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4 23:39:46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网友整理
《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黄帝内经》对于人的寿命的解读,进而了解到了一种长寿的秘密,那就是,过有规律、贴近自然的生活,体贴和呵护我们的身体。
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节中,我们来说说《黄帝内经》中的节气、八字、阴阳这些概念,看看在这些概念中,又蕴含了哪些养生之道。
“节”和“气”的不同
首先来看节气。说到节气,大家都不陌生。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从小就会背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节气中的“节”和“气”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先从节气的起源出发,看古人是如何划定节气的。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回忆一下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就会发现,这二十四个节气,被古人放到了四季当中,平均分配,每个季节各有6个节气。因为,节气的设定,就是为了划分四季的自然变化,遵循的则是四季变迁的内在规律。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四季的变化有着鲜明的规律,便由此总结出了72个“物候”。所谓物候,就是指自然环境中的树叶、花果这类事物,在四季中发生的变化。物候大概每五天就会有一次变化,一年里一共72次,这就是七十二物候。
和五天一次的七十二物候相对应,就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古人说,“三候谓之气”,也就是说,每隔三个物候就是一个节气,节气是十五天一变的,一年一共二十四次,每个月两次。
而在每个月都有的两次节气中,前后的节气承担着不同的作用,这就是节和气的不同。
月初的那个节气,称为“节”,后面的那个节气,称为“气”。节指的是气的转换,是一个月份的开始,而气,则是延续。
我们可以拿竹子来举例。竹节是一段一段的,有的部分是直挺顺滑的,那这部分就相当于“气”,而两个竹节之间的连接处,也就是突出来的那一圈,就可以理解为“节”。而竹节的“节”字,就有着开始、转换的意思。
所以,现在我们常说的“节气”,其实是包含着两层含义。
那么,既然有了这样的划分,节气中到底是节重要还是气重要呢?
其实,节和气都很重要。在二十四节气中,标志着四季开始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是属于“节”;而标志着四季最关键节的“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都是“气”。所以说,节和气,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八字和西方星座的区别
那既然说到了节气,就会涉及到时间,以及人和天地的关系。古人说的“天人合一”,它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和宇宙万物紧密联系的。
因此,在传统社会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各自的理论,把人的命运和自然联系起来。在我们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八字”;而在西方,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星座”了。
这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和星座相比,八字学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
我们对西方的星座学说大概都有些了解。这套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一共有十二个星座,我们出生在哪个时间段就是什么星座。每个星座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命运。这套理论非常的简单明了。
八字则不同。它看起来只是把每个人的出生时间列了出来,某年某日某时,对应上某种命运,好像是一查便知。其实,八字没有那么简单,列出来的天干地支,隐藏着相当丰富的信息,很难一眼就能看得明白。
因为,八字里面包含的八个字,分别是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所谓的天干地支,就是既有天又有地,处处有阴阳、处处是五行,相互影响、变化莫测。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八字里有“丙寅”,一般而言这代表着外向、阳刚,但他的八字里可能还会同时出现“庚辛”,庚辛会削弱丙寅的力量。
所以,八字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不是西方星座那样的固定说法。在八字系统里,蕴藏着生命的很多秘密,揭示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消亡的规律。
阴阳变换:生命的最大秘密之一
如果说八字揭示了某些宇宙万物的规律,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概念:“阴阳”,就更是在直接点明世界运转的道理。可以说,阴阳变换,是生命的最大秘密之一。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是顺应自然、追求上古之人的那种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观察自然的变化,从中找到规律。在古人的世界里,最直观也最有规律性的自然现象,就是阴和阳的交换。
大家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这其实就是我们的上古先民在生活里得出的经验。太阳是阴阳里最有代表性的“阳”,夜晚则代表了与之对应的“阴”。
为了让身体的阳气得到充分的舒展,让自己健康、有活力,古人早就强调,要主动地向太阳靠拢,跟着它的规律安排我们的作息。
太阳出来了,我们就起来,随着天地之间阳气的增长,我们自己的阳气也跟着起来。到了傍晚,太阳落山,我们身体的阳气也开始收敛,要在夜晚休息、积蓄力量。
但是我们现代人却几乎做不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论是加班工作,还是聚会娱乐,晚睡变成一种普遍现象。但在中医的观点中,这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为,熬夜最催人老,睡觉可以补心、补肾。
如果我们该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就会白白丢掉这样的滋补机会。而且,如果你指望通过人参、枸杞,来补益自己长期熬夜的身心,其实是本末倒置,不得其法的。
所以,想要让身体处在一个最佳状态,最好的保养方法就是“不熬夜”,跟随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好了,关于“节气”、“八字”、“阴阳”三个概念的解读,《黄帝内经》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些经典的论断,构成了中医文化,甚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重新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华。
比如,认识到了节和气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哲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既要关注平安顺遂的人生阶段,也要沉着应对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因为它们就像是节气中的“节”一样,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再比如,在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八字的知识之后,我们至少可以不再那么茫然,也不会简单片面地理解八字,而是更多地认识到,生命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全部的秘密,我们命运的机会,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1
还记得白岩松曾经在节目中的灵魂拷问吗?——“教师的戒尺该有多长?如何定义惩戒与惩罚?”
