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09:50:00作者:及時行樂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我有位堂兄,比我爸爸小了近十岁,但因为我爸爸有点内八字,农村对这个很看不惯,人家都怕我爸有残疾,所以结婚结得晚;我堂兄长得又高又帅,只比我爸晚了两年结婚,同一年里,我和他的女儿先后出生。本来我堂哥住在老家,离我家很远。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我堂兄的岳父托关系把他户口迁到了我们村(离城区近一点),于是我家和我堂哥家住的近远了,我和侄女也从小就在一起玩。
老农村场景
我妈是劳碌命,一天到头忙着种地种菜,去矸石堆上拾煤核,去蜂窝煤场打零工,没有休息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干净的时候。我爸挣着小煤井上一点死工资(他因为在井下出过一次小事故,就不敢下井了),还要经常接济奶奶、姥姥,生活比较拮据。反观我堂哥家里,堂哥在岳父的资助下。买上了大件——拖拉机,那时候在农村,玩车的都不得了。有个人专门跟着车装卸货物,嫂子就负责在家里做点家务做点饭。所以嫂子家天天都是干干净净的。我那时候特别喜欢去他们家,人家家里亮堂啊。
别看现在丑,当年拖拉机可是财富的象征
但我也知道,我堂哥是不给大伯大娘交生活费的。我嫂子的理由是,搬迁后的房子是他们自己买的,大伯大娘没有出钱。但老家的房子是我大伯大娘(主要是我大娘)盖的啊。小时候我哪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我不知道嫂子家没有任何家庭负担,天天就知道她美美美了。事实上,因为我爸爸有时会帮大伯大娘教育下堂哥,让他要给大娘点家用,搞得嫂子早就对我家不满了,只是没有爆发出来。农村说来说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到了某些人眼里,就是个“理”,就得争一争。
我嫂子嘴很甜,表面上都是一口一个婶子叫我妈,一口一个小姑子叫我;回家关起门来骂我哥,问候祖宗的时候,连我爸、我大伯的名字都是挂在嘴边的。这不是我猜的,是大侄女菲菲告诉我的。嫂子在家说一不二,我哥很有点气管炎。他们家有个据说很贵的单人皮沙发,正对着电视机,旁边两个凳子。沙发是嫂子的专座,凳子归堂哥和侄女。我去了她就让我搬个马扎一起看电视。80年代末,我家还买不起黑白电视机,富裕的嫂子家已经买了,所以我经常去,还好嫂子没撵过我。我也自觉,谨遵我妈的教诲,绝对不会在中午和晚上去打搅人家。
我堂兄的女儿也就是我的大侄女菲菲,可比我长得好看多了。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对梨涡,我妈经常当我面夸她长得好,不得不说,这一点基因太重要了。(我妈可能从没考虑过是她和我爸丑的原因)谁让我嫂子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呢?这一点我家就比不上了。我嫂子每天都给菲菲梳各种各样的辫子,有时候三股头发的,有时候四股的,有时候麻花的。我妈天天一早就忙着去五里外的集上卖豆角或者卖西瓜,回来还要捡菜叶子喂鸡,根本没时间管我,每天就是让我自己梳辫子,我自己梳的不好,经常疙疙瘩瘩。后来上早自习,时间赶,我妈索性给我留个蘑菇头,我当假小子当了大概五六年。
我和我侄女菲菲在一起读书。我学习比她好一点,在班里担任劳动委员,任劳任怨;我侄女菲菲是文艺委员,男同学最喜欢欺负她,揪她的小辫子,给她背上画画,逗她哭。每当她挨了欺负,我都会帮她回击。我总觉得我是姑姑,得保护她。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人家那是喜欢她,男生的这些小心思啊!
