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4 06:50:24作者:简单的爱来源:网络
端午佳节将至
我们选择和家人团聚
吃粽子,悬艾叶,佩香囊
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小天挑选了屈原的9大名句
通过重温这些诗句
让我们一起追慕千年前的绝唱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3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
4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故将重昏而终身。
——《九江·涉江》
5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6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
7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
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江·涉江》
8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9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你最喜欢屈原哪句诗?
留言告诉小天~~
来源:读者。
屈原,一个家喻户晓的人,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划龙舟,还有其他各种方式来纪念屈原,可是你知道吗,屈原其实不姓屈,我们都一直弄错了屈原的姓氏,哪么屈原不姓屈又姓什么呢,一起去看看吧。
屈原在历朝历代乃至今日都赫赫有名,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浪漫的诗人,是集文人气质与政治情怀于一身的伟人,然而却很多人误以为屈原姓屈,实则不然。
屈原姓芈不姓屈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河南淅川)。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曾祖父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人们更习惯叫屈原而不叫芈原。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所以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屈原名字的来由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四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我们看待历史很多时候都会犯下这样先入为主的错误,以自己第一次看到的来决定对错,其实很多问题深入研究以后,就会发现其实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历史上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可以借鉴的基础,跟小编一起了解更多的历史吧。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九月,盛夏的阳光铺满天地,李绅到元稹的公馆里做客,元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是一个关于少年初恋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有个柔软的名字,叫莺莺。
故事并不长,几盏茶的功夫就讲完了,但是李绅却听得心潮起伏,起初是对艳情的好奇期待,后来听得提心吊胆,尔后扼腕叹息,继而又面红心跳,不一会又一脸羡慕,最后却悲伤不已,起身来回踱步,一边摇头一边叹息。
元稹没想到平时不动声色温文尔雅的朋友却反应如此之大,颇为震惊,他眼睁睁看着李绅一言不发地离开客厅,走进书房,理都不理自己,颇感到纳闷,也好奇的跟了过去,进房却看见李绅已经挥毫写下一首诗。
诗的结尾很悲伤: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再看诗的名字:《莺莺歌》。
原来好朋友李绅被故事的女主角打动,情感奔涌,不能自持,所以写诗一吐为快。
两人站在书桌前,望着桌上新写的诗,沉默不语,许久,元稹听到李绅叫他,抬起头来,看到恢复平静的李绅问:元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你?
元稹一愣,继而摇头:这是我听一个朋友说的。
李绅点头,诵读了一遍自己刚写的《莺莺歌》,脸上又泛起激动的红色:这个故事太具有杀伤力了,你应该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必定能撼动天下人心。
元稹听完,心里登时一动,好像一粒种子落入泥土里。
回到家后,元稹辗转反侧,李绅的话在脑海中反复闪现,盛夏的夜,蝉鸣蛙叫,衬托的天地格外空阔寂寥,满身是汗的元稹无眠起身,点起油灯,看着窗外的星光月色,执笔饱蘸汁墨,将心中涌动的情愫凝结笔尖,挽住衣袖一列一列写下去。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元稹终于写完了这个故事,元稹扔掉毛笔,用湿布擦着满手的墨痕,望着密密麻麻的字,满脸疲惫,眼中却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写一个长长的恋爱传奇故事,虽然故事只有三千多字,但是里面却有兵乱危机、英雄救美、火热追求与冰冷回应、求而不得的痴恋、峰回路转的献身、双宿双飞的甜蜜,京城的繁华、落榜的凄凉,望眼欲穿的思念,和始乱终弃的薄情,念念不忘地回头,与心如死灰的闪躲。
灯枯油尽,文章已落下最后一笔,精疲力竭的元稹默然良久,重新拾起毛笔,在月光下写下故事的名字:《会真记》
又名《莺莺传》。
这篇不算太长的文章,却果然如李绅所言,甫一流传,便震动了整个大唐,无数读者悲伤的眼泪逆流成河。
四百多年后,元代鬼才王实甫读到了《会真记》,瞬间被击中,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起身将这个故事扩写成一部五本二十一折的戏剧,这部戏剧后来成了元代戏曲的巅峰——《西厢记》。
按照常理,作品写的好,作者会一战封神,受万千读者崇拜,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却与常理完全相反——元稹成了万人痛骂的对象。
更恐怖的是,这种痛骂,横跨千年,绵绵无绝期。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吐槽: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意思是元稹你篇末写的总结真的很狗。
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里直接开骂:呜呼,微之之薄情多疑,无待论矣。
意思是我说元稹(字微之)是个渣男不会有人反对吧?
很火的教授戴建业也笑着骂:元稹这个狗东西,最会写诗骗女孩子。
事情之所以往奇怪的方向发展,其实因为《会真记》写的太好了,但是个悲剧结尾,不管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还是回味初恋的中老年人,都被打动,读完之后怅然若失,无法释怀,辗转反侧,为女主角叹息之际,纷纷有种掏出四十米大刀,找文中这个始乱终弃的男主角拼命的冲动。
最后大家的目光都盯住了男主角的名字--张生,这挨千刀的原型究竟是谁?
