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10:04:24作者:君心似我心来源:网友整理
故宫
大明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少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李东阳历仕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是明代中期的名臣。
李东阳的文化巨匠地位毋庸置疑,毕竟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书法也是大家水准。但如果说李东阳在明代中期政治上有什么功绩,却是乏善可陈。能力问题我暂且不说,仅仅从李东阳入仕以来所处的政治环境来看,留给他施展自身才华的政治空间的确不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东阳其实也是命苦之人。
李家祖上是在洪武初年参军的,李家自然便是军户了。从李东阳的祖父这,李家因为有军功,便从茶陵迁到了北京。后来又搬到北京海子西崖,做些小生意。李东阳的“西崖”之号便由此而来。
李东阳
明代对于军籍的限制相对严格,一代只能有一个科举的名额。李东阳的父亲在落第之后,便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培养孩子身上,所以李东阳自小就受到了严格的规培。自身的聪明,严格的教育,名师的调教,李东阳自小便有“神童”之誉。
李东阳这个“神童”是经过官方认证的,认证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元年,李东阳入宫见了皇帝,作了一副径尺大的书法,得到皇帝的肯定,这一年李东阳才四岁;六岁的时候,皇帝让李东阳讲解《尚书》;八岁的时候,再次入宫讲书;九岁,特批进入顺天府学读书。
北京的顺天府学不比其他地方的府学,这里的老师都是翰林院里的名师大家,当时与李东阳同为学生的就有后来鼎鼎有名的刘大夏和杨一清。
明代宗 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复辟登基,天顺初年朝局混乱,此时的李东阳还安安稳稳地在读书做学问。之后便是进军科举。
天顺六年,李东阳乡试中举;天顺七年,礼部会试,李东阳是第一百八十五名;天顺八年,殿试,李东阳二甲第一,全国第四,入选庶吉士,进翰林院。这一年,李东阳十八岁。
庶吉士这个词,熟悉明代历史的朋友都不陌生,这就是“储相”的代名词。明代中期以后,凡是进入内阁的官员,都要求有庶吉士的出身。李东阳如此年轻便走到这一步,可谓前途无量。但让人惊异的是,从天顺八年到弘治六年,李东阳在翰林院整整熬了二十八年。
明英宗 朱祁镇
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改年成化,即明宪宗。所以严格来说,成化朝是李东阳仕途开始的时代。
从成化年李东阳的履历来看,他在翰林院里的主要纪事是:成化元年,参与修撰《英宗实录》;成化三年书成,李东阳升了半级,官秩从六品;成化十年,升为侍讲;成化十二年,入经筵侍班兼撰写讲稿;成化二十年,以侍讲学士侍奉东宫。然后成化二十三年,朱见深驾崩,成化时代结束。
从以上履历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成化时期,李东阳都在翰林院做一些份内的工作,包括他的侍讲身份,其实也是资历年限到了给予的迁升。
明代官员
但成为了侍讲,不代表能够在经筵和日讲中直接给皇帝讲课或者参与其中,一直到成化十二年的时候,李东阳才勉强有资格成为经筵侍讲的写搞人,说白了还是秘书性质的。即便是他成化二十年进入了太子朱佑樘的东宫班底,其实也是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并不是太子的核心幕僚。
就连李东阳自己也曾感慨,当时自己的升迁速度要远远慢于同期同僚,心中甚是苦闷。为何如此?
