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3 19:19:07作者:及時行樂来源:互联网
在清朝的历史上,雍正的皇位到底做得正不正,是一大历史悬案。
在康熙晚年,他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史称“九子夺嫡”。
图:九子夺嫡
最后的结果是,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剩下的参与夺嫡的几位皇子,除了十三阿哥,都不得善终。
所以有人就觉得,雍正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才把他的几个兄弟都杀了。
那么,雍正的皇位到底来得正不正呢?康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让他继承皇位的呢?
为雍正辟谣,纂改诏书行不通关于雍正即位,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他篡改了诏书。
当年康熙最看好的皇位继承者,其实是皇十四子胤禵,胤禵虽然是参与夺嫡的这几个皇子中,年纪最小的,但是他聪明绝顶,才德双全,
并且康熙还封他为抚远大将军,命他率兵平定准噶尔。
图:皇十四子胤禵
由此可见,康熙对十四子是寄予厚望的。所以在康熙病重的时候,就写好了诏书,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禔,并把诏书交给隆科多保管。
谁知康熙驾崩的时候,胤禔还在外打仗呢,而隆科多又是皇四子胤禛的死党,所以两人一合计,便篡改了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
照现在来看,其实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只要在识字上面多加一横就行了。
但是放在当时,其实根本行不通,且不说清朝用的是满文,就算是汉字,也是繁体字。繁体字的“於”可不是十字加一横就可以的。
而且清朝的皇子,在书写的时候,都要加上一个“皇”字,就像是皇四子、皇十四子。
如果诏书上真的写的是十四子,那也应该是皇十四子,那这样改成“皇于四子”的话,那就是一个病句了,根本读不通。
而且清朝的诏书,是用满、蒙、汉三种语言都要来一遍的,所以这个诏书想要篡改,还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图:诏书
那么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康熙是看上了他哪一点呢?
三帝齐聚,得来一份生辰八字康熙61年,这位皇帝的之争已经进入到了尾声,没想到到老到老,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几个儿子为了皇位明争暗斗。
尤其是皇太子被废后,儿子们的斗争似乎更加放肆了,尤其是皇长子和皇八子,居然暗中勾结朝臣,形成自己的党羽,真当他这个父亲是不在了吗!
加上年纪大了,康熙明显感觉到心力交瘁,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
图:康熙
此时正值春天,圆明园的牡丹在皇四子胤禛的打理下,开得正艳呢,于是他邀请父皇,到他的家里来赏牡丹,放松一下心情。
康熙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因为在这几个有出息的皇子中,只有老四,没有对他的皇位表现出特别的欲望。
在那几个儿子打得正凶的时候,这个老四却整天躲在家里修身养性,练练字钻研钻研佛法,养养花还种种菜,一派闲散王爷的作风,而且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做“天下第一闲人”。
不过这个老四虽然平时无欲无求,但是康熙交给他一些任务吧,他还都能非常漂亮地完成。
比如说操办太后的丧事、清查米仓的发放等,康熙都非常满意。
公元1722年三月十二日,康熙来到了圆明园赏花,父子闲聊,非常融洽,这是胤禛突然说道:“您的两个孙子,自打生下来还没见过爷爷呢,今年都十多岁了,不如把他们叫来,让您老见见?
