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1:32:50作者:樱花飘落来源:网友上传
导读:俗语“门向南子不寒,树通轩福禄散”;啥意思?什么是树通轩?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俗语文化在五千的历史当中也是非常的璀璨夺目,因为其通俗易懂的缘故所以深受很多人的喜爱,而俗语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在于它们虽然简单,但是却可以表达出很多有用道理,日常生活中关于居家建设方面的俗语更是举不胜数,比如“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和“不怕屋后房,就怕挑担房”,那么这句“门向南子不寒,树通轩福禄散”想要的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门向南子不寒首先这里的‘门’指的是大门的意思,‘子’代指的是子孙后代的意思,而这个‘寒’字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含义指的是严寒的意思,第二种含义指的是贫寒的意思。
♦如果按照第一种含义来看的话,那么这句话想表达的含义就是大门向南边的话后世子孙就不会受到严寒的困扰,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我们都知道我国冬季的时候属于西北风比较多,那么坐北朝南而建的房子刚好可以合理的规避掉西北风的侵扰,而且坐北朝南的格局也可以保证房屋的冬暖夏凉。
♦而第二种含义指的是房屋建造不合理的话容易使得子孙受到贫寒的困扰,其实这种说法放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比较合理的,这是由于以前的时候各项科技都比较落后,那么如果房屋建造的不合理肯定是非常形象居住质量,比如采暖在古代的时候就是一个很大问题,假设说房屋是坐西朝东那么到了冬季的时候肯定是晒不到午后的太阳的,那么这种房屋里面肯定就会比较潮湿和阴冷,那么间接也就影响到了居住的质量,而如果房屋坐东朝西,那么到了夏季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不合理了,毕竟夏季阳光照射时间长而且古代时候又没有空调之类的电器,假设说房屋坐南朝北那么肯定也是不理想的,毕竟冬季的时候西北风比较多,所以也就有了这句“门向南子不寒”。
树通轩福禄散后面这半段如果想要明白它的含义那么就要知道‘轩’这个字的含义,‘轩’,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xuān,“轩”字引申含义为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所以后半段想要表达的含义就是院落中的树木不宜太高,而这句话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院落中的树木太高很容易有安全隐患,我们知道有的树木可以长到十几米的高度,那么如果赶上刮大风的时候肯定是容易影响到房屋的安全的,毕竟以前的屋大多数都是土胚房或者木质结构的房子,而且如果庭院中树木太过于高大也是很容易引来许多的虫子,那么这个时候居住的质量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一个原因是容易影响到房屋的采光,这是由于高大的树木通常都是枝繁叶茂,那么这个时候房屋的采光肯定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假设说长此以往肯定会使得房屋里面比较阴冷和潮湿,那么对于身体的健康肯定就会有影响,而且老话也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拍拍手”,而这句话里的拍拍手其实指的就是杨树之类的高大树木,还有一点就是庭院中的树木太过于高大也是非常影响房屋的排水的,这是因为落叶太多很容易导致排水不畅。
其实这句老话总体有的地方比较合理而有的地方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合理的地方在于院落中确实不易有太高大的树木,因为树木太过于高大也确实会影响到房屋和人身的安全,而且也确实容易使得采光不足。而不合理地方是在于房屋的方向也不一定非要作为朝南,因为现在对于采暖和避寒都有很多的科技手段,所以也就不存在‘门向南子孙不寒’的观念,毕竟有的房屋因为位置问题也确实不能坐北朝南而建。所以我们在研究以前的老话的时候也要结合当下来分析,毕竟有的老话可能在以前是比较合理的,对于老话我们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结以上就是这句“门向南子不寒,树通轩福禄散”的具体详解了,其实很多的俗语都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但是里面肯定也是会带有一些那个年代的‘味道’,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加以辨别,因为有的老话可能并不适合当下。不知道对于这句话你还有有没有别的看法?如果你还有自己的看法那么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觉得非常有道理可以点赞转发和分享,最后就是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居家建设的俗语老话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在民间有很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俗语,它们都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事物的观察,对子孙后代的告诫,对生活的期盼。每一句俗语都朗朗上口,并且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分享一句俗语:“钱多不住东厢房,无钱不与娘家忙”。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今天一起来听听韩胖的解释,果然是古人的智慧之谈。
钱多不住东厢房前半句“钱多不住东厢房”,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就是如果有钱的话,最好不要居住在东厢房。
为什么不能住在东厢房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讲究?