第一,李东阳年纪太小,且说话诙谐,看起来不够稳重。
十八岁进入翰林院,即便是到了成化二十年成为东宫侍讲,李东阳也才三十八岁。
故宫
这个年纪放在今天正是一个男人年富力强,最有魅力的时候,但是放在古代官场,这个年纪确实偏小,更何况是在翰林院,一大群老头子都在苦熬,李东阳在他们面前还是个雏儿。
同时,李东阳说话比较幽默风趣,长相嘛,也有点“逗”,这让人觉得李东阳还是不够稳重,特别是在朝廷的中枢圈做事,一言一行都讲究按部就班,规规矩矩,李东阳很显然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第二,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皇帝。
有一句话叫“英明之主用恭顺之臣“,我觉得非常适合朱见深。成化初年李贤下台后,朱见深开始启用一批听话的文臣,著名的“纸糊三阁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明宪宗 朱见深
后人对于朱见深用这群尸位素餐的官僚骂声一片,但我们难道没发现,成化年对内对外的一系列的举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吗?包括后来用汪直,用西厂,都是朱见深的老谋深算。
朱见深一改天顺晚期文官独大的局面,重新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做出了很多的壮举。在这个政治环境下,文官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皇帝也不怎么喜欢和一群文官们讨论来讨论去,甚至都不怎么爱搭理。
所以成化年,几个内阁阁老的位子很牢固,朝中的人事也很稳定。这就直接导致了底下的人上不去,而皇帝也不关心下面的官员如何如何,毕竟皇帝自己就非常有主见。
第三,成化时期,李东阳醉心学问。
李东阳 书作
在翰林院里,李东阳还是有大把的清闲时间的,期间李东阳做了大量的阅读,出了一些著作名篇,这使得他的才名更加远播。以致于李东阳每次下班回家,家门口都围着一群文人来找他论学品文。我们也发现在这个时期,很少有李东阳关于时政方面向皇帝的上疏。皇帝不喜欢被人指指点点是一方面,李东阳自己的大量时间被其他文化活动占据也是另一方面。
之后时间就到弘治朝了。
与父亲朱见深不同,明孝宗朱佑樘却是一个与文官大臣走得非常近的皇帝。这哥们在账面上就一个妻子,为人宽厚仁慈,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据说一天要和大臣们开好几次会,常常忙到深夜,还把全国四品以上官员的姓名职务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没事就看。
明孝宗 朱佑樘
这妥妥的儒家官员心目中的明君啊,后来还给弘治朝冠以了“弘治中兴”的美誉。当然,我对这个所谓的“中兴”是持保留意见的,有兴趣可以看看弘治年的财政状况,就知道一些赞誉是有水分的。但李东阳的仕途确实是在弘治年间得到了质的提升。
弘治二年,李东阳升为左春坊左庶子,这是东宫官僚体系的一职;弘治四年,升为太常寺少卿;弘治五年,正式成为日讲官,兼经筵讲官;弘治七年,被推举为礼部右侍郎,参与内阁文书工作;弘治八年,正式入阁。
著名的“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的内阁团队,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很多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个内阁的运作的高效与相处的和谐。但你真的读懂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吗?
明代官员
李公谋,能谋而不可定;谢公侃,可侃而不得议;李东阳,谢迁,刘健三人,只有刘健是真正拿主意的人。别说什么内阁首辅责任制,查查《明实录》里刘健和朱佑樘的会面次数,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连兵部尚书马文升都会“妒忌”刘健。
我们再看资历。谢迁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弘治八年和李东阳同批进入内阁。刘健资历更老,天顺四年的进士,成化时期就和明宪宗关系融洽,在弘治元年便进入内阁。如此算来,李东阳这个天顺八年的进士,在翰林院做了二十多年冷板凳的哥们,在内阁中的资历真的是太嫩了。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朝,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官掌权。文官掌权最大的风险就是非常容易陷入内耗。
刘健
但所幸成化年的“汪直之祸”犹历历在目,这群文官遗老做起事来还算是有底线,再加上皇帝听话听劝,所以在表面上是一派君臣和睦的样子,但私底下的暗流照样波涛汹涌。比如弘治十二年会试的舞弊案,比如皇帝曾一度打算把在南京的汪直调回京城。
所以,我们看入阁后的李东阳做了哪些事?做殿试读卷官,修《大明会典》,为儿子谋福利,给太子做老师。而同时期的刘健,史书则侧重记录大量他在军政方面的功绩。这么一对比,李东阳怎么看都是被边缘化了。
