状。专家提醒,三九天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晚上睡觉时不要露出肩膀。你可以在肩膀上戴毛巾御寒;腰膝不好的人可以戴护腰或护膝、棉质背心;睡觉前别忘了用热水泡脚。平时,很多人都有晨练的习惯,到了冬天也不忘坚持。坚持不懈的运动虽然很好,但是冬季空气污染很严重,特别是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并不适合户外运动。按照运动医学专家的建议,冬季锻炼时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下午三四点进行锻炼。
最近甲流的出现让很多人担心起第二波新冠疫情什么时候来。有些专家也开始预测第二波疫情,例如表示第二波疫情会在夏天,感染率50-60%。愚以为,当务之急应是搞清楚第一波疫情的状况。只有搞清楚第一波疫情后,才能来讨论以后的疫情走向——包括第二波疫情的可能状况。
为什么?因为新冠疫情在一个地区的影响,无论是能形成的感染高峰情况,还是最终的健康影响如重症死亡人数,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当地的人群免疫基础。2022年下半年,国内多位专家说某个奥密克戎亚株比之前的奥密克戎亚株传播速度更快,R0值更高,比如18、21等,甚至宣称超过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传播力最强的病毒麻疹。
当时我反复撰文指出过,这些说法不对,那些观察到的亚株A比亚株B传播更快,是建立在国外被多次奥密克戎疫情反复冲击的前提下。这些亚株间的“优胜劣汰”,反映的是那些地方“特殊”的免疫基础背景,不能与排除免疫影响的R0挂钩。彼时任何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到中国,由于中国的人群免疫背景不同,潜在的威胁也会与国外不同。而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公布的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内测出来的两个主流病毒株BA.5.2与BF.7,在当下国际上诸多奥密克戎亚株里并不出挑。可是从2022年12月起,在中国依然是秋风扫落叶般强势,这就是免疫基础决定。
也正因此,分析未来中国疫情的走势,会不会出现波动,什么时候出现波动,比如第二波疫情什么时候会出现,出现后影响可能有多大,不能脱离对中国人群免疫基础的分析。第一波疫情暴发前,中国的免疫基础基本是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所以分析当时中国的免疫基础就是分析接种灭活后免疫防护水平如何,随时间推移,会有什么变化。而对于未来的疫情,要考虑中国当下的免疫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来源就是过去两个月很多国民都被感染了。这也意味着,要搞清楚中国如今的免疫基础,必须搞清楚过去两个月的第一波疫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要预测第二波疫情,必须先把过去的第一波搞清楚。不搞清楚第一波,根本不可能有对人群免疫基础的把握。而离开了人群免疫基础的疫情判断,不是预测,是臆想。
要搞清楚中国的人群免疫基础,首先要搞明白第一波的感染率是多少。如果看核酸阳性人数,12月起最高峰也不到700万/天:
疾控中心没有提供累计核酸阳性数据,可就算700万一天连续两个月60天,阳性人数也只有4.2亿,占全国人口30%。国内多位专家表示第一波感染率80%。是依据什么来说第一波是80%的?是的,由于大规模核酸检测的退出,检测阳性人数受检测量限制,肯定是大幅低估了真实感染人数。但大幅是多大?为什么说是80%,不是50%?或者不说是90%?
要知道河南1月6日就宣称感染率89%了,广州市也早就说感染率85%。把每个行政区域的公告的感染率列一下,搞不好绝大部分都超过80%。既然如此,全国怎么又变成80%了呢?1+1小于2吗?