十几岁了还没见过自己的爷爷,放在康熙身上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康熙的儿子多,孙子那就更多了,一共有97个孙子,康熙到死,见过的孙子也没有一半。
这时候康熙心情正好,便欣然地同意了,于是胤禛就派人把他的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叫了过来。
这也是清朝的三个皇帝第一次同框。
康熙对弘昼没什么印象,但是弘历却让他过目难忘。
只见弘历长得眉清目秀、气宇轩昂,而且见到康熙后,一举一动都落落大方,而他旁边的弘昼就显得有些局促了。
第一眼喜欢后,康熙还考了考弘历的功课,弘历把《爱莲说》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康熙非常高兴,觉得这孩子真是聪明。
在儿子家吃过晚饭后,康熙就回宫了。
几天后,康熙派身边的人来圆明园,问胤禛要去了弘历的生辰八字。
1929年的时候,这份生辰八字在故宫整理档案的时候,还被翻了出来。
这几句话中,几乎囊括了五福中的富贵、长寿、康宁,而且从后世来看,这几点乾隆都一一对上了。
又过了几日后,康熙再次来到了圆明园,走的时候,还把弘历一同带回了宫中,要在宫中抚养。
有人称,胤禛是故意把儿子弘历带给康熙看的,因为那时候皇太子虽然被废了,但是他的儿子弘皙还是深受康熙喜欢的。
儿子虽然被废了,但是孙子优秀,把他立为太子也未尝不可。
胤禛正是看中了康熙的这个心思,于是才把自己的儿子弘历推到康熙面前。
胤禛对自己的儿子还是非常有自信的,弘历从小爱读书,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而是善于骑射,百步穿杨,比太子的儿子弘皙优秀多了。
只不过弘皙从小长在康熙身边,而弘历连见都没见过,他缺的是机会啊。
父凭子贵,弘历深得朕心康熙把弘历接到身边后,在康熙的最后的日子里,弘历陪伴在侧长达五个月,而这五个月,足够康熙好好认识这位孙子了。
在避暑山庄,康熙让弘历跟他住在一起,几乎是朝夕相处。
吃饭的时候,康熙不忘拣几样弘历爱吃的菜肴,康熙批奏折的时候,弘历便乖乖地站在一旁,给爷爷研磨。
闲着的时候,康熙还带着弘历一起到湖边钓鱼,钓上的鱼还会命人给老四夫妇送过去几条。
在木兰围场围猎的时候,康熙一枪射到了一只大熊,便让侍卫带着弘历走近一些再补上一箭,然而没想到弘历刚刚靠近,那只大熊突然爬了起来朝弘历扑过去。
幸亏康熙眼疾手快,朝大熊又开了一枪,弘历这才脱险。
康熙每每想到都心有余悸,觉得弘历这孩子是在命大,在迷信一点想,弘历不死,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康熙是这样说的:“事毕,入武帐,顾语太妃曰:是命贵重,福将过予。”
翻译过来就是:弘历的命运贵重,将来会比自己有福气!
此事之后,康熙也不敢让弘历参加一些危险的活动,奈何弘历初生牛犊不怕虎,总是缠着康熙要求打猎。
康熙见这孩子勇敢,喜爱之心便又多加了一分。
不仅如此,康熙还对弘历的生母产生了兴趣,生得儿子这样好,那他的母亲一定有过人之处。
然而历史上的钮祜禄氏原本是出身低贱、在府里干粗活的丫头,因为胤禛一时心血来潮,这才有了弘历。
虽然生下了弘历,但是胤禛对她没多大兴趣,所以在府里也没啥名分。
但是康熙见到钮祜禄氏后,看她虽然长相平平,但是大气,连声夸夸赞是个有福之人。
儿子有福气、母亲也是有福之人,康熙对弘历的喜爱再加一份,反过来说,他对自己的四儿子胤禛也高看一眼了。
图:钮祜禄氏
在朝鲜的官方记录《朝鲜李朝实录》中,康熙临终前对大学士马奇说过:
“康熙曾遗言: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所以雍正后来能继承大统,除了他本身能力出众外,多少也沾了点他儿子弘历的光吧。
后来弘历当上皇帝后,还时常怀念自己幼时陪伴在爷爷康熙身边的日子。
图:乾隆
弘历也一直把爷爷当成自己的榜样,在位期间治理国家,兢兢业业,不敢怠慢。
甚至为了不超过康熙在位的年限61年,乾隆在第60年的时候就主动退位当了太上皇,可见祖孙俩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康熙对乾隆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大部分政治制度:不设宰相,分权于六部;一部《大清律例》,几乎就是《大明律》的翻版。不过,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清朝采取了与明朝完全不同的做法。
明朝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清朝则采取“立贤不立长”。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众说纷纭,一言难尽。不过,清朝康熙时期,在皇位继承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夺,以至于骨肉相残、令人扼腕。
这就是清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一
康熙皇帝拥有一个庞大的后宫。除了4位皇后外,还有50多名后妃。如此多的后妃,使得康熙皇帝子女众多,一生共养育儿子35人、女儿20人,足可以组成一支加强排了。
儿子太多,给康熙皇帝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选择谁来做皇位继承人呢?