东厢房的房门都是朝向西方,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边升起。可以说,至少有大半天的时间都照不到阳光的。房子的采光条件差,自然就会比较潮湿、阴冷。居住的舒适度差,时间长了之后容易生病。
并且,古代都讲究“紫气东来”,如果房门朝着东边,就可以享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着暖暖的,很舒服。而且寓意非常好,象征着好运气降临。
在传统观念当中,西方是逝者居住的地方,房门朝西也会很不好的兆头。房门朝西只能看到稀薄西山的景象,给人一种落败、悲凉的感觉,容易影响心情。
除此之外,夏天的时候,备受“西照”的痛苦。整个夏天,东厢房都会像一个大火炉一样,特别的闷热。
不管是采光、冬冷夏热还是寓意等方面,东厢房都是最次等的选择。因此,东厢房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给地位低下的人居住。
如果有钱了,自然不会再考虑住在东厢房里面,不管哪一个季节,舒适度都非常差。
这半句俗语,主要表达了有能力就出去自力更生。即便是亲兄弟也是如此,有能力就分开住。不要寄人篱下,否则生活也不会很幸福。
无钱不与娘家忙下半句“无钱不与娘家忙”,意思是说,即便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也不要找娘家人帮忙。
因为,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儿就和家里脱离了关系,娘家那边的福利、待遇都被取消了。
如果出嫁之后,因为经济问题向娘家求援,很可能会引起弟媳、兄嫂的不满。长此以往的话,家庭纠纷就会产生,让娘家的父母左右为难。毕竟,亲兄弟明算账嘛。
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碰到的困难可能会越来越多。如果一出现困难就求助娘家,谁也会不耐其烦。
如果是真正懂事的闺女,真正孝顺的女儿,即使自己再苦点累点,也不会让父母为难,让父母受累。
“无钱不与娘家忙”是古代的思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关键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娘家的经济条件也都不错。真的有困难,寻求娘家的帮助也是很普遍的事情。
不过,最好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生活环境,而不是一有困难就求助娘家。当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闺女,多反哺父母,而不是向父母摄取。
总结“钱多不住东厢房,无钱不与娘家忙”,这句俗语的前半句主要讲兄弟之间,有能力之后就分开过,不要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否则居住的环境也只能是最差的。后半句将出嫁的女人,要懂得多孝顺父母,尽量不要给父母添麻烦,自食其力才能有效改善生活环境。
“盖三不盖四,空东不空西”,是农村传统建房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农村建房,无论从房屋的结构,还是院子的格局,都打破了传统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俗语不一定适合现在农村建房,也很少有人说了。
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人看到这句俗语,就像是深奥的迷语一样,比较难以理解,甚至让人误解,更容易让人牵强附会。
1、盖三不盖四这前半句俗语之中的“三”,容易被人理解为,一座院子只能盖三栋房屋,即一栋正屋和两栋厢房。
传统农村因经济能力有限,以建三合院居多。三合院就是一栋正屋和两栋厢房,再加上前面的围墙,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人们习惯称之为四合院。从我国古代传统民居的样式来说,这种由三栋房屋围成院子,围墙不能算房屋,因此只能算三合院。
传统农村的四合院数量要少一些,相对来说,传统城镇经济活跃一些,四合院也就要多一些,但是,农村一些富裕人家修建四合院,有为数不少的四合院。
四合院由一栋正屋、两栋厢房、一栋倒座房(又称对面房)共四栋房屋围成一个院子,因院四面都有房屋围起来,所以称四合院。
