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2 09:19:57作者:浮生如梦来源:网友整理
关注西研会青年分会头条,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小知识~
引言
提起十二生肖,我们一定非常熟悉,甚至牢记于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十二生肖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吉祥物、幸运物。“生肖文化,华夏一家”,十二生肖就像一个烙红的铁烧下的铁烙印,是每个华夏民族不可磨没且一提起就倍感亲切的印记,而它的文化内涵也在诗歌、绘画、音乐以及民间手工艺品等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就和小编一起走进十二生肖,解锁那些我们不被熟知的隐藏知识。
生肖内容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反映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生肖起源
古文献记载未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源头,古今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其中主要包括星宿说,图腾说等。
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 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成"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子也"的格局。 清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亢金龙,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龙类也",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 但该说难免有附会,二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
图腾说
原始社会的先民常用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即图腾。《山海经》诸如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 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诸说。 十二生肖除龙为虚幻之物,其余皆是日常可见。其中可分两类,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兽"(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驯养,后者则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 因此这些动物被作为本氏族的名号标记来崇拜。
民族学者刘尧汉从彝族的图腾遗迹,反推"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是原始人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彝族仍用十二兽历纪日并用于集市之名(如虎街、兔街)。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绝非真有降龙伏虎本领。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成令人信服的学说。
相关掌故和传说
古今历史故事、传说、寓言中,涉生肖动物形象的数不胜数,并留下超过2000余条成语。生肖故事大多妙趣横生,寓意深刻,在现代常收录于儿童读物中。
柳宗元寓言《永某氏之鼠》,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唐代传奇《柳毅传》和《虎变媳妇》,广州羊城得名于仙羊送穗的传说,《明皇杂录》中的北斗七猪,刘基作《楚人养狙》,《聊斋志异》的《义犬》,狡兔三窟,老马识途,呆若木鸡……
相关诗句
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出自诗经:《国风·魏风·硕鼠》——无名氏/周代
牛: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怀。出自《将进酒》——李白/唐朝
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南宋兔: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出自《木兰诗》——佚名/北魏
龙: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出自《雁门太守行》——李贺/唐朝
蛇:山舞银蛇,原驰腊象。出自《沁园春·雪》——/1936年
马: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
羊: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出自《君子于役》——佚名/春秋时期
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早发白帝城》——李白/唐朝
鸡: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出自《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出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唐代
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出自《游山西村》——陆游/南宋
排版|康明月
编辑|孙浩莹
审核|贺 语
校对|康明月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稳中有进 稳步前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亮点解读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魏玉坤、韩佳诺
国内生产总值(GDP)超120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3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28日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顶住压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GDP达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再次跃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为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202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面对困难局面,、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三季度经济大盘恢复回稳,四季度总体延续恢复态势。
“全年经济顶住压力实现3%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体量排名靠前的主要经济体中增速领先,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盛来运说。
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产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原煤产量45.6亿吨,比上年增长10.5%;原油产量20472万吨,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至2亿吨以上……
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能源保供成效明显,发展韧性持续彰显。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新动能持续增强
“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创造,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盛来运说。
——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新动能持续增强。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利于持续提高我国产业附加值以及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实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说,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2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在高基数上实现新突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引资规模再创新高。
“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机遇,让我们植根中国、深耕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GE医疗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2022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8.5%;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3.3%……
“在积极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全国上下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盛来运表示。
着力夯实民生之基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
“2022年,疫情对居民就业、收入和生活冲击较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多,基本民生保障压力明显加大。”盛来运说,各地区各部门聚焦人民群众关切,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月度涨幅始终低于3%,全年上涨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2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430万人、849万人、825万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年以来,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处处焕发生机活力。一系列指标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区间;新增信贷4.9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4.5%;截至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45亿美元,较2022年末上升1.82%……
“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们有基础、有信心、有能力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行。”盛来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