最初,康熙皇帝还是倾向于立嫡长子为皇位继承人的,因此当嫡长子(二阿哥)胤礽才2岁时,就被册封为皇太子。此后,康熙皇帝一直将二阿哥作为接班人培养,当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时,就命二阿哥留守京城监国。
可是,康熙皇帝对二阿哥的一些言行产生了不满,迁怒于二阿哥的心腹索额图,将其圈禁至死。1708年,康熙皇帝以二阿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为由,将他的皇太子身份废除。
康熙皇帝的这个举动,引发了其余皇子对皇位继承人的觊觎。二阿哥不甘心皇太子身份的被废,渴望失而复得。
从1708年到1722年,康熙皇帝9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继承人之争,史称“九子夺嫡”。他们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夺嫡是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二阿哥经历了废而复立、立而复废的悲喜剧,最终被圈禁到死。大阿哥被削去爵位,囚禁终生。三阿哥中途主动退出,但雍正皇帝即位后仍然将他削去爵位,囚禁至死。八阿哥被雍正皇帝革去爵位,由宗人府除名,囚禁至死。九阿哥和十阿哥因支持八阿哥,全被雍正皇帝削爵囚禁。十四阿哥是雍正皇帝的同母弟弟,由于支持八阿哥,依然被雍正皇帝囚禁了10多年。
只有十三阿哥,因为支持的是四阿哥,逃过了一劫。
在这九个皇子中,四阿哥胤禛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
二
四阿哥能够变成雍正皇帝,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四阿哥最初并没有介入皇位继承人之争,与各位兄弟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二阿哥第一次被废后,成为众矢之的,四阿哥还敢于站出来为他仗义执言,表现出难得的兄弟之情。直到二阿哥再次被废,绝无可能复出后,四阿哥才开始暗中活动,培养势力,参与“九子夺嫡”。
正因为四阿哥懂得韬光养晦,不像其余皇子那样锋芒毕露,所以成功地骗到了康熙皇帝和其他对手,使对手没有集中精力对付他,从而一击得手,成功登顶。
四阿哥还善于在康熙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孝心”。二阿哥之所以不为康熙皇帝喜欢,就是他经常顶嘴;康熙皇帝生病了,他也没有表现出忧伤的样子。在这一点上,四阿哥就做得很好。四阿哥在出征西藏回来后,将西藏画在版图中献给康熙皇帝,获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
当然,四阿哥能够成为雍正皇帝,还与两个人有关。
一是隆科多。
隆科多是满洲镶黄旗人,于1711年被任命为步军统领。步军统领就是我们通常所称“九门提督”,主要负责北京内城9座城门的守卫和门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只要把城门一关,哪怕是康熙皇帝也跑不出去。
四阿哥与隆科多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四阿哥幼年时曾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孝懿仁皇后恰好是隆科多的姐姐。因此,四阿哥要喊隆科多为舅舅。基于这层关系,隆科多比较亲近四阿哥。
隆科多在四阿哥夺位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722年11月,康熙皇帝病逝前,将隆科多召来顾命。隆科多随即宣布康熙皇帝的遗嘱,由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等其余皇子赶来时,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二是年羹尧。
年羹尧是康熙中期涌现的一名骁将,能征善战,深得康熙皇帝信赖,30岁时就出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四阿哥看中年羹尧是一支绩优股,对他进行了一番笼络,要将他培养成自己人。
四阿哥是怎么笼络年羹尧的呢?当时四阿哥手头也没啥权力,只能凭借掌管宗人府的便利,将年羹尧全家“抬旗”,变成八旗中最为显赫的“镶黄旗”。对于四阿哥来说,“抬旗”只是巨石之劳,可对于年羹尧来说却是天大的恩情。因此年羹尧对四阿哥充满感激,还将妹妹年氏许配给四阿哥。这样一来,四阿哥与年羹尧的关系就更不一般了。
康熙皇帝病逝时,年羹尧为镇守边疆的川陕总督,手握兵权。在年大将军的震慑下,四阿哥的对手们根本就翻不起来浪。
雍正皇帝即位后,时人称:“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这是非常正确的说法。
顺便说一句,雍正皇帝耳闻目睹兄弟争夺皇位的悲剧,不再公开册立皇太子,改为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书写立储诏书,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当皇帝去世后才可以打开,向世人公布皇位继承人。所以,在雍正皇帝之后,就再没出现“九子夺嫡”这样激烈的皇位争夺事件。