由此可见,“盖三不盖四”中的“三”和“四”,并不是指宅院中房屋的栋数,而是另有所指。
那么“盖三不盖四”中的“三”和“四”具体指什么呢?答案是指正屋(主屋、正堂、堂屋)的开间数。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就是传统民居修建的两种规矩。
一是正屋开间数不能为双数
传统民间中,“开间”指面阔为间,木房子指正门脸四根柱子之间,相邻的两根之间的距离,砖木结构的房子或砖混结构的房子,是指正门脸相邻两道纵墙之间的距离。
俗语中的“盖三”,就是平时农村所说的“面阔三间”的正屋,即一座正屋中间为堂屋(厅堂),两边各有一间两厢房,共三间。这三间就称为“开间”。
这种农村传统正屋,农村有称为“四架三间”,也可能说是“四架三开间”。我家乡的木房子称为“四排三间”,又可以说成是“四排三开间”。
这里的“开间”与房屋中的房间有一定区别。如果“开间”不隔开做小房间,那么“开间”即房间。如果“开间”隔开为两个以上房间,那这两个以上的房间均为“开间”。
“盖三不盖四”指的是正屋的开间只能是单数,不能是偶数。比如,正屋可以是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但不能是四开间、六开间、八开间。
过去,农村建房俗语说“四六不通脊”和“四六不作主”,指的就是正屋的开间不能是四开间和六开间。
我国传统民居,在格局上融入古代社会秩序观念,体现了社会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和行为的秩序规范,要体现出主次关系或主客关系。
皇宫有正殿偏殿之别,官府有正厅和偏厅之别,民居宅院有正屋和偏屋之别。而正屋又以堂屋为主,厢房为偏。
像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的正屋,总有一个开间是居中位置,中间的开间就称“堂”,“堂”就是宅院的“主”。
而像四开间、四开间、八开间的正屋,没有哪一间居中心位置,而是有两间并列居中心位置,没有主次之分,触犯了“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封建秩序禁忌。
因此,农村把偶数开间的正屋称之为“无主屋”,也就是所谓的“四六不作主”,显然这种房屋不符合古代社会秩序规范,官府要干预,就会有官司、牢狱之灾。
再者,我国古代有一本在工匠中流传很广的书籍,叫《鲁班经》,书中载有“造屋间数吉凶例”,现摘抄如下:
“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民居修建时,开间数宜单不宜双的原因。
二是古代等级制度规定了正屋的开间数
在古代,“盖三不盖四”之中的“盖三”,是低级官员和平民百姓盖房的等级,如果家里要盖五开间、七开间的正屋,是不允许的。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历朝历代对民宅的等级制度都比较严格,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这方面的规定更具体和严格。比如,明朝洪武年间曾两次颁布禁令:
公、侯至亲王正堂(主屋或北房)为八架七间至十二架十一间,后改八架七间;五品官以上为六架五间到八架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庶民为四架三间。
清朝沿用明例,只是设定了上限,一座房屋最多只有九间,即十架九间,且九间之房屋,只有皇家才能修建。
因此,过去传统农村民居的正屋普遍为四架三间,这也就是只能“盖三”的原因。如果普通百姓家盖六架五间和八架七间,就是僭越,违反朝廷规定,要么被处罚,要么被拆除。
2、空东不空西这半句话,现在很多人看到俗语之中“东”和“西”两个字,就联想到坐北朝南宅院中,东西厢房建的造成,也联想到了青龙和白虎之说。
在农村传统建房中,民间有青龙能压白虎,而白虎不能压青龙之说,于是,现在一些人就牵强此种民俗说法。
由于这句话之中,说西边不能空,他们就理解为宁可空着正屋东边不建厢房,也要在正屋西边建厢房,并说这就是所谓“青龙压白虎”。古代四象中,明明是“东青龙,西白虎”,有的人为了“合理”解释这句俗语,硬要说是“西青龙,东白虎”,闹出笑话来。
实际上,“空东不空西”这半句话,与正屋两边的厢房没有任何关系,当然也就与“青龙压白虎”,或者“白虎压青龙”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这半句话说的是怎样一种农村建房风俗呢?