我们需要对过去的感染率有更科学的分析。核酸检测阳性的,是最确定的感染。可是我们要分析过去两个月核酸检测集中在了哪里,哪些地方是盲点。考虑有没有科学的方法,用已有的真实的核酸阳性数据,合理推导可能的感染人数。
可是检测量的严重不足未必是模型推导能挽救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展开基于科学抽样的血清学调查,研究真实的过往感染率。欧美不少国家一直在通过血清学研究跟踪人群中的自然感染率。不要整天忙着在自家新闻里嘲笑别人防疫拉跨(其实别人也不会看这些新闻),结果就一点没看到它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国外使用的mRNA疫苗、腺病毒疫苗只产生S蛋白抗体,因此它们的血清学调查相对简单,只要看N蛋白抗体阳性率就对应了自然感染比例。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接种过灭活疫苗,会产生针对N蛋白的抗体。判断自然感染比例会复杂一些。可能要看抗体浓度,推测浓度高过多少,大概率是最近自然感染过。或者采用别的抗体检测。例如ORF8这类蛋白,存在于新冠生命周期中,但最后没有整合到病毒颗粒里,也就是说灭活疫苗制备时不会有这个蛋白。这样自然感染的人会有ORF8抗体,接种灭活疫苗的人没有。香港的过往研究也提出过用ORF8抗体来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接种。
更重要的如何做到科学设计血清学调查的研究,包括如何合理抽样。如果参考美国NIH与CDC的血清学研究汇总,就会发现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异很大:
这其实就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自然感染的情况有所不同。
北京打算在2-3月开展五千人的血清学调查,这是很好的开始,可是为什么在这些基本的调查研究都没开始的情况下,就看到了那么多对第一波疫情感染率的结论?难道不应该是先做研究,再下结论吗?
搞清楚第一波疫情的感染率之外,也需要搞清楚这种感染带来的实际免疫防护程度。如今有很多研究显示接种完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带来了更广谱也更持久的免疫防护。可是这些研究里的疫苗主要都是mRNA疫苗。既然中国选择了和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不同的道路,决定主要用灭活疫苗来构筑免疫屏障,那么如今也只能自行研究清楚,在两针或三针灭活疫苗接种后,出现这么一波感染高峰后,大家的实际免疫防护程度,不能直接套用别人的答案。
在奥密克戎BA.1时期,广东的一项研究显示同样BA.1突破性感染,如果接种的是两针mRNA疫苗,那么中和抗体滴度远高于接种两针灭活疫苗。针对BA.1的真病毒中和抗体滴度,mRNA疫苗突破性感染高6倍多。针对BA.4/5的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mRNA疫苗突破性感染比灭活疫苗突破性感染高10倍多。
附图. 灭活疫苗的突破性感染(I-I-o)中和抗体滴度远低于mRNA疫苗(M-M-o)
当然,该研究人数比较少,而且是BA.1的突破性感染,与现在的BA.5.2或BF.7未必一样。可我们需要更多类似的研究,搞清楚实际国人在突破性感染后的真实免疫水平,与国外接种高效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比,是什么情况。只有搞清楚真实的免疫水平,才能预判未来的疫情走势。
真实的免疫水平也要包括仅有疫苗接种的免疫水平——即便根据专家们80%的感染率推断,仍然有20%的人没有感染啊。对于这些天选的顽固“阴”,不仅要看疫苗接种率,更要看上一针是多久前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疫苗也好,自然感染也罢,带来的免疫防护都会下降。现如今,没有上一针接种时间的疫苗接种率,已经不能反映真实的免疫水平了。
如果说了解感染率、感染后免疫水平、疫苗接种者的实际免疫水平是一个“知己”的过程,我们还需要“知彼”。疫情,无论是第一波还是第二波,都是病毒与人体免疫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人群免疫水平之外,了解病毒的变化——变异株演变,才能合理推测疫情变化,包括第二波疫情的威胁。
那中国的新冠基因组监测做得怎么样呢?以河南为例,一亿多人的行政区域,1月6日时号称感染89%。可根据疾控中心的信息,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2月9日河南病毒基因组测序不到500例。这能否算是全面的病毒基因组监测呢?
