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10:50:33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网友投稿
一、坚
不当示例分析:
1、“臣”字的四个横画,间距不均匀,这样整个字就会显得挤的挤,松的松。
2、“又”和“臣”,要挨得近一些。此处把捺画的起笔位置往内靠一些就好了。
3、“土”的两个横画,离得太远了一些。
二、持
不当示例分析:
1、提手旁的提画,要处理得细腻一些。“寸”的整置应该往左偏一些。
2、“寺”的竖画,要高起,不然此例中就显得缩头缩尾。
3、左右上下不齐。原因是“土”的两横距离已经太宽了,这样后面的“寸”,间距也会变宽,整个字就下移了。
三、雅
不当示例分析:
1、单人旁,撇竖相交的地方,竖画应该再下移一些。
2、“隹”字,整体要往下挪一些,不能一直往上写。
3、写得太扁了。主要问题出在单人旁的长竖,这里长竖写得太短了。
四、操
不当示例分析:
1、三个口写得大了一些,占用了“木”的空间。
2、三个口的大小和位置排得欠佳。一般处理成上中口大一些,下两口小一些,且下两口整体偏左。
3、右边部分显得松散。“木”的长横要再上一些,两个点画写得太小了。
五、好
不当示例分析:
1、女字旁是关键,这里女字旁的折画,写得太长了,角度也太平了。使得“子”无处可写。
2、弯钩是关键,出钩处要和起笔处基本位于一条竖直线上。这样比较合适。
3、弯钩太长,间接显得横画的位置太靠上。此例要是把弯钩写得短一些,效果就会更好。
六、爵
不当示例分析:
1、笔画、部件众多,很容易出现问题。这里主要是“寸”字写得太大了,太散了。一个部件坏了整个字。
2、左下部分的提,写得太长了。
3、部件大小不一。上部太松,下部太紧。注意,部件众多的字,松紧的密度不能相差太大。
七、自
不当示例分析:
1、左上部分,有三个笔画的衔接。这里全部交于一点,不大可取。
2、横折的起笔,要再往上一些。不然容易像一个张开的嘴巴。
3、整个字总觉得写曲了。其实主要原因是横折部分的竖画,写得太曲了,而且长度不够。
八、縻(mí)
不当示例分析:
1、点画偏左太多,这样反而让下面正的部分显得错位了。
2、底部的“糸”,离得太远了。
3、中间的“林”太大,底部的“糸”太小。
恭祝大家新春快乐
五字春联
虎啸风声远,龙腾海浪高。
龙引千江水,虎越万重山。
密林藏伏虎,萝峰染晴云。
山月流古雪,风虎浴清泉。
事事都如意,虎虎有生气。
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
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
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
年丰人增寿,春早福满门。
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六字春联
岁岁风调雨顺,年年物阜民康。
百花迎春斗艳,群英为国争光。
福日九州共乐,新年四海同春。
国贵安定团结,家宜勤俭节约。
和睦聚财致富,忠厚多福永安。
虎跃龙骧鹏举,花明柳暗花明浓。
华夏政通人杰,神州长治久安。
欢歌笑语辞旧,爆竹花灯迎新。
火树银花盛景,红梅绿柳新春。
家家恭喜致富,人人庆贺安康。
七字春联
百尺飞泉鸣震谷,一声长啸势惊天。
长白虎啸林中日,江南猿啼岭上风。
丑去寅来千里锦,牛奔虎啸九州春。
春风着意随人愿,虎气生威壮国魂。
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
春节乍闻春有喜,虎年乐见虎生风。
春雷巨响山河动,月夜旋风草木飞。
春晓寅回人起舞,岁祯虎啸物昭苏。
电闪金光夸五色,雷鸣巨吼动千山。
憨厚忠诚牛品德,高昂奋勇虎精神。
虎步奔腾开胜景,春风浩荡展鸿图。
虎踞龙盘今胜昔,花得鸟语旧更新。
虎踞龙盘今胜昔,莺歌燕舞呈吉祥。
虎年赢得春风意,喜讯唤来燕子情。
虎添双翼前程远,国展宏图事业新。
虎啸大山山献宝,龙腾祖国国扬威。
虎啸密林峰万壑,鹤眠苍松月千岩。
虎啸青山千里锦,风拂绿柳万家春。
虎啸一声山海动,龙腾三界吉祥来。
虎跃龙腾生紫气,风调雨顺兆丰年。
虎跃龙腾兴骏业,莺歌燕舞羡鹏程。
虎跃神州千业旺,春临盛世万民欢。
花事才逢花好日,虎年更有虎威风。
黄牛虽去精神在,猛虎初来气象新。
江山秀丽春增色,事业辉煌虎更威。
江山一统腾龙日,岁月三春入虎年。
皆称飞虎一身胆,不负英雄千古名。
金牛昂首高歌去,玉虎迎春敛福来。
金牛辞岁寒风尽,玉虎迎春喜气来。
金牛辞岁千仓满,玉虎迎春百业兴。
金牛奋蹄奔大道,如虎添翼舞新春。
金牛奋蹄开锦绣,如虎添翼会风云。
金牛送旧千家乐,玉虎迎新万户欢。
龙腾虎跃人间景,鸟语花香天地春。
绿野春深河涌碧,神州虎啸青山来。
门庭虎踞平安岁,柳浪莺歌锦绣春。
门浴春风梅吐艳,户生虎气鸟争鸣。
年逢寅虎群情兴奋,岁别丑牛大地春。
牛肥马壮家家富,虎跃龙腾处处春。
牛奋四蹄开锦绣,虎添双翼会风云。
人逢盛世精神壮,虎跃奇峰气势雄。
人间喜庆康平世,虎岁承欢幸福春。
人民气魄如龙虎,祖国江山似画图。
人入虎年鼓虎劲,门添春色发春辉。