弘治十二年,李东阳五十三岁,从这个时期起,我们看到李东阳开始频繁上疏请求致仕。年纪大是一方面,体弱多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真的觉得没意思,空有一个阁老的名号,却做不了什么事情。
故宫
只是明孝宗又是慰问赐药,又是给他升职称加待遇,就是不准他离职。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来到了正德年。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太子朱厚照继位,改年正德,即明武宗。
朱厚照是个玩主,但也是个非常明白怎么当皇帝的人。他先是用以刘瑾为首的“八虎”这一宦官集团驱逐了弘治朝的一批老臣,逐渐从文官手里夺回了权力。之后又以边军将领这批非主流武将,取代宦官集团,进一步掌握朝局和兵权。
朱厚照这一手玩得很溜,也很出彩,以致于他和文官集团的冲突在他一上台的时候就以决战的形式爆发了。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元年,文官集团以集体罢工的形式向新君朱厚照逼宫,要求其铲除“八虎”。斗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弘治年那批老臣都走完了,内阁谢迁,刘健二人的辞呈被批准,却独独留下了李东阳。
很多人把李东阳这一事件当做其政治生涯的污点,指责其贪恋权位。也有人说李东阳这么做是在为朝廷忍辱负重,毕竟后来他在大宦官刘瑾的手下还是做了一些实事,救了一些人的。
我倒觉得,李东阳此举是人之常情。逼宫要是有用,成化年的汪直还能这么嚣张吗?说白了,不就是欺负新君立足未稳吗?李东阳当年可是太子朱厚照的老师,与东宫这群宦官要说没什么交情,谁信啊?要知道李东阳是非常善于交际的一个人。
明代皇帝出巡
同时,谢迁,刘健的走人,按序就是李东阳进位内阁首辅大臣了,这个位子也许刘健可以放手,但李东阳绝对是有兴趣的。新皇帝是自己的学生,自己又成为了内阁首辅,皇帝宠信的宦官们和自己又是老交情,你要是李东阳,是不是就觉得这是自己一直在等的机会,那个能够真正施展自己平生抱负的机会?
当谢迁,刘健离开京城之时,李东阳前去送行,谢、刘二人不无感慨地说,当时你要是和我们一同离职,也不用在这伤心难过了。这话的份量已经很重了,责怪的意味很浓。但李东阳仍旧沉默。
李东阳自认自己的这次押宝大概率是赢面,尽管看似困难重重,但正德初年很可能会迎来一个李东阳时代,就冲这点,也是值得的。但历史告诉我们,李东阳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杨廷和
朱厚照对于这批累朝老臣显然没有耐心,李东阳后来的劝谏没有丝毫作用。同僚们对于李东阳的留职议论纷纷,内阁里新晋的阁臣杨廷和显然更合皇帝脾气。而刘瑾等人,气焰也越发嚣张起来,做事情不管不顾,甚至已经准备施行新政了。
李东阳终于明白,自己的时代还没有开始,便已结束。
正德二年,正德三年,正德六年,正德七年,李东阳一次次地上疏请辞,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但他的官衔却越来越长。李东阳明白,自己慢慢成为了皇帝装点的门面,不需要自己做什么,只要老老实实听话地在朝就行了。
正德七年,李东阳的致仕请求终于被批准,李东阳终于可以回家了,这一年他六十六岁。四年之后,他病逝家中,死后葬于京师郊外。明武宗追赠李东阳为太师,谥文正。“文正”这个谥,对于文臣来说份量是极大的,只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李东阳,会不会就此甘心。
李东阳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李东阳在朝四十八年,而在翰林院的冷板凳上就坐了近三十年。即便后来进入了内阁,仍因为种种原因,在政治上并不能真正施展抱负,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时局的影响。以致后人每每聊到李东阳,其文学,书法成就往往是被提起最多的。但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李东阳的人生际遇,是否又稍欠完美呢?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朱佑樘,即明孝宗,也称弘治皇帝。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逐奸佞,任用贤明,努力扭转宪宗朝政状况,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使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史称“弘治中兴”。
朱佑樘的童年非常坎坷。生母纪氏,系广西贺县人。成化三年,被俘至京,充入掖庭被王皇后看中命守内藏。宪宗偶至内藏临幸纪氏。事后纪氏怀孕,不料为万贵妃侦知,令心腹前去堕胎,侍婢不忍回报只说是病痞。十月分娩生男即孝宗皇帝朱佑樘,被门监张敏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收养。
成化十一年,宪宗思念亡子朱祐极,抑郁寡欢。愁叹道:“老将至了,尚无子嗣,何以为情?”张敏见时机已到,伏地叩首说:“万岁已有子了。”司礼监怀恩也跪奏说张敏所言不虚。宪宗大喜,遂至安乐堂,抱置膝上,垂泪道:“是儿类我,确是我子。”赐名朱祐樘,立为皇太子。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皇太子朱佑樘继位,改年号为“弘治”。