现在,司法部终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11月22日,司法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小学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
其中提出,教师正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采取不同程度的惩罚,其中包括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四个层级。
如果学生或者家长对于惩处结果表示不服,不得威胁、侮辱、伤害教师,必须通过正当程序提出申诉。
这一措施可以说既保证了教师的尊严和权力,也给一些“熊孩子”、“熊家长”画了一条警戒线。
可是该意见稿推出后,竟然遭到不少家长的抵制,他们对老师惩戒权的加大表示不满,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可是,我想说,教师愿意管,惩戒权细化、标准化,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2 社会、法律要赋予教师“念紧箍咒”的权利最近我重温了《西游记》,西天取经后,孙悟空从一个纨绔的猴子,变成了斗战胜佛,他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唐僧和如来。
西天取经,长路漫漫,孙悟空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当他想要放弃、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唐僧就会念紧他的紧箍咒,孙悟空太疼得龇牙咧嘴,自然长了教训,慢慢改变自己。
如来深知孙悟空难以管教,而唐僧势单力薄,所以他赋予唐僧管教泼猴的惩戒权,如来这样说道:“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服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
我相信孙悟空一开始一定是非常憎恨唐僧和如来的,唐僧太“残忍”,每次都紧念紧箍咒,让自己痛苦不堪,眼胀头痛,脑门皆裂,但后来成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一定会感谢唐僧和如来的教育,如果不是这一路上的强制性教育,泼猴永远是泼猴。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 “紧箍咒”的约束,而教育者需要有念“紧箍咒”的权力,这权力从何而来,当然是社会、法律的赋予。
3 老师严厉的背后,都藏着最深的爱电视剧《少年派》中,田老师要求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上来,被正值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们拒绝,田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站着,你们坐着,我讲课,你们听课,你们喊我一声老师,我就得对得起这个称号,对得起这个职业。”
身为教师,她也可以两耳不闻台下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她也可以轻松自在地拿一份工资,不去自找麻烦。
可是教师既然被称为“园丁”,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呼,对得起教师的本心,就算是顶着种种的压力和风险,也要去管教孩子,不能任由孩子们走上歪路。
我想这才是教师存在的终极意义,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
有些老师看着严厉万分,实则背后藏着对学生最深的爱和期待。
在《墨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墨子的门生耕柱子在听学的过程中开小差,墨子十分生气,大声地训斥了他。
耕柱子感到很委屈,他认为老师故意针对他,只指责他一个人,却对其他同学相当宽容。
墨子语重心长地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者好牛来驾车,你是鞭策牛还是鞭策马呢?”
耕柱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鞭策马,因为在他眼里,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
墨子借此对他表明自己的良苦用心“我也认为你值得我去鞭策,所以我才会生气。”
我很欣赏墨子的这种做法,在惩戒后和学生进行沟通,打消学生的怒气和不满,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
正因为老师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关心,才会日复一日地去鞭策孩子,去严格地要求他,磨砺他,锻炼他,好让他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遇到这样一位严格的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幸运,更是我们家长的幸运,所以面对一位严格的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够心存感激。
4 在教育的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觉可能有的家长会很不服气,难道鞭策孩子只能用这种严厉的说教吗?尊重孩子、倾听孩子不是更有效吗?
很多家长都认为尊重孩子的选择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弱小和不成熟。
知乎上有个话题,叫做“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平庸的?”
