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8 00:18:25作者:几分真心来源:网友上传
《清明》 南宋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是宋代诗人高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名作《清明日对酒》,《千家诗》收录此诗诗题作《清明》。
这首诗的意思是: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回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醉饮,有福就应该享受。人死以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扫墓时,大多都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将这些供品放在亲人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
在诗词历史上有众多大咖诗人都留下清明节的诗篇: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强烈哀伤:
王禹偁的:“无花无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的凄苦冷寂;
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日寻春半出城”的大好春光的西湖;
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人生无常的感叹;
陆游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自我解嘲。
而南宋诗人高翥的《清明》却别具一格,另有特色,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诗的首联呈现的是大环境;纷然,是议论纷纷,杂乱的样子,指的是眼前的热闹环境。南山北岭到处都有“墓田”,那扫墓之人络绎不绝,路上唠嗑声,坟前哭泣声,天上乌鸦声,这些热闹的声音打破了往日的寂寞,凄凉的墓地,顿时热闹非凡。“墓田”就是“墓地”或“坟田”,后者读起来更感觉顺口,但这是为押韵和平区的需要。颔联就是具体镜头,即特写镜头:人们在坟前烧的纸钱,化作纸灰,随风飘舞起来,就像自色的蝴蝶在翻飞,那跪哭烧纸的儿女,想思成泪,泪滴泣血,“红杜鹃”,既是泪痕的颜色,也有“杜鹃滴血”之意,说明“悲哀深切”之深,与后面的“笑灯前”,形成鲜明的对比。颈联又是特写两幅画面。一个是落日的坟前,那白天烧完的纸灰,堆的很厚,留有余热,这正是狐狸取暖的好地方,它就卧在纸灰堆上酣然入睡,言外之意告诉我们,你烧的纸钱,只能给狐狸取暖了,坟里的尸骨依然冰凉凄惨。
另一个画面是:白天烧完纸的儿女们,夜晚又聚在灯前,谈笑风生又吃又喝,坟前那短暂的伤痛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仅过一天便如此,那明天、后天谁还能想起死去的亲人呢?也许作者在告诉大家:思亲的悲痛是暂时的,人还要回到眼前的生活。尾联是诗人的感叹:可见祭祀是一种空虚的事情,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醉饮,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这里的“须当”就是应当,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古人相信人死后魂归地下,这个地下就是九泉,又称为黄泉。也就是说:人啊,活着就要好好享受生活,死去了,什么都没有,什么也带不走。这是何等清醒的认识呀,这是何等真实的写然照啊!
但有些人对该诗中人生看法和态度予以否定,认为这是消极遁世,这就有点太苛刻了。首先应看到,诗人有唯物主义思想是难能可贵。另外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那种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观点也是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总比那些把幸福寄予来生的不着边际的人生态度更有现实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