他即位后铲除奸佞:对宪宗朝“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三阁老指万安、刘翊、刘吉,六尚书指尹祎、殷谦、周洪谟、张鹏、张蓥、刘昭)及太监梁芳等人作了处理,罢免内阁首辅万安,梁芳、李孜省下狱。但是孝宗没有大开杀戒,即使对害死他母亲的万贵妃的弟弟万喜也仅是抄家入狱,最后竟然被释放了。六岁的朱佑樘在还没有完全记清楚母亲容貌的时候就永远地失去了母亲,还时常活得战战兢兢,不时担心被毒杀的危险,万贵妃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仇恨。可是在他大权在握时,他却选择了宽恕。
张敏已死,他已无法报答。他召回了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因为他知道这个老太监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他。曾经养育过他的吴皇后(宪宗废后),他待如亲母一样奉养,只因为他要报幼小时候的养育之恩。
朱佑樘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需要用暴力维护自己的权威;他清楚自己所受的痛苦,不忍心再把痛苦施加给自己的敌人;他不用权谋,只用仁厚来征服人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他任用贤能,待臣宽厚,勤谨一生,以人为本。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选拨人才如刘健、李东阳、谢迁入朝。当时曾有个很贴切的评语评价三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由其是李东阳,为文坛与政坛的领袖人物。
朱祐樘在位期间体恤民生,善待百姓,轻徭薄赋;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力求节俭,有利得缓和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人执灯传送。军事上他积极防御抗战,维护统一,振兴军队防务,有利地维护了和平统一。
朱佑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后宫只有一位皇后的皇帝,他和皇后张氏,恩爱和谐如民间夫妇,别无其他嫔妃。这大概是孝宗皇帝幼年时的阴影,他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随之而来的宫闱斗争,可谓体会深切,有切肤之痛。所以,这可能是他不愿有过多嫔妃的一个原因。
孝宗皇帝是古代一夫一妻制的典范。他勤政爱民,善良宽厚、满怀治国之志,却因多难的童年身体一直不好,导致英年早猝,公元1505年,一代英主朱佑樘病逝于乾清宫,年仅36岁,是年十月葬于泰陵,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明史》对孝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朱国桢也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他很善良,这一生从生下来就屡遭迫害,却选择了宽恕。他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江山千疮百孔,朝政,国力衰退,以致他很少体会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一手促成明王朝中期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的发展,史称“弘治中兴”。他真的是一个善良宽容、正直仁慈、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此文原创,图文来自网络)
如果要给历代皇帝儿时的幸运程度排个队的话,朱厚照一定能够排在前几位;如果要给明朝皇帝儿时的幸运程度排个序的话,那么朱厚照一定能够排在第一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朱厚照不仅是他爹明孝宗朱祐樘的嫡长子,还是明孝宗唯一的儿子——因为明孝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只有一个张皇后,且他的弟弟朱厚炜早夭,一岁便去世了——他生下来就是无可争议的皇位继承人。
怎么样?够幸运吧?但这还不够。
那时候的人都迷信,所以一个人的生辰八字非常重要,朱厚照的生日是哪天呢?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反过来念正好是申、酉、戌、亥,这是大富大贵的命,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相似。
你以为这就够了吗?不,还不够。
据说,朱厚照的母亲张皇后怀他的时候,梦到了白龙入腹,不久后,朱厚照出生。历朝历国皇帝有的天地异象、祥瑞入梦,他也有了。
那个年代所谓的天选之子,应该也就是如此了。够强悍吧?