但是身为作者的元稹口风很紧,就说这是写一个朋友的故事,但朋友是谁打死也不说。
大家猜到大唐都灭亡了,也没猜到。
转眼到了宋朝,《莺莺传》依旧长盛不衰,苏轼也加入了猜谜游戏,第一个怀疑的是张籍,证据有三个,一来都是唐朝人,二来都姓张,再来是张籍是个诗人,很符合小说里男主角会写诗这个情节。结果大家一窝蜂地考据了一下张籍的事迹,发现这个诗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吃纸灰,据《云仙散录》记载,张籍为了学到杜甫写诗的技巧,把杜甫的诗烧成灰,拌着蜂蜜当饭吃,还到处跟人炫耀。这种直男性格的人才,跟莺莺传里那个浪漫多情、翩翩公子张生,实在是相差太远。
到了元朝,戏剧鬼才作家王实甫暂时解决了大众的急切地寻找需求,之所以说暂时,是他虽然没找到原型是谁,但是动用自己才华,直接更改了悲剧结尾,《西厢记》里张生不再薄情,让读者心里发堵的始乱终弃改写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团圆。从此,西厢记一跃成为经典,让人又爱又恨的《莺莺传》逐渐被大众忘记了。
但时间到了,大师们的目光穿透历史,用严密的考证和推理分析一锤定音,张生这个渣男,就是元稹自己。
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意指《莺莺传》不是虚构类小说,而是元稹的日记。
陈寅恪说:“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
意指元稹现实中渣男程度比张生有过之而不及,说张生就是他自己一点也不冤枉。
从此,元稹和渣男一词形影不离,就连那句史上最深情的悼念自己妻子的诗:除却巫山不是云。
都沾上了几分晦气。没人敢用来表白,实在有人忍不住引用这句诗的时候,还要声明,这句诗实在是感人至深,可惜是个渣男写的。
仿佛是为了佐证元稹的渣,不管是道听途说还是野史,不加考究的艳情故事都往身上招呼,说元稹遇到表妹之前经常在青楼厮混,遇到表妹后上演了一出始乱终弃的初恋,说元稹的豪门之妻死后又勾搭上大自己十九岁的才女薛涛,还说薛涛遭他抛弃后终身不嫁最终遁入空门……
这些离奇情节大都来自一本野史,唐末范摅写的,看名字就知道是什么书:《云溪友议》。
其实元稹应该料想到后果,在他之前,东汉有个名人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时人称“文同三闾,孝齐三骞”——才华比肩屈原,人品堪称典范。
可是宋代不知是谁写了一个故事,说蔡邕年少成婚后赴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另娶牛太师之女为妻,他老婆进京寻夫,变心薄情的蔡邕不但不认,还骑马径直踩过原配妻子,结果登时风云突变,天降一道正义闪电劈死了蔡邕。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因为东汉还没有状元一说,尽管如此,蔡邕还是时不时地被当做渣男拉出来遛一遛,这个故事一直传到了元朝,被改变成名剧《琵琶记》。
陆游曾感慨:“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翻译过来就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啊。
千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之下,写完《会真记》精疲力竭的元稹,虽然累,但肯定是满心欢喜,他预感这篇耗费心血的作品会打动万千读者,但估计怎么也不会想到,最后的最后,没有人记得他惊世的才华,没有人心疼他写作的劳累,更没有人记得悲剧结尾的力量,讨论最热烈的,都是他元稹是不是原型,他的人品到底渣不渣,就连他之后写的排行榜第一的悼念诗,都要带着狐疑的眼光审视一番,隔空质问他为什么一边深情怀念故去的妻子,一边娶了小妾,仿佛元稹所在的唐朝就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仿佛做个安静的痴情暖男,照顾5个年幼的孩子的困境就能迎刃而解。
早知道一篇文章能让读者八卦千年,早知道才华在八卦面前一文不值,不知道元稹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他的政治遭遇和他的文学创作展开。
政治遭遇:
1.宠臣与谗言:
屈原在楚国曾是国君荆轲的宠臣,担任过重要的政治职务。然而,由于一些宠臣的谗言,使得他在荆轲的信任中受到了影响。
2.流放:
受到谗言的影响,屈原被流放到远离都城的地方。这个流放的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灵感之一。
文学创作:
3.《离骚》:
屈原流亡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离骚》。这是一篇以抒发对楚国命运的感慨为主题的辞赋,表达了他对家国沦陷的痛苦之情,同时展现了豪放的艺术风格。
4.《天问》:
除了《离骚》,屈原还创作了《天问》。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最后的结局:
5.投江自尽:
在楚国国君荆轲被秦军所杀后,屈原听闻国破家亡的消息,感到无法容忍,于是在楚江投水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6.屈原纪念: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五日被定为端午节,也称为屈原节。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和怀念屈原。
屈原的故事体现了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和对时局的忧虑,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