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八字

仙缘太重的女人有啥特征(出道仙的生辰八字特点)

发布时间:2023-10-22 14:54:55作者:作茧自缚来源:网络

南怀瑾:不把《大学》、《中庸》学好,你学佛,学道也不成

前 言

《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

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个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月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难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礼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这个牛吹了,讲一个礼拜下雨,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六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我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一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一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化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行为道德上入手的。

《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气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关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欢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觉,睡习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谈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然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自己对自己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着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烩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生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也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

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汉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

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根本的道体。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用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的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一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的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不能去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晓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死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用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转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天地,到达中和的境界。

“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就是所谓“神通”。

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地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个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

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们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学》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不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明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

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不是见性!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心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心,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么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侧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大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课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了。现在的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子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搞清楚啊!

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然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大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为什么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有**(两个字,未听清)那个脾气,怒,很怒!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也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真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

民间俗语:“男不带天,女不带仙”,为何忌讳“天”“仙”二字?

名字是一个人一生的符号,是你一生所用的“名片”。世界各国中,只有中国人起名字讲究,以三字为主,当然复姓超过三个字。古人起名有规矩,比如避嫌,避皇帝,避前辈。不同朝代起名有不同的习惯与传统。特别是民间对名字极为重视,有的地方甚至不允许瞎起,现在还出现了很多起名公司,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有的本来是单姓,还弄了四个字,让人不解。还有的起名不按辈分,起出的名字超过祖辈。暂且不评论名字好坏,有些的确与民间传统有所违背。当然传统也并非都是对的。

1、古代起名

查阅一些书籍,以及网友写的资料。古代人的名字因时代不同,也有不同名字。秦汉时期古人起的名字有的以身体特征以及残疾起名,比如有名的军事家孙膑,孙是他的姓,膑是他的名,而膑的意思是“断腿”。还有一个叫“魏丑夫”的,丑夫是其名,就是“很丑的人”。

刘邦的子孙名字也是五花八门,既有与身体有关的,还有起动物名的。比如刘邦长子刘肥,这个“肥”就是胖的意思,因为刘肥从小很胖,所以就起了个名。

汉武帝刘彻其实还有个名,叫“刘彘”,“ 彘”在汉朝就是小野猪,而且也是一种酷刑的名称。比如刘邦妃子被吕后弄成“彘”,就是砍掉双手和双脚,扔到猪圈里。

三国时,也就是东汉末期,虽然不用动物、生理特征而起名了,但名字大都缩小成两个字。比如刘备、曹操。但名字中还有多了个“字”,比如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到了魏晋时期起名多带有“之”字,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

到了元朝,由于蒙元贵族压制,不允许普通汉人百姓有名字,这期间名字就开始乱起。比如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他的哥哥就叫朱重七、朱重六。而朱元璋他爹叫朱五四。为什么与数字有关?实际没什么说法,就是随便起,只要别起正儿八经的名字就行。

朱元璋当皇帝后,下令恢复汉名,当时明朝流行五行取名,主要向皇家看齐。朱元璋认为五行相生,要求子孙后代要按五行相生取名,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比如朱元璋儿子朱标、朱棣、朱栋、朱松……,都带“木”字旁。而朱元璋的孙子则都带“火”字旁,比如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儿子朱高炽。朱元璋以为五行相生就能传万代,但最终明朝被清朝取代。

关于古代起名方式、规律及传统,可能一晚上都说不完,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只是通过皇家及有名的历史人物名字来看,我国古代不是随便取名,是有说法和来头的。

2、民间忌讳

古人取名是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现在民间取名依然有自己的传统,比如有的地方严格按辈分起名,三字名的中间为辈,最后一个字才是名。而且中间辈分的字是祖辈都已经起好了,或者是一首长诗,或者是一连串文字相传。为什么有的地方还流传续家谱的传统,就是因为辈分的字用完了,需要重新编一下给后辈取名,防止乱套。同一个姓氏,以三字为名,中间那个字是辈分,有的地区还有第三个字是辈分。如果茫茫人海,同辈分人遇到了,就是一个大家族的人。

不过民间也有起贱名的传统,比如有的叫大狗、二狗,大牛、二牛,狗蛋、二蛋等等,不一一列举。这些贱名主要是人的小名,为什么叫这种贱名?这与古代人生存有关,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生下的孩子得病后无法医治而死亡,而民间认为起个贱名,能保住下一代健康成长。

民间起名也有忌讳,比如古代不能与皇室同名,这是大忌讳。比如皇帝叫朱元璋,民间就不能起“璋”这个名,否则会有杀头之罪,这就如民间穿衣打扮也要避讳皇家颜色一样。

起名还要避讳祖先,比如祖上有叫“刚”的,如果不是太远的辈分,就应避讳这个字,用其他字代替。民间起名不能起晦气的名字。

我们再来说说民间俗语“男不带天,女不带仙”,这是指起名时,男人最好别带“天”字,女人不带“仙”字。天最大,一个人名字有“天”,有的人起带有天的字,民间认为太大,犯了忌讳,怕镇不住,将来有不测事件发生。

由于我国民间重男轻女,女人名字也有说法,但民间认为最好不带“仙”,仙是神仙、仙女,这是民间最尊崇的,如果带了“仙”,民间认为犯忌讳,也被认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名。

另外,天、仙二字也与白事有关联,比如升天、仙逝,等等。因此,民间忌讳起名很少带这两个字。

3、传统与迷信

现在很多地方,起名没有这么多规矩了,也没人遵循这些民间传统了,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愿怎么叫就怎么叫,没人管得着。

的确,无论起什么名,是个人自由,没人能管得了。但传统与迷信是两码事,民间传统是人们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起个名字带“死”,那也不会死。中国有中国传统,说法多了并非迷信,也并非条条框框,只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与继承。

起什么名字每个人的自由,有个朋友说,有些人起的名太大,比如带尧、舜、禹,名字带“天”、“一”、“仙”,看上去很好听,有朋友认为对传统了解不多。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非每人都知道,还有人认为都是封建迷信,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玩意。但不讲就容易造成一些笑话,就如一个朋友所说,有人找起名公司起了个名,名字既大气,又很上口,但回老家看家谱后,竟然与太爷重名。如果按辈分来,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事了。

最后再唠叨一句:起名是每个人自由,传统与迷信最好别划等号。身为中国人,应该多学学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藏着大智慧。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