所以,独生子+命格+入梦,让明孝宗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加倍重视,他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能够像明太祖朱元璋或者明成祖朱棣那样,文武兼备、百世流芳。
朱厚照画像
少年的朱厚照是极为聪明的,学啥都快,而且喜欢骑马射箭,文治武功,少年的朱厚照都有了。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一群太监的出现,让这位皇帝的整个人生都充满了争议。
这群太监的首领,叫刘瑾,另外的七个,分别叫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古大用、张勇,他们八个,合称八虎。
八虎是东宫的随侍太监,他们知道,自己伺候的就是未来的皇帝,所以,为了讨好这个未来的皇帝,他们用尽了一切办法。而对于年幼的朱厚照来说,什么东西最有魅力呢?
当然是玩儿!
在刘瑾的带领下,八虎整日给朱厚照进供一些奇特的玩具,组织各种各样的演出,还陪着朱厚照玩儿各种游戏……朱厚照就这样被带坏了。
当时的东宫还有一个名字——“百戏场”。
八虎之首刘瑾
少年都有爱玩儿的天性,而明孝宗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宠爱溺爱是肯定的,他给自己孩子的评价是天资聪颖、喜好玩乐。孩子嘛,都爱玩儿玩儿闹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长大了就好了,更何况我儿子这么聪明——请注意,无数乖张任性的败家子就是这么养成的。但明孝宗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死的这么早。
由于身体孱弱,执政后期过于勤劳,再加上用药错误,这位皇帝也是三十六岁就去世了。一个文武略有所成,又玩儿了好多年的朱厚照,就这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自己的皇帝生涯。
天下换了君主,是个大事儿,可我觉得这位少年天子可能没太当回事,我觉得他心里想的可能是:“终于可以玩儿把大的了。”
一、设立豹房
可能是觉得自己的个性解放的还不够,朱厚照当上皇帝不久后,就给自己找了个玩儿乐的好地方,哪儿呢?
豹房。
豹房是朱厚照修建的一座宫殿,为什么叫豹房呢?传说,他将老虎、豹子之类的圈养在地牢里,然后以肉为引子戏弄百兽,最后他发现,豹子最凶狠、最好动,于是他在这个地方圈养了不少豹子,还雇佣了一大堆豹房勇士帮他养着这些猛兽。
而且,他不仅养,还要斗,自己亲自上手斗。朱厚照为了能够抵得过这些猛兽,时常刻苦训练,并装扮成勇士对抗。
你说吓人不?这可是皇帝啊!旁边人想规劝他,但谁能劝得动呢?没办法,那就只能找驯兽师把猛兽训好了,再给他玩儿。
“斗兽图”
除了斗兽,这个地方也是朱厚照玩儿男人和女人的地方,是的,你没看错,男人和女人。相传,这位小皇帝曾经专门脱掉皇帝的那身衣服去逛。你说奇怪吧?朱厚照明明后宫有一大堆女人,但他偏偏喜欢去外面找,有了这个豹房,他找女人就更加顺畅了。而且,豹房挑选女人有个奇怪的原则。年纪小的不要,最好是结过婚的;汉族的不要,最好是带点异域风情的,甚至,这位皇帝还专门去孕妇,幸好让杨廷和给劝下来了。
不然,这孩子生出来,你说封不封王爷?万一皇帝没后,这岂不是大明江山旁落、天下大乱了?
而且,这位皇帝不仅在豹房里面收女宠,还要收男宠。相传,朱厚照喜欢在豹房里面收男宠,他把这些男宠叫做义子,根据统计,朱厚照收养的男宠多达百人,他们“父子”食同案、睡同寝。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钱宁,他可以当做朱厚照的定位器,两人几乎形影不离。
所以,这个豹房是集少女、异域女子、寡妇、孕妇、男宠为一体的。
没错,明武宗一个都不放过。
电视剧《王阳明》中由朱一龙饰演的朱厚照
二、封官朱寿
在明武宗的朝代中,有一个人的官,大于当事所有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寿。他是什么官呢?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镇国公、太师,并拥有朱厚照颁发的丹书铁劵。
这么一个人,不是说反就反了吗?怎么玩儿也不能这么封官啊!大臣们不管吗?
