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4 21:03:14作者:樱花飘落来源:网络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在校训前合影
清华大学校训
9月,各大高校纷纷开学。新生了解学校的时候,校训往往必不可少。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校训,鲜明地表达出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
校训作为一所高校学风的体现,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首要准则。日前,网易数读对2454条学校校训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在我国高校校训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
四词八字最常见
最长校训28个字
何谓校训?权威辞典《辞海》里的解释说:“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一般而言,校训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它既是学校教育理念、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的高度凝练,又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着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概言之,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校训最能反映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
国内高校校训以工工整整的对仗形式为主,尤其是“4词8字”。据统计,使用“4词8字”校训的高校有1836所。其次是4字和9字校训:使用4字校训的有231所学校,9字的有89所,6字的有86所。从字数长短来看,28个字的郑州大学校训是国内高校校训长度之首,其校训为“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最短的校训只有2个字,共有13所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是“知行”,三峡大学的校训是“求索”。
“德”字排第一
“学”“行”“求”列其后
校训是一所高校要做什么事、培养什么人的精神体现。有人说得好,“校训作为高校文明的标识,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注与期许”。比如说,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是“不做假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虽然表面看很简单,但是其用意简明而深刻。
数据显示,在2454条校训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8.7%的高校在校训中用到了“德”字。其后出现的频率第二至第九位的字分别是:“学”“行”“求”“新”“笃”“厚”“博”“创”“实”。校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其中最通用的校训为“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208所高校使用了“博学”, 136所使用了“厚德”,112所使用了“笃行”。同时,校训也出现了“撞脸”现象,“学以致用”是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6所高校共同的校训。
国内高校校训以训诫、德育为主,那国外高校校训又崇尚什么?剑桥大学校训为“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斯坦福大学校训为“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激励前行
清华校训最受欢迎
国内高校校训是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最早的校训出现在1900年前后。如1901年由美国监理公会正式办起的东吴大学,校训中文意思是“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后改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914年,清华大学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进入后,中国大学开始逐渐繁荣,出现了很多著名大学和知名校训。
校训是学校的座右铭。好的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总是激励和劝勉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不断前进。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些校训,寓意深刻、朗朗上口。
有媒体曾在全国范围调查“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结果显示,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54%的最高获选率,成为公众最喜欢的校训。清华大学校训源自梁启超的演讲。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演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努力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按照哲学家张岱年的阐释,“自强不息”在政治生活方面,指的是对外来侵略绝不屈服,对不良势力绝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
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有学者研究提出,北交大“知行”校训的产生,与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担任交通部总长并身为交通大学校长的叶恭绰。1921年9月10日,叶恭绰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讲话,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近百年来,“知”与“行”的思考与探索,伴随着北京交通大学的成长和发展。
如今,开学讲校训已经成为高校校领导迎接新生的方式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是“崇德尚能、经世济民”。在研究生入学仪式上,校领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崇德”一词出自《论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并勉励大学生们做“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在校训前合影
清华大学校训
9月,各大高校纷纷开学。新生了解学校的时候,校训往往必不可少。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校训,鲜明地表达出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
校训作为一所高校学风的体现,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首要准则。日前,网易数读对2454条学校校训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在我国高校校训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
四词八字最常见
最长校训28个字
何谓校训?权威辞典《辞海》里的解释说:“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一般而言,校训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它既是学校教育理念、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的高度凝练,又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着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概言之,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校训最能反映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特色。
国内高校校训以工工整整的对仗形式为主,尤其是“4词8字”。据统计,使用“4词8字”校训的高校有1836所。其次是4字和9字校训:使用4字校训的有231所学校,9字的有89所,6字的有86所。从字数长短来看,28个字的郑州大学校训是国内高校校训长度之首,其校训为“明时风,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最短的校训只有2个字,共有13所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是“知行”,三峡大学的校训是“求索”。
“德”字排第一
“学”“行”“求”列其后
校训是一所高校要做什么事、培养什么人的精神体现。有人说得好,“校训作为高校文明的标识,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注与期许”。比如说,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是“不做假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虽然表面看很简单,但是其用意简明而深刻。
数据显示,在2454条校训中,“德”字出现的频率高居榜首,8.7%的高校在校训中用到了“德”字。其后出现的频率第二至第九位的字分别是:“学”“行”“求”“新”“笃”“厚”“博”“创”“实”。校训只用到了605个汉字,其中最通用的校训为“博学、厚德、笃行、求实、创新”。208所高校使用了“博学”, 136所使用了“厚德”,112所使用了“笃行”。同时,校训也出现了“撞脸”现象,“学以致用”是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6所高校共同的校训。
