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9:21:45作者:简单的爱来源:网友上传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中的文献,到之后的纸质书籍,再到现在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信息载体的变化,也是科技发展的标志。
然而有一些信息,没有通过实体记载,却仍旧从遥远的古代一直传到现代,这就是“俗语”,也称作“老话”。
“老话”作为口口相传存在下来的信息,是从祖辈的生活经验中逐渐积累总结出来的,大多老话中蕴含着一种大智慧,在并不发达的古代,给到人们一种判断的依据。
有句老话“女人指头短,不缺吃和穿”,说的就是女人指头短的话,她的一辈子就不会挨饿受穷。但是这句话有什么依据么?
中国的首相从一些文献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很久之前人们就开始对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探索了,但是由于科技的落后,在他们的理解范围内,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对于未知的东西,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恐惧,这种恐惧逐渐演变为一种崇拜,并且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想法进行解释。
逐渐有了时间概念之后,人们发现有很多东西冥冥之中都有巧合,原本不确定的东西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判断事情的走向,于是占卜就出现了。
随着文明的发展,占卜中又有了很多分支,其中手相就是其中一个。
手相最早起源于三个地区,中国也是起源地之一,在遥远的古代人们通过判断手纹的走向来占卜人们未来的命运。
不同的纹路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与含义。他们分别代表着人们的健康、事业、智慧、婚姻等各个方面。
手的形态也会作为判断的依据。
手指长短的秘密以前人们在家中娶媳妇的时候,会刻意让媒婆注意下女方的手,来作为女子是否旺夫的标志。
指短有肉的手最受婆家欢迎。放到我们现代社会来说手指纤长是美的表现,但是为什么到了古代,却更加喜欢手指短而有肉的手呢?
原因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在古代,指短有肉一般是大户人家的表现。
家中富裕才会身材丰腴,而一双有肉且短的手指,正是家庭条件的证明。那些手指纤细无肉的姑娘必定会被认为家境贫寒。
在古代来说,门当户对是婚姻中不可缺少的。就像现在一样,大家都喜欢带着美若天仙的媳妇儿出门,古代媳妇儿指短有肉带出去也是倍有面儿。
还有一种原因是,古代人们认为指短多肉,也是勤劳能干的,可以照顾好一家老小的。粗短的手指能够吃苦,而那些纤长的手指的姑娘,会被认为是干不了重活的。
不管是来判断对方家境还是判断是否勤劳,两方面来说,都体现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倨傲样子。
所以老话中的”女子手指短不愁吃和穿“中,没有特指是哪根手指。
它只是一种对于女子外在的一种硬性要求,也是判断女子是否能兴旺家族的一种参照。
禁锢女性自由的单方面标准这种对女性评价的话还有很多,比如屁股大生男孩、胸大无脑等等。
其实,但凡有点儿自我判断的人都能发现,这些个老话当中几乎每一个字都能体现出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这些所谓的老话,并不能成为判断女性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之前女子只要在家相夫教子,维持好家里的大大小小事物,就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而且她们不养家,完全靠男性的收入生活。
即便在别人看来相夫教子、处理家务是她们分内应该做的,但是并不能去提升她们的家庭乃至社会地位。
她们没有自由,唯一的一亩三分地有可能就是家中的一个小角落,有的甚至连着一块小角落都没有。
他们被婚姻禁锢在这小小的家庭里面,操持家务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世界,但是这种付出并没有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
所以说单单从女子形态来作为判断她的幸福与否,是一种强加的、自欺欺人的说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
像这种情况也会从一些封建陋习中寻得关联。
比如传承了很久的裹小脚,也是一种迎合古代男性意识风俗习惯。
裹小脚的女性,需要经历自幼年开始的痛苦,从折断到变形,直至让脚变形,成为男人心目中的玩物。
尽管女子会因此获得男子的宠爱,但是其中的痛苦是十分难以忍受的。正是这些思想和肉体上的禁锢,让封建社会的女性一直处在比较低的地位当中。
难道,现代里那些女企业家都是手指短的么?