还就真对了,大臣们真不管,因为这个朱寿,就是朱厚照自己。
像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影响,朱厚照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征战沙场!
可是,大臣们不让去。
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六月,明英宗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瓦刺最终战败投降,此役明军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近在眼前,你要这帮大臣相信一个吃喝玩乐的皇帝是朱元璋不是朱祁镇,他们打死都不信。
没办法,只能偷偷溜了,还溜了两次。第一次偷溜的时候,因为有个守将叫张钦,他没跑出去。相传,朱厚照已经给张钦下圣旨了,但张钦就在那一坐,说了三个字:“此诈也!”
咋办?总不能杀了吧?无奈之下,朱厚照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第二次,朱厚照又一次逃跑了,这次他选了张钦不在的时候跑。
没人敢拦他了,他终于得逞了,他终于见识到关外的风景了。而后,他就给自己封了个官,叫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因为从这时候开始,他要做一个主帅了,主帅,是不能没有官职的。
他要在这等着小王子来,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小王子真的来了,朱厚照统领全军,打了一场扑朔迷离的胜仗:应州大捷。
得胜并晃荡了几个月后,朱厚照回京,又给自己加封了镇国公。大家都以为他要老实了,却没想到这位朱厚照又出了个新想法:
我要去南方玩儿。
结果可想而知,怒了、所有人都怒了,群臣的立场非常明确:
不行。
朱厚照的立场也非常明确:
不让我去,我打死你们!
这一场君臣斗争,在死了十几个大臣后告一段落,朱厚照最终决定不去了。
可奈何老天爷都给他机会。
南边的宁王反了!
御驾亲征!
这次谁都拦不住了。
可朱厚照没想到的是,他还没到地方,王阳明已经把宁王给解决了。这让他有点不高兴,在大奸臣江彬的诱导下,朱厚照下了一道让人啼笑皆非的圣旨:
“把宁王放回去!我再抓一遍!”
王阳明不是傻子,这哪儿能放?没办法,只能演戏。
于是,在一个被士兵重重包围的广场上,宁王被放开,几秒钟后,宁王再次被抓住。
好了,玩够了,该回去了。
可就在这次回去的路上,朱厚照落水后得疾,用药无效后,死于豹房,年仅31岁。
埋葬朱厚照的地方——明康陵
这位皇帝的一生是荒谬的,除了以上列举的事件外,朱厚照还做过很多荒唐事,戏弄群臣更是他的日常活动,奸佞如刘瑾、江彬之流更是数不胜数,但为什么这位“朱厚照”又是一个“明君”呢?请看下一篇:
帝王小传|好色贪玩的“明君”朱厚照(2)
本篇参考资料:
1、《明史讲义》,作者孟森
2、《明史》,作者蔡东藩
3、《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明史》中记载: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撰写《明史》的史官认为,大明朝的天下,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外,说得过去的也就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和孝宗朱祐樘了。
图:明孝宗朱佑樘
朱元璋和朱棣自然不用说,这两位马上皇帝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朱高炽和朱瞻基算是守成之君,他们开创了“仁宣之治”。