国内高校校训以训诫、德育为主,那国外高校校训又崇尚什么?剑桥大学校训为“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校训为“让真理与你为友”、斯坦福大学校训为“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激励前行
清华校训最受欢迎
国内高校校训是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
最早的校训出现在1900年前后。如1901年由美国监理公会正式办起的东吴大学,校训中文意思是“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后改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914年,清华大学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进入后,中国大学开始逐渐繁荣,出现了很多著名大学和知名校训。
校训是学校的座右铭。好的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总是激励和劝勉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不断前进。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些校训,寓意深刻、朗朗上口。
有媒体曾在全国范围调查“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结果显示,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54%的最高获选率,成为公众最喜欢的校训。清华大学校训源自梁启超的演讲。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演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努力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按照哲学家张岱年的阐释,“自强不息”在政治生活方面,指的是对外来侵略绝不屈服,对不良势力绝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
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校训,最早见于1923年北交大毕业生的纪念册。当时学校的校徽、校旗上均有“知行”二字。有学者研究提出,北交大“知行”校训的产生,与的知行观有必然联系。的知行观,深刻影响了当时担任交通部总长并身为交通大学校长的叶恭绰。1921年9月10日,叶恭绰在交通大学京校开学典礼上讲话,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办学理念。近百年来,“知”与“行”的思考与探索,伴随着北京交通大学的成长和发展。
如今,开学讲校训已经成为高校校领导迎接新生的方式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校训是“崇德尚能、经世济民”。在研究生入学仪式上,校领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崇德”一词出自《论语》:“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并勉励大学生们做“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
校训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体现的是学校的一种精神。但我发现,不少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压根不知道学校校训是什么,或是能熟背校训,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它的内涵和对自己的意义,又或是受限于知识水平,无法理解其中深意。渐渐地,校训就成了学校教学楼或文化墙上的一道文字装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校训成了装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对校训不够重视,忽略了它的价值。也正因如此,许多学校的校训内容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小学、中学和大学校训雷同的现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落入了千校一面的窠臼。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对办学理念及校训的提炼开始重视起来,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束缚,对校训内容的选择依然没有跳出“四字八词”的框框。并且,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对校训内容的选择喜欢标新立异,导致校训晦涩难懂。这些校训表面上看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但却脱离学生实际,如果学校再不加以多番解读,难免有学生直到毕业还不甚明了,校训的作用自然无法显现出来。
校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该如何确立符合学校办学理念、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校训呢?如何才能让校训真正影响师生行为,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呢?其实,大道至简,教育应当回归简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小学校训就应当立足小学生实际,从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设计。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新建的公办全日制完全小学,刚到学校履职时,学校的办学硬件还不完善,师资力量单薄,生源基础差,这些都与学校作为区直属小学的定位不大匹配。学校急需明确办学理念,更需凝练一种学校精神,让全体师生树立起应有的教育“自信”,这是一所新办学校“破局”的关键。
为此,在综合分析学校现状及师生实际基础上,学校提出了“原点教育”办学主张,旨在培育有志气、富文气、显才气、展朝气的原点少年,培养有底气、显锐气、讲和气、展大气的原点教师。我相信,虽然师资力量和学生基础都较为薄弱,但每名师生都有闪光点,都能自信发光、照亮彼此,“自信”也成为校训的主要内容。但该用怎样的词句,才能将“建立教育自信”这样一个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每一名师生,使之成为师生向上发展的持久动力呢?
为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我便到班级与学生们沟通,结果那些传统的与“自信”相关的“四词八字”反响平平,没有真正触动、打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我想到在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跟岗学习时,该校曾经组织开展了“让每一个孩子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的主题活动。受此启发,我决定把校训内容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即“我要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
“我要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一个完整的句式,内容表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生动形象,且具有画面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起“四词八字”的校训内容更受学生欢迎。
与其他学校相比,这样的校训看似非常朴实,但它正逐渐得到师生的认可,逐渐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逐渐改变着大家的行为。当师生看到或想到校训时,常常能够得到一种正向的激励与心理暗示,并转化为自身的一股能量,在比赛竞技、教研评比中不再紧张。
确立学校校训,应当回到教育原点上去思考,应当立足小学生实际,要让小学生能够读得懂,并可以产生共鸣,即使使用朴实一些的字眼也无妨。我校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的校训,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又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成长信念和动力源泉,而这正是校训的应有之义。
当然,并非所有小学的校训都要选择用一个句子来体现。校训应当不拘一格,每所学校都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校训内容及表达方式。校训内容也并非亘古不变,受到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学校地域特征等各种客观因素限制,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校训内容应当符合学校实际。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校训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是灵动的、有生命的,也该是接地气的。
(作者系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市洛江区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06日第8版
作者:陈松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