结语封建社会里处于不平等地位下的女女性,她们的一切都要去契合男权社会的要求。
在这种环境下女性是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们只能作为一个家庭的附属,承担着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的义务。
所有人都不喜欢生活在别人的控制之下,但是可悲的是这种思想的枷锁,却一直钳在古代人们的心中。
老话中有许多是是从自然规律中观察出来的,即便之前没有进行过科学验证,但实践已经做了最好的验证。
还有一些传播了很久的老话,本质上就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其中的所谓“精华部分”,就是一些单方面的标准,处处彰显着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优越感。
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人,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将老祖宗传下来好的东西继续发扬光大,将没有现实意义,而且充满旧社会意识的糟粕扔到垃圾桶里。
人的幸福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与哪里长哪里短没有关系。勤劳致富,在现有的社会环境里,通过智慧寻找机遇,才是真正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而那些幻想在命运里带来的幸福,或者把幸福寄托与迷信当中的人,只能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逐渐沉沦下去。
哪怕是真的算出哪一天可以暴富,可能也真的是等不到那一天的来临了。
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文明得以长久传承的关键所在,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生活俗语,更是反映出历史风貌与文明特色的重要符号,它往往蕴含着十分深刻的生活道理。
在我国古代,古人就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了“面粗身细人之福,面细身粗一世贫”这么一句俗语,这句俗语听起来是在说面相、体态和贫富状况之间的关系,但其实并并非如此。
它显示的是生活与现实的一中体现,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面粗身细为何有福所有俗语的诞生,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不无关联,这句俗语将面相和个人命运联系起来,貌似是有悖于“人不可貌相”这一说法。
实际上,“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本身,也算是另一种说法“相由心生”的具体体现,关于“相由心生”的理论,即便是放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立足的一句。
譬如一个人饱读诗书,并从书卷中收获了平静温和的心境,那么他的面相和言行也会随之变得温润平和,整个人身上都会多出一种书卷气。
这种内在气质上的改变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轻而易举地体会到,所以古代人酷爱“观人面相”,试图从面相上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推测出他未来的命运脉络,有一定的道理。
面粗身细为何会被古代人如此看重,甚至称其为“人之福”呢?这还要联系到封建社会中农业为主的历史背景去考虑,古代讲究“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历朝历代得以国泰民安的立身之本。
《管子·小匡》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之所以把农民的重要性抬到如此之高,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关系到国家社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数量多。
寻常百姓都在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劳作生活,在那个没有化肥、无人机和手扶拖拉机的时代,耕牛就是最先进的农耕工具,大部分农耕工作,都需要人们亲自完成。
为了保证粮食产量,频繁地下地干活,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古代没有护肤品,下地干活的农民饱经风吹日晒,皮肤难免会被晒伤晒黑,变得十分粗糙。
另一方面,经常下地劳作也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让农民的身材变得精瘦而结实,外表看上去自然十分纤细瘦弱,所以有着“面粗身细”特点的,往往是那些辛苦劳作、勤劳踏实的人。
简单而言,“面粗身细”指的就是一个人,面容粗犷不羁、身材纤细瘦弱,这样的特征在古人眼中是勤劳踏实的象征。他们的付出往往能在收获的季节得到丰厚回报,这样靠双手换取美好生活的人,未来可不就是有福吗?
面细身粗坏在哪里了解过“面粗身细”的含义后,我们不难据此推断出“面细身粗”的意思,它是指那些皮肤细嫩、体态肥胖之人,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难道不是富贵之相吗?
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读书人,皮肤也很细嫩啊?其实不然,这些人忽略了这句俗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从前半句就可以看出,这句俗语诞生于民间,而且是从事农桑的农民之间。
古代人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彼此都不了解,所以它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对于贵族和士大夫而言,就没那么准确了。
书生读书极费脑力,真用功的话也很难胖起来,所以这句话真正在讽刺的,是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偷奸耍滑、逃避工作的农家年轻人,这群人因为久不出门,晒不到太阳,因此皮肤细腻,面色白皙。
长时间的宅家生活,会让他们缺乏锻炼,体内堆积了大量脂肪,体态变得粗壮臃肿。如此懒散之人,他们的命运当然不会得到上天的额外眷顾。
虽然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影响,但时间一长,必然会变得一贫如洗,没有出身背景,又没有贵人帮扶,自己还不努力,“一世贫”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俗语的局限性当然,咱们前面也说过,这半句话具有局限性。在富贵人家或官宦人家,尤其是以丰腴为美的李唐时代,面细身粗很可能代表着飞黄腾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杨贵妃。
虽然最后因为时代原因香消玉殒,但在她活着的时候,却享受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而且专宠于后宫深受唐玄宗宠爱,再将这句俗语套用到她身上,就有点不合适了。
除了社会背景外,时代背景也是左右这句俗语实用性的重要因素,经历过现代化与工业化的洗礼后,现代人对于已经不大感冒,更相信“人定胜天”和“爱拼才会赢”等偏主观的理念。
他们相信通过自身努力,纵然是既定的命运,也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如今的社会层面,商品经济取代了延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就连农业本身也经历了一轮巨大变革。
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农耕器械和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胜过辛苦劳作本身。过去必须亲自完成的农活,甚至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轻松完成。
即便一个农民外表看上去皮肤白嫩,也不意味着他是个懒惰的人,另一方面,审美的多元化也赋予了面粗身细全新的含义,古铜色的肌肤和结实紧致的身材,往往被认为是健康和活力的象征。
对于那些骑着摩托或单车周游全国的人而言,面粗身细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我们在讨论俗语适用性的时候,不能只看其表面含义,而应该继续深究俗语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面粗身细人之福,面细身粗一世贫”这句话,它表面上再说面相体态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却在讨论“勤奋踏实”这一品质,这才是核心观点。
当今社会,无论是万众瞩目的影视界,还是能量巨大的教育界和商界,都存在着大批面细身粗,但却勤劳肯干的成功者,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面粗”、“面细”虽然已经不准确了,但勤劳的本质没有变,思考如何摆脱困境,而不是一味地在原地打转,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属于劳动,最终也都能过上好日子。
俗语更多是诞生于民间,根据普通大众的生活衍生出来的,所以它是从普通大众的角度来看人看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俗语不具备“局限性”。
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语,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武断地判定好坏,而是应该细思考古人的智慧,从中提炼出核心的思想,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