一位网友的回答简洁却让人印象深刻:缺乏内驱力。
所谓“内驱力”,就是一种由内而外,自觉自愿,甘愿如此的不朽动力。只有在这股内驱力的引导指引之下,一个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孩子的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教师就是提供最大内驱力的人,当孩子不服从管教的时候,教师有权利通过强制性手段,鞭策孩子前行。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 “严是爱,宽是害”,教育惩戒权合法性、必要性显而易见、不容置疑。
2019在乡村人才计划启航典礼上,马云曾这样表示:
教育有油门,但是有油门的东西就得有刹车,老师如果没有惩戒的权力,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要知道惩戒学生的不是老师,惩戒学生的是规则,让学生低头的也不是老师,而是让他们学会向规则低头……
通过教育惩戒,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剔除孩子身上非理性的部分, 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遵守好规则,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
5 人民网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教育惩戒权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其涉及不同的群体:社会、教师、家长、学生,如何把控一个度,如何合理化,是我们一直孜孜不倦探讨的问题。
通过立法保护好教师的惩戒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认为,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惩戒权很有必要。
惩罚条款最好越细越好,防止简单化,规定好界限,这样才能让教师拿捏好分寸。
有了法律的保护,教师才不会心有戚戚焉,不敢管教,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好老师怕学生”、”好老师身心遭学生伤害“这种荒唐现象才不会再次发生。
当然,教师也不能单打独斗,学校、相关机关也要联手配合,达成共识,体现惩戒的威严性和规范性。
惩戒权要有一个“度”教师实施惩戒权,前提要基于爱,就像苏霍姆林斯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之深,责之切。惩戒只是手段之一,不是目的,让孩子健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才是我们的目标。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浇灌,要明令禁止教师变相体罚学生,辱骂学生、侵犯学生人格尊严,不能主观地去惩罚学生,不能对学生的身体、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教师要避免因为一时冲动、一时怒气而给孩子造成一生的伤害。
学生也要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对教师滥用惩戒权的情况,应该及时勇敢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寻求他人和法律的帮助。
家长要积极配合,助教师一臂之力
俗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当教师在行使合理的惩戒权时,家长千万不要当那根搅屎棍,别让教师寒了心。
孩子从小不管教,将来社会替你狠狠管教。
家长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合理的惩戒对孩子的影响,不偏颇,不溺爱,支持教师“戒尺拿得稳,腰杆挺得直”!
hi~亲爱的朋友,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就要来了!年底大促,全场5折!
添加微信【xmyf2333】备注“抢购”,就可以加入喜马拉雅官方内购群。独家省钱攻略,手把手教你——5折加津贴,立享折上折,全网低价,知识带回家。
12月1日之前加入,还可以免费观看12场总价值999元的大咖直播哦,有周小宽、张德芬、张其成、曲黎敏等10位喜马大咖主播。
11月29日,全国百强小学校长尔东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场主题为小学生高分写作的直播。尔东老师的专栏课程《魔法作文课》,由读者旗下教育品牌,读者·新语文出品,欢迎大家在11月29号准时收听。
-END-
作者 | 恋小暖
责编丨阿加兔
在公布的下架的24种图书中,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健康》,《把健康彻底说清楚》榜上有名。
曲黎敏,1964年生,中医文化研究者,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教授医古文。曲黎敏说,别人的书,写的是“招”,容易引起争议,她的书,写的是“道”,不会引起争议。这话虽然有见地,但还是没说对。她写书、做讲座,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释《黄帝内经》和中医,她赢得如潮的好评,曲被称为“中医养生界的于丹”。然而,随着她的名气越来越大,质疑声也越来越多,许多专家认为:曲黎敏用一种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中医,但由于她本身对中医的理解是错误的,因此虽然讲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最终还是误导了大众,最终会毁了中医的声誉。《从头到脚说健康》被下架后,曲黎敏似乎感到委屈,她说,“任何东西不能太热,太热就蕴藏了风险。”并表示今后准备退出养生界,专心写小说。
曲黎敏不写“招”,专写“道”,为什么还是颇受争议,原因是她写的“道”,许多是无道,把中医文化弄得像民间巫术,不伦不类。试看几例。
曲黎敏认为人的胡须和性格有关,“比如张飞的胡须呈张开状,…像这种人性格比较粗犷、豪放、理性不足,比较情绪化。”
首先说曲黎敏描述的张飞,只不过是小说《三国演义》或民间戏剧里的形象,跟历史上真正的张飞相去甚远。《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代小说,虚构成分很大,诸葛亮和关羽被无限神话,而真正集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曹操却被丑化。曲黎敏作为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竟然把虚构的艺术形象当成真人,可见其治学态度的不严谨。
那么,历史上的张飞究竟什么样?据史料和出土的张飞雕像分析,张飞不但不是性格粗犷的莽夫,而且是一位文武全才,长相帅气的美男子。这点,从他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为后主刘禅的皇后,可以得到证明。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政治联姻的成分,但假如两个女儿都长得“豹头环眼”,刘禅能选来当皇后吗?而且是姐妹花儿。再说,一国的皇后长得不体面,朝廷会没面子的。
再退一步讲,即使张飞真的就是“燕颔虎须、豹头环眼”,也不能证明这种人就是性格粗犷、比较情绪化,性格和长相没有关系。戏剧里奸臣的脸谱是白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奸诈之人,事实上许多奸臣不但长得不奸,相反还很好看,比如和坤,长得一表人才。
说张飞的胡子和他的性格有关,曲黎敏大概不知道宋朝的朱熹也是这种胡须,难道由此可以推论朱熹也是理性不足、比较情绪化?要知道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是一位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大儒。幸好,曲黎敏还没有举外国人为例,不然,马克思和恩格斯要表示不满了。
2 “ 中年人群无色鬼 ”。 这也是曲黎敏的妙论。“古代的社会,累身不累心,现在的社会,累心不累身。中年人处于社会的中流砥柱,压力太大,心太累,身没劲,对性也了无兴趣。现在流行的无性婚姻,是很现实的一种现象,很无奈。
倒是老色鬼出现了,不工作了,没压力,天天想着怎么开心怎么快乐,‘饱思淫欲’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老了也没有那个能力,天天也只能是摸摸索索。”
首先,就措辞而言,曲黎敏弄巧成拙,把人的旺盛称为色鬼,哪有这么调侃的!听着让人很不舒服,这是对人的侮辱。旺盛就是色鬼,如果自己的父亲还敢这样叫吗?