人添志气虎添翼,雪舞丰年燕舞春。
人笑黄牛心自贵,岁朝寅虎劲更高。
山明水秀风光丽,虎跃龙腾日月新。
四海龙腾抒壮志,千山虎啸振雄风。
四海笙歌迎虎岁,九州英杰跃鹏程。
兴伟业仍须牛劲,展宏图更壮虎威。
一代英豪生虎气,三春杨柳动莺歌。
迎春节莺歌遍地,兴中华虎劲冲天。
致富脱贫添虎翼,开山治水展鹏程。
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
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
百年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
稻菽千重金浪起,春风万里玉梅开。
和顺门第增百福,合家欢乐纳千祥。
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新春新景新气象,多福多财多平安。
全家平安添百福,满门和顺纳千祥。
春临华堂繁花艳,福到门庭喜气盈。
吉星永照平安宅,五福常临积善家。
春到华堂生百福,花发吉宅纳千祥。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物荣。
腊梅吐芳迎红日,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山欢水笑庆新春。
门盈喜气喜盈门,屋满春风春满屋。
富贵平安财生财,全家和睦福中福。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
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
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
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
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
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
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
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
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
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
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
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
发财地八方进宝,开福门四季平安。
国呈盛事随春报,梅映祥光贺岁开。
金玉满堂春常在,洪福齐天日永明。
八字春联
春风浩荡花香鸟语,岁月峥嵘虎跃龙腾。
虎跃龙腾九州焕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牛奔福地普天献瑞,虎卧华堂满院生辉。
势如破竹人欢马啸,安若泰山虎踞龙盘。
紫气东来江山如画,红旗招展龙虎扬威。
祖国富强神龙活虎,人民幸福舞燕飞莺。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九字春联
虎跃龙腾创人间奇迹,
莺歌燕舞描大地春光。
虎跃龙腾有天皆丽日,
花香鸟语无地不春风。
花团锦簇江山添异彩,
虎啸龙吟华夏壮神威。
金牛辞旧携凯歌而去,
玉虎迎春带捷报新来。
瑞雪兆丰年年年大吉,
丑牛接寅虎虎虎生威。
岁月逢春山河添锦绣,
人民幸福龙虎振精神。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青。
多字春联
迎虎年敢逐改革拦路虎,
送牛岁勇当奉献老黄牛。
迎新春处处呈文明气象,
入虎岁人人当改革先锋。
虎跃龙腾华夏人民多俊杰,
莺歌燕舞阳春山水尽朝晖。
牛年虽过去牛劲更增多奉献,
虎岁喜临门虎威大振有精神。
忆旧岁牛劲冲霄汉神鞭一指神州巨变,
看今朝虎威壮中华众志成城经济腾飞。
横 批
壬寅大吉 虎虎生威 如虎添翼
国富民强 惠风和畅 万事顺遂
太平盛世 国运齐天 盛世清风
春风送暖 瑞气盈门 户纳千祥
喜迎新春 欣欣向荣 大展宏图
人寿年丰 百业兴旺 春满人间
五福临门 吉庆有余 四季长安
福满人间 四海皆春 普天同庆
安居乐业 家业兴旺 吉祥如意
四季平安 四海皆春 五洲同庆
平安是福 大有作为 家庭和睦
万事如意 新年快乐 春意盎然
吉星高照 花好月圆 国泰民安
四季如春 神州春浓 成就大业
春回大地 心想事成 家和业兴
曹全碑集联
普天同庆
和气致祥
新年大吉
风调雨顺
物华天宝
春回华夏
春风化雨
幸福安康
田英章手写楷书书法清华大学校训
田英章田楷四尺三开8字楷书作品欣赏
「尺寸」46×68cm
「材质」宣纸
「备注」作品
一、笔法上至高无上,统率一切的“八字真言”的出处及其意义