事实上,这半句话所说的建房风俗,比晋代才提出的“风水”概念,以及后来“风水”中引进的“四象”说,更为古老。这种建房风俗就叫“西不益宅”,也称西益宅之禁忌。
“西不益宅”,就是忌讳在老住宅的西边拓宽宅基地,修建新的房屋。古人视西益宅为不祥。
在古代典籍中就有“西不益宅”的记载,下面例举两本著名典籍中的记载:
《淮南子·人间训》引用《左传》:
“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以为西益宅不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諫不听,乃以问其傅宰折睢曰:‘吾欲益宅,而史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与焉。’ 哀公大悦而喜。顷復问曰:‘何谓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慾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諫,三不祥也。’ 哀公默然深念,愤然自反,遂不西益宅。”
《论衡·四讳》:
“俗有大讳四:一曰讳西益宅。西益宅,谓之不祥。”
那么“西益宅”的禁忌,在古代到底有什么说法呢?
其原因就是古代(至少在汉代以前)以西方为尊,在住宅中,一家之长者或者老人住西边的房间。
《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
《论衡》:“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
正因为如此,鲁哀公打算向西边扩建宫室,遭到史官的多次极力劝阻,他就去问他的老师宰折睢。宰折睢虽然说向西扩建宫不在内,但是,天下三件不祥之事的第一件就是“不行礼义”。
显然,西边为长者之地,尊者之位,向西边扩建宫室有悖于礼制,就是不行礼义。因此,鲁哀公进行了自我反省后,打消了向西边扩建宫室的念头。
不仅阳宅如此,阴宅也有西方为长者之地。比如,秦宣太后,即芈八子,秦昭襄王之母。她在世时就希望自己的陵墓能够葬在秦惠文(丈夫)和秦昭襄王(儿子)之间,可以“西望吾夫,东望吾子”。 这就是那时尊长去世后葬在西边、卑幼百年后葬在东边的传统礼制。
汉代以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就像左右位置一样,尊左和尊右,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种“西不益宅”的传统礼制转变为民间习俗,在一些地方(不是所有的地方)保存下来。
例如,有一些地方流传一句俗语说:“家里有老翁,住西不住东”,指的就是正屋之中的房间,以西屋为尊,是主,老人住西屋,以东屋为卑幼,是后辈,儿孙住东屋。
“西益宅不祥”,其中的“不祥”之说,在汉代以前,还没有附会迷信的说法,并不是指真有凶事,而指不尊敬家里老人,不讲礼义,有悖于传统礼制。
后来,特别是唐朝以后,风水学说从宫廷传到民间,并形成民间风俗后,才附会了家里有凶事发生的迷信说法。比如,西益宅会给家庭带来家庭带来人口损失的灾祸,在宅院西挖水池叫“泪池”等。
现在农村老人对“西益宅不祥”之中“不祥”解释,也有他们各自说法。以下举一例。
有的地方说,家中老人住在房屋的西边,是因为老人犹如快要落山的太阳,向西边扩建房屋,只能扩大老人的住处,没有任何好处,意味家庭在萎缩,儿孙不旺。因此,这就是家里的“不祥”。
儿孙则像是刚出山的太阳,向东边扩建房屋,就是给子孙扩大住处,说明家里人口不断增加,呈现出人丁兴旺景象。
以上了解了“西不益宅”的风俗后,我们对“空东不空西”这半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空东不空西”的意思就是说,在建造新宅院时,如果宅基地比较宽敞,建房屋有余地,就要尽量靠西边建房屋,把东边的宅基地空出来。以后随着儿孙人口的增加,肯定要扩建房屋,就可以向东边扩建,这样儿孙不会触犯西益宅的禁忌习俗。
在农村,这种建房的方式,被称之为给子孙留余地,也就是说要有超前规划。无论哪个年代,农家要找一块新宅基地都不是很容易的事,在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农耕时代,就更是如此。
不过,“空东不空西”这种说法,在过去只适合坐北朝南的宅院,其他宅院不受这种说法的约束。
另外,如果新的宅基地刚好只能建一座宅院,没有多余的地方,无法给子孙留下扩建的余地,也就没有“空东不空西”之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