那么明孝宗朱祐樘,为大明朝又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吃百家饭长大的帝王要说明孝宗朱祐樘,还得从他爹明宪宗朱见深说起。
朱见深在感情上,属实和别的皇帝不一样,他喜欢的女人,足足比他大了17岁,还是一位宫女。
这位宫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万贞儿,万贞儿从小陪着朱见深长大,所以朱见深对这位似姐似母的万贞儿非常依赖。
图:万贞儿
17岁朱见深登基,非要纳已经34岁的万贞儿为妃,其实朱见深是想让万贞儿做皇后的,奈何大家都不愿意。
朱见深只能退一步,让万贞儿做了自己的妃子,并且宠冠六宫。
这时候万贞儿就开始作妖了,自己年龄大了怀不上孩子,便也不让朱见深的其他妃子怀上孩子,但凡后宫有哪位妃子怀孕了,那她一定想办法除掉。
虽然朱见深独宠万贞儿,但这并不妨碍他处处留情。
话说成化元年,广西的土司叛变,朱见深派兵出征,平息了战乱,土司的小女儿纪氏作为俘虏,成为了皇宫中的一名宫女。
纪氏读过书,长得也漂亮,在一众宫女中脱颖而出,负责看守皇帝的小金库。
一日朱见深心血来潮,想要到金库去检查一番,没想到刚巧就碰上了纪氏,两人四目相对,朱见深觉得这姑娘漂亮,于是就把她临幸了。
图:朱见深
按理说被皇帝临幸后的女子,接下来就该封赏,摇身一变成为妃子了,但是朱见深宠幸完纪氏后,却拍拍屁股走人了,转眼就把这件事忘在了脑后。
纪氏只能继续当他的小宫女,然而有的人想怀孕却怎么也怀不上,不想怀孕的却一次就中,纪氏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可了不得,万贞儿知道后,立刻派宫女来探探虚实,宫女看着纪氏微微隆起的小腹,于心不忍,于是回去谎称及时没有怀孕,只是肚子胀气而已。
万贞儿松了一口气,但是她还是不放心,于是把纪氏打发去安乐堂做苦役。
纪氏十月怀胎,终于生下了一位男婴,这件事还是被万贞儿知道了,于是她派一位叫做张敏的太监去把孩子处理掉。
张敏看到孩子后,也心生不忍,毕竟这是朱见深唯一的孩子呀,于是他偷偷地把孩子藏了起来,回去跟万贞儿复命,孩子已经被淹死了。
张敏每天偷偷地用米粉喂养这个孩子,安乐堂的宫女也常常偷偷跑来喂养,
后来被万贞儿陷害贬到冷宫的吴皇后得知后,还偷偷抱来养过一段时间,
总之这个孩子就在冷宫众位好心人的养育下,慢慢地长大了,还没有被万贞儿察觉。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朱祐樘,可怜明明是个小皇子,本该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如今却在这冷宫里吃着百家饭,见不得光。
苦尽甘来,天赋异禀成化十一年,朱见深已经29岁了,膝下仍然一个孩子都没有,这时候的张敏,已经是在朱见深身边照顾的大太监了。
一日清晨,朱见深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两鬓居然开始出现白发,不由得叹息道:“我眼看就要老了,身边却连个儿子都没有。”
张敏一听这话,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胆战心惊地告诉朱见深:“奴才罪该万死,其实陛下有一个儿子!”
图:太监张敏
朱见深听到这话非常的惊讶,于是张敏一五一十地把那个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
朱见深大喜,立刻起身要去看那个孩子。
张敏其实内心也非常忐忑,因为孩子毕竟已经六岁了,再藏就不好藏了,趁着皇帝惋惜自己没有孩子,不如就把实情告诉他。
朱见深在冷宫中见到已经六岁的儿子,仔细端详了许久,非常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儿子,像我!