其次,从曲黎敏字里行间来看,她认为现代人不如古人,原因是古人累身不累心。古人累身是毫无疑问的,但生活贫困、战争、饥荒、苛捐杂税,人处在这样的社会,还能怡然自得、高涨?况且,累心就一定不行吗?处于战争中的士兵开可以说是把脑袋拴住裤腰带上,随时有生命危险,压力之大远甚于累心,但即使这样,那些纪律败坏的部队里,士兵一有机会就奸女,这强不强?
至于说现在流行无性婚姻,哪个权威部门得出的结论?还是曲黎敏教授亲自做的调查?
老年人有就是“淫欲”,又是人格侮辱。这和封建礼教倒是很像。曲黎敏又武断地说老年人“没有那个能力”,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完全有能力过性生活。
3 “养一大群奶妈,人生第一大补品是人乳。不过,女人但凡有奶,一定是生了孩子,你又怎么忍心与一个孩子争奶呢?还是痛痛快快去健身吧。”
再看另外一段:“雇个丫鬟日日捶打自己。人体处处是经络,人体不适,便是经络不通。你是有钱人,自己都懒得拍打,不妨雇个丫鬟,天天给你捶捶腿、捶捶背、敲敲胳膊揉揉头,就像贾母那样,可以雇个三五个,每天让你舒舒服服睡好觉。”
人生第一大补品是人乳,这只是“曲”解,并没有得到验证。即使真的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去吃人乳,据说婴儿蒸着吃不仅美味而且大补,难道我们也去吃婴儿?当然曲黎敏最后说不要和孩子争奶吃,但既然如此,你何必多此一说,莫非在暗示有钱人去吃人乳?
而养奶妈的论调,就把有钱就享受的思想暴露无疑。有了钱就可以雇几个丫鬟给自己按摩敲背,没钱的呢?这和旧社会有区别吗?如果有钱的男人(当然也可以指女人)把丫鬟变成情人怎么办?曲教授啊,你是哪门子教授,难道教的是古文,思想也穿越到古代去了?
4 “爱脸红的女孩子容易流产”。幸好,中国男人比女人多,不然,爱脸红的女子不好嫁出去了。
5“头发的功能是保暖和散热。”照这么说,夏天头发多头发长的人很幸运了,可是你去问问那些头发很长的女人看看同意不同意。她关于毛发还有一条妙论:西方人因为体内火热湿,所以为了散湿热,他们都长出了很多体毛。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长着毛的狗一到盛夏就热得不行,难道狗毛也散热?这些生活常识怎么到了曲黎敏那里都给颠覆了?
6 一本批判曲黎敏作品的书《从头到脚有毛病:曲黎敏养生书的135个错误》中,举例说明曲黎敏靠想象解释中医:“看见‘脾’字右边有‘卑’字,就想起来‘婢’,想起了‘婢’,就想起了‘小丫鬟’,想起了‘小丫鬟’,就想起了‘大宅门’,想起了‘大宅门’,就想起了‘富贵’,想起了‘富贵’,就想起了‘富贵病’。这么左一想,右一想,‘脾’就等于富贵病了?难道医学都是这么盯着一个字使劲想,一点一点想出来的吗?”
7 “降压药+生一大口气=脑溢血”。大家乍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大多脑溢血的人也吃降压药。吃了降压药不等于控制住了血压,还要有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吸烟不喝酒,少吃盐,不做剧烈运动,情绪放松等等。只有这些都做好了加上药物控制,基本可以保证没事。如果不吃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中风、脑溢血。曲黎敏这条理论如果被“曲迷”所用,不吃降压药,那是相当危险的。
时至今日,对曲黎敏的评价仍然不一。支持者认为她让老百姓认识了中医,开始关注中医,她就是中医文化的传播者,对中医做出了不小贡献。反对者认为,曲黎敏对中医、对黄帝内经的错误解读,不但不利于中医的发扬光大,而且会毁了中医。您如果对中医感兴趣,自己去研究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