【参考资料:《清史稿》《九子夺嫡》《雍正传》等】
名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每个人一出生,父母尊长都会给孩子取一个或豪气万丈,或吉祥如意的名字。有的人,甚至还在母腹中孕育时,迫不及待的父母尊长就或绞尽脑汁的查阅字典,或重金聘请取名“大师”、高人给孩子预先起好名字。绝大多数人的姓名,或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如男性一般常用的有“刚”、“强”等,女性一般常用的有“花”、“玲”、“红”等;或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出生在1949、1950年左右的男性,“建国”、“援朝”等名字,比较常见;出生在60、70年代的人,又多取“卫东”、“卫星”等名字。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取名的原则,更为宽泛,甚至是“随意”了。端木女王、王者荣耀、杜蕾斯等各种“奇葩”的名字,也屡屡见诸媒体报道。
和现代人虽仍以追求吉祥如意寓意为主,但已带有很大随意性,由严格日渐趋向宽松的取名原则不同的是,清朝皇族取名礼俗,却经历了由宽松到严格的发展历程,最终在康熙时,形成比较严格,甚至可以说是刻板、繁琐的取名礼仪。违背者,还会遭到严厉惩处。或许看过很多清宫影视的读者朋友,会很轻松地说出清朝12帝的名字,福临、玄烨、胤禛、弘曆……溥仪,很普通很平常嘛,这要遵循什么礼仪?事实是,自康熙帝开始,清朝皇室就制定、实施了严格的取名礼仪。胤禛、弘曆……溥仪等名字,就是这一礼仪具体实施的“成果”。
一、入关前满族人取名风俗入关定鼎中原之前,满族人给新生儿取命,一般是在孩子满月之后。起名方式也比较简单、质朴,比较常见的取名方式,有以下三种:
以出生时,家中某一长辈的年龄取名。例如,某人出生时,他/她的祖父、祖母等尊长恰好七十岁了。他/她可能就会被取“那丹珠”(满语,七十之意)这样一个名字。
以出生顺序取名,长子多取“阿吉”/“阿吉(精)嘎”这样一个名字,二子取名“朱尔”(也有文献记载叫“加新”/“加新嘎”) ,三子取名“衣兰”,四子取名“对音”,五子取名“孙查”,最小一个儿子取名“弗昂枯”。
以禽兽取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近年来,有学者对此音译提出异议,认为“努尔哈赤”的名字是回鹘语。“努尔”,回鹘语“光明”之意;“哈赤”,即“哈齐”,回鹘语“圣裔”之意,也有汉语“太子”、“世子”之意。“努尔哈赤”的全意应是“光明的圣裔”,很高大上的一个名字);他的弟弟舒尔哈赤,意为“小野猪皮”;雅尔哈齐,意为豹皮。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名字的意思是“獾”。
努尔哈赤剧照
清朝入关后,到康熙前期,皇室乃至满族人取名,多着眼于孩子吉祥平安,因而取名多有表达平安、稳定的寓意,如勒贺、诺亲等。
二、汉化影响下的皇室取名清朝入关后,由于受汉族姓名文化,特别是汉族帝王世系的影响,康熙时,皇室取名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繁琐的命名礼仪。这一礼仪,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雍正王朝》雍正帝剧照
(一)定字。受汉族人取名礼俗的影响,康熙帝在给子孙命名时,首先采用了汉族传承已久的以某字来统一某一辈份的礼俗,并规定以两字为名字。儿子辈,第一字均为“允”,第二字均以“礻”为偏房,如他的儿子们允礽、允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允禩、允祥、允禵等;孙子辈,第一字均为“弘”,第二字均以“日”为偏旁,如弘晖、弘昼、弘历(繁体字为“曆”,后来的乾隆皇帝)等;在康熙帝101个孙子中,只有雍正帝与年贵妃所生的福宜、福惠、福沛三个孙子,未遵循这一礼制。曾孙辈,第一字均为“永”,第二字均以“玉”为偏旁,如永琏、永琮、永琰(后来的嘉庆皇帝,改名“颙琰”)等。这一命名礼制,被后来各帝遵循,成为定制。
《还珠格格》乾隆剧照
乾隆时,皇六子永瑢精心绘制 “岁朝图”,呈献给皇祖母,也就是乾隆的生母孝圣太后。乾隆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永绵奕载奉慈图”颇令太后大悦。乾隆帝见太后特别喜欢这句诗,又发现“永”字正好是本朝皇子的辈号,于是就定下“永、绵、奕、载”四字,作为皇室后代的辈分字。道光帝则定下“溥”、“毓”、“恒”、“启”四个辈分字,咸丰帝又定“焘”、“闓”、“增”、“祺”四字,及其后一字的偏旁,供后代子孙命名之用。为后人所熟知的恭亲王奕䜣、光绪皇帝载湉、末代皇帝溥仪等,都是遵循这一命名礼仪,所取的名字。
溥仪和婉容
(二)避讳。定字的同时,康熙帝还仿汉族传统礼仪,实行“避讳”制度。凡皇族宗室中同名者,位卑辈小者要更改名字,以避位尊年高者名讳。前述钦定命名用字及第二字偏旁,非皇帝子孙,不得使用。近支宗室,即皇帝之侄、侄孙等命名,第一字须与皇帝嫡系子孙相同;第二字的偏旁,除皇帝钦赐外,必须回避,不得随意使用。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无意中见到宗室中有一人名叫永琮,竟与自己第七子的名字相同,于是特下喻旨:“著将外间永琮改名永常。……嗣后外间起名,不得复用内廷拟定字样。”
