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3 11:15:46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用户分享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富贵竹养在家里好看、好养、寓意好、报平安,翠绿而清新能点缀家里的环境。据风水上说富贵竹还有转运招财的寓意。
不过我们养富贵竹的时候养几根最招财呐?其实这也是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说法。对一些好奇的朋友们,可以讨论一下哦。
对于养富贵竹养几根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一般我们市场买的富贵竹都是十棵一把,水培富贵竹都爱一股脑的放在一个花瓶中。一米高的富贵竹大约用三四十厘米高的花瓶比较搭配。如果觉得富贵竹个子太高,可以用剪刀斜剪下去一部分。剪下的部分也可以土培,这样一棵富贵竹就可以一分为二。
一根富贵竹
如果水培富贵竹的话,可以养一根正所谓天一为水。一根富贵竹既能招财又可以保证水分不被其它植株吸走。能保住财运,也可提高富贵竹的招财能力。
两根富贵竹
两根比较适合中国的好事成双,看起来不单调。二代表火,火可以旺水,水即为财,有旺财的寓意。
三根富贵竹
道家说三生万物。在水瓶中插入三根富贵竹,寓意着长寿长长久久。
四根富贵竹
四代表金,金子本身就是钱财的意思, 养四根富贵竹代表着家庭富足。如果放在文昌位上还能祝学业顺利,考试成功。所以会见到很多人养4根富贵竹,既不单调,美观寓意又好。
五根富贵竹
从五行的数理上来出发,五代表土,有土壤养什么植物都可以养的旺盛。富贵竹养的旺盛有生财之意。养五根富贵竹可以用四长一短,可以减少拥挤,五行生旺,家庭和谐,在风水上还有招财的意思。
六根富贵竹
六在我们中国是非常吉祥的数字六六大顺,所以很多人的手机号码以及车牌号,都要费尽心思的去整带六或者带八的数字,听着就非常顺劲。
八根富贵竹
八在中国也是非常吉祥的数字, 代表着发发,发大财的寓意。这是普及最广的招财数字了,如果家里做生意 养八根富贵竹最合适啦!
九根富贵竹
九根寓意着久久合一,长长久久,家庭幸福,和谐延绵。所以九根富贵竹也是大家喜欢的。
当然最常见的就是十根富贵竹了,十根象征着十全十美,万事圆满。
但是有很多朋友养富贵竹也不在乎养几根。因为在养护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烂根和黄叶的问题淘汰一些。所以很多人俏皮的说能养活几根就算几根,只要长得油绿健康,就非常有成就感了。
大家喜欢养几根富贵竹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胡人,是对非中原的周边民族的通称(主要指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如贾谊《过秦论》提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外国人的泛称(《太平广记》以\"胡\"称印度人)。根据现存史料,先秦时期华夏族将北方游牧民族称为北狄(其时有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才称其为\"胡人\",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账,胡床,胡坐,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近代中国称外国人为\"洋人\",称外来物都要在其名前冠上一个\"洋\"字,如\"洋火\"\"洋车\"\"洋油灯\"等。顾名思义,因中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的国家,而外国人、物基本上是从大洋乘船而来。那胡人又为什么姓胡呢?\"胡\"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
1、北方民族的自称《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可比之中原之天子。由此,中原人可能是根据其自称而称其为\"胡\"的。后来\"胡\"的意义范围逐渐扩大了,演变为对北方和西方外族的泛称。这是站在\"胡人\"的视角上分析的,若是站在中原的立场,情况则大有不同。
2、 以\"多须\"命名胡,古字本做\"鬍\",指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大概因游牧民族都长着大胡子,故而以貌取人,称其为\"胡人\"。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中被马踩在脚下的匈奴就是个大胡子形象。对于胡人的相貌,史书没有过多描述,但可以从画像砖、壁画、雕刻等图像记录中得到印证。
3、 \"胡说八道\"\"胡作非为\"胡,从肉,古声。\"古\"是声旁,为拟声词\"咕\"的省略(\"咕咕\"响);月即肉,代表喉咙。故\"胡\"的本义为拟声词,指喉咙里发出的含混不清的声音。大概因西北部少数民族说话\"咕咕\"叫,就像是\"胡说八道\",中原人听不懂,所以称其为胡人。一说,与孟子讥讽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一样,游牧民族之言行不合孔孟之道,其频频袭扰中原地区,抢掠成性,简直是\"胡作非为\"\"胡来\"\"胡闹\"\"胡搅蛮缠\",故称其为\"胡人\"。
4、\"胡\"来自主流文化圈的心理优越感有人认为,\"胡\"作野蛮、落后之意,指不文明,未开化之民,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总是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处于主流文化圈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心理优越感以及文化正统的观念,使得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蔑视,尤其是其地理上的偏居,语言、习尚的短陋,气候的恶劣等方面。西晋江统在《徙戎论》提到的\"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即是此意。
5、\"胡\"与\"狐\"陈寅恪先生在《狐臭与胡臭》一文中,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人有血气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气,谓之狐臭\"和唐孙思邈《千金方》\"有天生胡臭者,为人所染胡臭者。天生胡臭者难治,为人染者易治\"等史料,猜测\"胡\"与\"狐\"有很大关系,其说曰:\"疑此腋气本由西胡种人得名,迨西胡人种与华夏民族血统混淆既久之后,即在华人之中亦间有此臭者,倘仍以胡为名,自宜有人疑为不合,因其复似野狐之气,遂改\"胡\"为\"狐\"矣。\"其要义大略是:腋下之臭,起于胡人,传入华夏,故称\"胡臭\",后因民族融合加剧,才改口\"狐臭\"。其后黄永年先生在《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了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陈寅恪先生所引仅限于隋唐史料,并根据两则文献作者时代先后便断定\"狐臭\"早于\"胡臭\"(这里黄先生似乎会错意了,因陈先生原文是\"若所推测者不谬,则'胡臭'一名较之'狐臭'实为原始且正确欤?\")有些武断,因至迟在刘宋时代,已成立\"胡臭\"与\"狐臭\"的观念(可参考先生原文或晋葛洪《肘后急备方》,《太平广记》等,此处不再赘述),无法断言二者孰先孰后。其次,除\"狐臭\"将\"胡\"与\"狐\"二字建立联系外,黄先生还举了几个能透露两者关系的例子,如:狐多姓\"胡\",狐多化形为僧佛菩萨,而佛又为\"胡神\",僧为\"胡道人\"等。再次,黄先生分析了二词产生如此关系的原因。其原文:\"窃谓以兽类称异族,实吾华夏古代之陋习。颇疑西胡之入中国,本为华人之所歧视;乃缘'胡'、'狐'读音相近之故,遂以'狐'称之,借寓唾弃之意于其中。此犹清代以'俄'、'鹅'音近,遂以'鹅鬼'称俄人之例也。\"案,民间亦有因游牧民族狡猾,故以\"狐\"称之的说法,后以其谐音\"胡\"来代替。
不论\"胡\"是褒义抑或贬义,其由来如何,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胡人\"的称谓早已消失,但也有一些事物保留了其地域特色,如胡萝卜、胡琴、胡椒等。中国古老的姓氏\"胡\"出自舜帝后裔胡公满的早期封地胡襄城或谥号。对于他,同姓的读者想必很熟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