最近《柳叶刀》发表了2022年11月14日到12月20日北京的413例新冠基因组测序,其中本土病例350例。这篇文章在国内也被广泛报道,包括说国外学者同期刊发表了评论文章说中国没有出现新变种。可国外学者的同期评论文章是什么呢?标题是“So far, no novel SARS-CoV-2 variants from Beijing—and hopefully better scientific cooperation going forward”,意思是“目前北京还没找到新变种,希望未来有更好的科学合作”。重点是该在前半句还是该在后半句,可以各自解读,但起码,不应该把后半句给忘了。
而且该评论里也指出了北京测序研究的不足:
比如说样本截止到12月20日,防疫刚转型,突变株未必那么早出现,又比如北京的情况不一定能代表全国。这些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意见,也更加说明中国需要在更长期的时间内做更完善的病毒基因组监测。
总结一下,如果真想有科学依据地合理推测新冠疫情在中国未来的走势,我们需要的是:
1. 了解真实的人群免疫基础,包括第一波疫情的感染率,感染后免疫水平,未感染人群的免疫水平
2. 新冠病毒株的变化,建立长期的新变异株监测
而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信口开河的臆测。
【学习进行时】党的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多次为各行各业的巾帼英雄点赞。“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梳理总书记的暖心话语,一起感受新时代巾帼英雄的出彩人生。
赞“巾帼英雄”航天员刘洋——“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
2023年2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这是航天员刘洋在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2012年,刘洋乘坐神舟九号,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时隔十年,刘洋乘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叩苍穹。
2013年,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后,接见了刘洋等8名来自基层的军队人大代表。他与刘洋亲切交流,并称赞刘洋是“巾帼英雄”。
“你可是巾帼英雄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形象大使’!”
“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代,我们一定会将祖国的荣誉写满太空!”刘洋坚定地回答。
赞“老阿姨”龚全珍——“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
甘祖昌(右)、龚全珍夫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总书记把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左边的一位老人。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刚才看到这位老前辈,她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
1957年,龚全珍放弃城市生活,跟随丈夫回乡扶贫助学,靠微薄工资为家乡修水利、建电站、盖校舍,扶贫济困。
总书记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赞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屠呦呦在北京家中接受采访(2015年10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6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屠呦呦曾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屠呦呦,并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2019年9月,总书记向屠呦呦颁授了“共和国勋章”。
赞“放牧守边”的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卓嘎(左)、央宗姐妹俩在一起(2017年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山陡路险,交通闭塞,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在玉麦接力坚守,守护祖国边疆,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央宗姐妹给总书记写信,汇报为国守边的经历体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表达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称赞她们的精神令人钦佩,为“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的先进事迹点赞,向她们及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21年6月29日,总书记向卓嘎颁授了“七一勋章”。
赞“01”指挥员张润红的“小目标”——“希望你能够早日实现目标”
张润红
“报告主席,我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为我国首位女性‘01’指挥员。”2018年2月10日,总书记春节前夕来到驻四川部队某基地看望慰问官兵,张润红作为基地科技干部代表受到接见。在指挥大厅,张润红向总书记报告了自己的“小目标”。
听到张润红的报告,总书记表示肯定:“‘01’指挥员,能够承担这样的科研重任,这个也是我们国家妇女事业的一个标志,我也希望你能够早日实现目标。”
如今,张润红已成为中国航天首位女性“01”指挥员,她与同事们共同奋战在航天发射第一线,在高密度发射任务中打头阵,为中国航天新征程发出最响亮的“点火”口令。
赞“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了人的初心使命”
这是黄文秀生前的工作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铿锵誓言。
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毅然回到家乡。她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2019年,总书记对黄文秀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又特别提到了黄文秀,为她“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先进事迹点赞。
赞“不畏强手、敢打敢拼”的中国女排——“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2019年9月29日,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颁奖仪式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队在本届比赛中以十一连胜的战绩夺得了冠军。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2019年9月,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以全胜战绩卫冕,第十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
“你们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在提前一轮锁定冠军的情况下,你们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没有丝毫懈怠,尊重对手,尊重自己,坚持打好每一个球,很好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2019年9月30日,总书记专门邀请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并在会前亲切会见女排代表,盛赞了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
总书记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赞“白衣执甲,逆行而上”的抗疫巾帼——“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刘家怡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来自中国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中,三分之二是女性。有一位来自广东省的小护士还不满20岁。记者问她,你还是一个孩子,还需要别人帮助。她回答说,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这段对话感动了整个中国!”2020年10月1日,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他深情讲述了一个“00后”中国小护士的故事。
这个小护士叫刘家怡,是广东省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各战线奋战的中国女性的缩影。
在会议上,总书记为广大女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科技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深情点赞:“正是成千上万这样的中国女性,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赞“燃灯校长”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在陪学生们做课间操(2022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现场,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的感言发自肺腑。总书记望着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弯下腰,为坐在轮椅上的张桂梅郑重颁授奖章。“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张桂梅,为她的先进事迹点赞。
数十年来,张桂梅为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建校至今,已有2000余名毕业生考入大学。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