米芾指出,笔法的核心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语出自姜夔《续书谱/真书》: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这句千古名言,强调写成标准的点画,用笔的起,行,收要有规范动作,“不可信笔”。不特指一个“垂露”竖,也不特指一个横画。是说任何点画,不论其长短,都必须具备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对米芾的这个论言评价至高。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要写出标准的点画,就必须让它走出一个完整的变化的过程。这样的原则至高无上,统率一切,落实到具体书风的表现中,无论写正,行,草,篆,隶还是钟王颜柳 ,都必须遵守。
笔法理论,历史上有两种表述方法。唐以前是意象把握,而宋以后的笔法理论,论言,来了一个大的转折,变成理性的阐述。
唐代的笔法说主张“欲右先左 ,欲下先上”的逆入,强调“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回收,认为上一笔画的回收如同“飞鸟出林”,下笔的逆入如同”惊蛇入草”,两个动作都很迅速,连贯起来、正好能体现上下笔画的势感。他们用中锋行笔的方法来追求“屋漏痕”、“锥划沙”的质感、用起笔和收笔的顿挫表示“印印泥”的力感。
根据这种理论,点画的写法就是逆锋落笔, 然后按顿调锋,铺毫之后,中锋提笔运行,结束时再顿笔下按,回锋作收。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不过是对唐人笔法理论和笔法基本原则的明确陈述和强调。
(关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等等术语的诠释,请查看本号上期文章)
二、对笔法原则的曲解和误导
笔法是个复杂微妙的运笔过程。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人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同,往往容易产生曲解和误导。
米芾”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笔法理论,在后世的理解上,就产生了极大的曲解和误导 。
米芾强调的笔法原则,本意是强调用笔不可简单的信笔而为。但后来的人,不能全面正确的理解,而是局限在笔画之内作静态分析,结果形成为起笔而“逆人”,为收笔而“回收”,回收与逆人不相连贯,割裂动态的书写过程,造成上下笔画缺乏联系,把写好笔画变成了画好笔画,把写字变成了画成的笔画的零件组装。
元代书论强调技法,图解唐人和米芾的笔法说。李溥光的《雪庵字要》煞费苦心的绘制了用笔图。他将逆人回收分解为八个步骤 :落、起、走、住、叠、围、回、藏,称之为“用第八法”,仔细分析,起笔被分解为“落,起,走”;收笔被 分解为“回、住、围、藏”,自然书写变成了刻意描画。
李溥光的《雪庵字要》,是死解笔法的始作俑者。
李溥光的《雪庵字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示意图
李溥光:生卒年无考。元代高僧,书法家。又名释溥光,一作普光,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喜读书,经传子史无不淹贯。早年出家为僧。至元、大德年间(1264~1307)以楷书大字名世。
早年出家的李溥光,其师承和学书的范本,无疑是社会底层的老师,教与学一定是碑刻或者刻本。那个时代的唐人墨迹,常人绝对难以亲见。由于刻本看不清楚笔路,造成对笔法上的理解是以猜侧为主,造成曲解,误解在所难免。
后人觉得此图还不够简明,改成下图模式,收笔竟然变成为:围一个圆圈,留一个白洞,回笔涂满。
近当代曲解笔法示意图
时至今日,如下面这样的图示,在一些书法教科书,导读资料,网络文章,网络视频中,几乎泛滥成灾。
这已经不是写字,而是在一笔一笔的描画笔画!这样描画出来的笔画,没有提按顿挫,不可能做到“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没有上下连绵的笔势,不可能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孤莲自振,惊沙坐飞”的气势。
这样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字,绝对不会有墨韵变化,一定是一团死黑。
这种曲解笔法的死解,时至今日,已经广泛流播,见惯不怪了。一些所谓的名家,在不自觉的,一本正经的,苦口婆心的劝导,演示,传播这种反书法精神和原则的错讹曲解,以至于流毒泛滥,害人不浅。
行书是楷书的便写,其主要特征,就是将逆人回收的笔势,从楷书的暗收,变成行书的明放。如果写楷书时没有笔势,写行书时,将不可能出现回环往复、牵丝映带和笔势,体势变化。难怪许多人用上述方法学习楷书之后,根本无法过渡到行书,甚至永远都不会写行书。