朱见深把他从冷宫中接了出来,梳洗打扮一番,给他起名叫做朱祐樘,并封为太子,纪氏母凭子贵,被封为淑妃。
然而纪氏的好日子并没有过上几天,就在宫里暴毙身亡,那位偷偷养育朱祐樘的太监张敏,也没有理由的吞金自杀,这不难让人猜想,是万贞儿动了手脚。
为了让朱祐樘能够健康地成长,周太后赶紧把他接到自己身边,保下皇帝的血脉,毕竟万贞儿的手再长,也不敢伸到太后那里去吧。
从这以后,朱祐樘终于过上了皇子的生活,朱见深把他当作未来接班人去培养,让程敏政和李东阳这样的泰斗当朱祐樘的老师。
朱祐樘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也学会了历代明君的治国良策。
而且朱祐樘不同于其他皇子的是他尊师重道、谦逊有礼、不懂就问,教过他的老师没有不夸赞他的。
朱佑樘
总之,朱祐樘在众人的期望中慢慢长大了。
朱祐樘18岁那年,朱见深随着他的爱妃万贞儿去了,朱祐樘接过皇位,开始了“弘治中兴”的和平时期。
弘治中兴,大明最后的盛世朱祐樘当上皇帝后,最害怕的莫过于万贞儿的弟弟万喜了,毕竟万贞儿对朱祐樘母子的恶行,大家有目共睹。
万喜早早就在家写好了遗书,等着朱祐樘派人把他带走,说实话,许多大臣也上书建议朱祐樘,好好处理一下万家。
然而在这件事上,朱祐樘的做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虽然他完全有理由把万家满门抄斩,为自己的母亲报仇。
然而朱祐樘却选择了原谅,万家的其他人也是无辜的,这件事,就到他这里终止吧。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朱祐樘是一个明君的好苗子。
再说朱见深去世后,留给儿子的,是一个民生凋敝、朝政紊乱的江山,他晚年大肆放权的西厂、黄庄和传奉官,把大明的江山弄的是乌烟瘴气、千疮百孔。
18岁的朱祐樘,开始了力挽狂澜的壮举。
因为童年的不幸经历朱佑樘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但是自打他登基后,不仅早朝从来没有迟到过,而且还重开了午朝,用更多的时间与大臣们商议国事。
不仅如此,朱祐樘还重开了经筵侍讲 ,这是用来跟群臣们学习治国之道的。
朱祐樘知道自己太年轻,但是大明朝来不及等他慢慢长大,于是他抓紧一切机会,给自己充电。
以前皇帝经筵侍讲,三个月一次,也都是做做样子罢了,但是朱祐樘要求每天一次,与群臣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朱祐樘登基后开始重用贤臣,他将四品以上官员的名单全都贴在文华殿的墙上,只为做到心中有数,不受蒙蔽。
在治国之路上,他敢于拨乱反正,他的父亲朱见深在位的时候,宠信佛道,致使许多奸佞小人混入朝中。
朱祐樘当即下令不得盲目信佛,朝中那些法师、妖僧等,该处死的处死,该驱逐的驱逐。
当时宦官摄政盛行,尤其是在在万贞儿的主导下。西厂达到了高潮,朱祐樘童年的时候,就目睹了许多宦官残害忠良的势力。
所以当他有了权力后,立刻将梁芳、汪直这些宦官一一铲除,还朝堂一片清明。
朱祐樘性格温和,尤其是对待臣下,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并且他还非常体恤臣子,比如官员们深夜从宫中返回家时,必须有辅军长着灯护送他们回家。
事情虽小,但这可是在以前从来没有的待遇,作为皇帝懂得为臣子着想,那当臣子的必定也会以真心相待,施展才干。
除了体恤臣子,朱祐樘也没忘了百姓们,减免赋税、废除苛法,给贫农发放麦种。
除此之外,朱祐樘明令禁止皇亲国戚仗着权势,欺压百姓,抢夺民利。
朱祐樘还让后人称赞的一点就是,他只有一个女人。
在那个年代,别说皇帝三宫六院了,稍微富贵的人家里也都是三妻四妾的,但是朱祐樘终其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就是张皇后。
不选秀、不纳妾、也不四处留情,他的父亲是后宫佳丽三千,只取一瓢饮,但是朱佑樘却坚持一生一世一双人。
这或许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幼年丧母,父亲专宠万贵妃一人,新立的皇后就是个傀儡,冷宫里还有一位废后,这些女子的悲惨人生,何尝不是因为他父亲导致的呢。
所以他只立一位皇后,每天与皇后同起同居,朝夕相处、谈论古今,犹如平常的夫妻一般。
古往今来,能坚持一夫一妻的皇帝只有他一人,这也给他明君的头衔添了一分色彩。
明孝宗朱祐樘18岁登基,在位只有18年,但是他让原本鱼龙混杂的朝堂恢复河晏海清,他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但是朝堂太平,百姓安定。
朱祐樘统治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又进入了一段短暂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