为清晰区别近支宗室、远支宗室,清朝有的皇帝还特地为近支宗室子孙命名 的第二字指定专用偏旁,以示优宠。乾隆帝为其曾孙辈拟定“奕”字和“言”字偏旁的同时,还为他的曾侄孙辈名字中的第二字定“糸”字偏旁。如有违反,均要遭严厉惩处。
乾隆剧照
嘉庆帝于嘉庆六年(1801年)下发谕旨: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全部由皇帝钦定赐名,将康熙时制定的皇族命名礼制,进一步强化。嘉庆十一年(1806年),嘉庆帝阅奏得知,自己的侄子、多罗茶郡王绵亿不仅私自为其长子、次子取名奕铭、奕鑅,而且后一字,也未使用乾隆帝所定的“糸(纟)”字偏旁。嘉庆帝龙颜震怒,下旨痛斥绵亿“乃私用‘金’字偏旁,为伊两子取名,不似近派宗支,自同疏远,是何居心?”绵亿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等职,交宗人府查议。他私自给儿子起得奕铭、奕鑅的名字,也被诏令改为奕绘、奕縯。受他牵连,仪亲王永璇、定亲王绵恩、贝勒永瑆、贝子永硕等宗室贵族,均交部议处。
《嘉庆皇帝》嘉庆帝剧照
(三)固守满族传统取名风俗。清朝皇室定鼎中原后,虽然吸收了汉族的定字、避讳等取名礼制,但也没有将满族的取名传统一概弃若敝履,而是努力保持了满族名字禁止单写、禁止取三字名等传统。
满文是拼音文字,书写时字母相连,与汉字分开单写不同。乾隆以前,除少数皇室近宗可取汉文名字外,其它宗亲的名字,均需取满文名,书写也要用满文。乾隆时,受汉字书写习惯影响,清朝宗室中将满文拼音名字分开单写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对此,乾隆帝特地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旨:“谕令,满洲等名字理宜连写,毋得单字缮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但因当时宗室中单写名字已蔚然成风,若严格执行谕旨,将罚不胜罚。乾隆只好采取变通之法,下谕旨曰:“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
禁止取三字名,也成为清朝统治者“顽固”维护满族传统,拒绝“同化”于汉族的手段之一。唐朝以前,汉族人取名,多用一字,与姓合为二字,如孔丘、曹操、杨坚等;自唐朝开始,二字名逐渐盛行,如李世民、李承乾、赵匡胤、朱元璋等,与姓合称为三字。
李世民剧照
清朝皇室最初以汉字取名,只用二字。自乾隆时起,宗室中就不断有人仿照汉族人的取名方式,用三个汉字为子孙命名,如满保给儿子取名满吉善。鉴于此风日盛,有忘本违制之嫌,乾隆帝特地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下旨,予以严斥:“其名满吉善者,竟以满为姓矣。……吉善乃系觉罗,甚属尊贵。吉善竟不以觉罗为尊,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著交宗人府王公等查明,俱行更改。将此严禁,嗣后不可如此。”嘉庆十九年(1814年),嘉庆帝也因宗室多用三字姓名,而特下谕旨,“若用汉文,止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对此不以为意的职掌宗人府诸王、贝子,各罚俸三个月;族长、学长等俱罚俸六个月。
清末民初,随着清的覆灭,越来越多的满族人纷纷改用汉族姓名。不过,一部分清宗室,尤其是皇族近宗,依然遵循皇室命名礼仪。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才完全依照汉俗取名。
文史君说在早期游牧生活中,满族人的取名方式较为简单,或依子女在家庭中的次序,或依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之物,或依其相貌,或依出生时家中尊长的年龄等等,不一而足。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后,随着满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日趋融合,满清统治者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康熙时,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皇家宗室子弟取名礼制,如预先确定辈分字、名字的偏旁,卑幼者需避尊长者名讳等。后来的雍正、乾隆、嘉庆历朝,多有增益。为维护皇家血统的纯正,乾隆、嘉庆等统治者,还对宗室子弟不遵祖制,私自起名,擅自违背先帝取名礼制,羡慕且仿效汉族三字姓名风俗取名等行为,皆予以严厉惩处。不过,随着清朝覆灭,清朝统治者制定的种种取名礼制,也大多形同虚设,大多数满族人的取名方式,与汉族日趋相同。
参考文献1. 冯尔康:《十七世纪满族人的命名》,《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
2. 李学成:《满族姓名初探》,《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 马竞淤:《满族姓名历史演变初探》,《满语研究》2011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