这种僵化刻板的笔法与书法艺术毫无关系,以这种方法写字永远也无法进入艺术的境界。
三、刻本和墨迹,古人难求,今人易得;两相比较,将无曲解
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可见古时人们得到好的书法刻本,已经相当不易,更不要说墨迹了。
现在,印刷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几乎所有下真迹一等的名家真迹。
颜真卿的墨迹本《自书告身》和《多宝塔》,风格相近,但一为墨迹,一为刻本。两相比较,当见不到墨迹,而以刻本为范,因此造成对笔法的曲解,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
尤其是欧阳询的楷书,全部是为歌功颂德所作的纪念碑,或者为亡者所书的墓碑。这种书法的功用,要求写的规规矩矩,笔画收敛,泯灭书家的个人情感。加上刻石过程中的二次加工造成的变异,根本看不出来笔画起收的运笔轨迹,更是后世在笔法造型上,出现描画的根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智永是南朝人,晚年就曾以《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可见到了南朝,当时的识字范本,是具有书写性的,和刻帖笔画的起收不见笔路,完全不同。
《真草千字文》墨迹,到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仅剩一卷。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
刻本有“关中本”,为宋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于大观己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刻本和墨迹两相比较,判若两人所书。
智永《千字文》墨迹,刻本对照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颜真卿《自书告身》,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墨迹,当是唐人,南朝人楷书的本来面目。笔法,笔势自然,一笔书就,根本不存在画字的痕迹。
四、自然书写,是临学书法的关键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米芾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 所谓的“得势”就是:将起笔的“逆人”看做是上一笔画的继续,将收笔的“回收”看做是下一笔画的开始,也就是说只有在上下笔画笔势连贯的基础上,逆入回收才能成为“真言”。这和唐人所说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遥相接续,意义相同。
针对这种误区,清代汪沄的《书法管见》指出:“书诀中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一着迹便死 矣。”主张逆入回收的笔法不宜说得太死板。
当前,一般人都不知道笔法的产生、作用和意义,将逆入回收当做笔画的一部分去理解,去表现, 为笔画而起笔,为笔画而收笔,无视笔势的存在,结果会千篇一律地为起笔而起笔,为收笔而收笔;回收与逆入之间没有笔势连贯、上下点画缺乏联系,如同积薪排算,甚至还把逆入与回收误解成封闭式的藏头护尾,在线条两端重重按顿,如同加上两个圆形的句号,截止 了点画线条的运动态势。
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不知所以然地如法炮制,写出来的笔画和字形,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机械呆板,毫无生气。
要想改变这种对笔法的曲解和误导,对书法点画的理解也应当回到唐人自然书写的状态中来,充分认识点画的两重性:它既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是一个整体,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结体的构成元素,是个局部,局部必须服从整体需要。
在学习研究中,不能只关注,只强调单个笔画的基本形状,就点画论点画,而要将它们放到整体结构中去考量,笔笔呼应,笔笔连贯,才是书法的本质要求。
从入门法帖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墨迹本,以方便精察,摹拟笔画的各种自然变形;尽量选择自然书写的经典作品,以方便精察,摹拟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
在平时创作中,必须有明确的自然书写意识,对曲解和误导笔法的死法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