渐渐地我和菲菲成绩有了差距,到三年级的时候,我考第一,菲菲就开始倒数了。我嫂子当着我妈的面说了好多次,让我给我侄女辅导功课。我哪里不给她辅导呢?可能我自己讲得并不那么好、不那么清楚吧,也可能是菲菲天天忙于打扮,心思根本就不在学习上吧,我一和她说学习,她就跟我讲她看了什么小人书,买了什么贴画,自己偷偷买了一瓶什么指甲油。
嫂子也曾这么美。图文无关,侵权删
那年暑假快开学的时候,我妈生我弟,生不下来,住院去了,医生要说要剖腹产,我爸便把家里所有钱都带走了。毕竟30年前农村听说剖腹产是大手术,要花好多钱。一连几天家里就我一个人,好在我会煮面条,也不会饿死。学校开学,说要交学费书费杂费(那时候学杂费不能免),老师觉得我作文写的好,又让我订一本《当代小学生》,一个学期大约十几元钱,这一加起来,差不多有80元的样子(大约是我爸大半个月工资吧)。我也联系不上我爸。那时候我小姑和小姑父回老家农忙去了,因为我家大人不在,表哥也暂时住到同学家了。愁的我,四处借钱。邻居哪里会借给我,我就去堂哥家借。
堂哥不在家,嫂子听说了我的来意,叉着腰,斜着眼,指着我的鼻子,说出了让我这辈子都不能忘记的话:“你要交学费,菲菲不要交学费么?还订《当代小学生》?屎壳郎跟着花蝴蝶飞!你学习好有什么用?交不起费用,别上学啊!”
先写到这里,有空再聊吧!
对我们来说,读点识人的书籍,学习一些识人的小技巧后,你以后不管是找对象,还是做老板招员工,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从《冰鉴》智慧的另一层面看,还可以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和完善自己,不知不觉中你就是成功人士了。今天内容比较多,请大家一定要耐心看完,相信一定会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他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冰鉴第一篇:神骨篇一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冰鉴》,提到冰鉴,大家会想到什么?读过历史的你们大约知道,冰鉴,是古代盛冰的一种容器,它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冰箱加空调的功能,算是古代人一个智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今天讲的冰鉴不是讲这个器件,而是讲《冰鉴》这本书,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据记载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在古代这个鉴就是镜子的意思,不是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资治通鉴》嘛,都是这个意思。
传说是曾国藩写的,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说曾国藩这么个大人物不可能写这本书,也有人做了大量的考证,认为可能是曾国藩身边幕僚对曾国藩思想进行总结后写成的,我们现在就不去探讨《冰鉴》到底是不是曾国藩原作了,那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呢?主要是识人、相人,简单地说就是教你把人看透,看明白。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聊聊曾国藩这个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曾国藩都堪称一位神人。 按照现在网络上的语言来说,把曾国藩形容成“清朝一哥”,都绝对不为过了。 很多朋友可能会疑惑,咿,不对呀,清朝的一哥不应该是努尔哈赤,或者康熙吗?怎么轮得到他曾国藩呢? 如果从在世时候的权力来说,清朝的皇帝确实比曾国藩厉害多了,但是,如果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曾国藩的思想影响之深远,却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法媲美的。 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可以无比风光,但死后却一样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特别是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君,昏君。而曾国藩的哲学,处世思想,一直影响后人,乃至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这么说吧,自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儒家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圣人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曾国藩了。
曾国藩不但官做得好,道德水平高,而且他的识人之术也是非常厉害的,他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头号高手,没有之一。 如果他说自己是第二,那都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按现在的话来讲他应该是资深的HR。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曾国藩一辈子都在致力于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官职来比较的话,也就是省委书记这个级别以上的就有四十多人, 更重要的是,在清朝,中国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省的,大家可以掰着手指数一下,至少没有海南省吧,没有天津、上海和重庆这三个直辖市吧,没有宁夏自治区吧,当时朝廷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正部级的中央机关,当时就只有六部。
可见当时的人,要混到省部级高官有多么难,由此也更可见曾国藩的识人之术有多厉害了。这些被曾国藩推荐的人里面,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曾国藩不但识人准,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化,这就更厉害了。相当于一个军事家不但可以在战场上打胜战,而且还可以写兵书,让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曾国藩识人,看人,辨人,断人,用人的实战兵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冰鉴》了。
这本“冰鉴”共有七个篇章,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
内容不多,两千多字,但里面蕴藏着大智慧, 来说第一篇神骨篇。神是什么?不特指精神,更多地包含了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等,骨也不特指骨骼,需要与神结合,就是我们说的骨子里透出的一股劲。 虽然有的人看起来落魄,但并不颓废,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神,更容易让我们相信,哪怕他一时不如意,将来一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而有的人,西装革履,精气神不足,反而让你觉得这人并非大器之材。
这就是一个人的神骨在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判断。原书中是这么论述的“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就像果皮和果肉不是最重要的,里面的种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每个人的生命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样的地方。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冰鉴把精神和骨骼比成两扇大门,把人的命运喻为门外显而易见的大山,只要看了人的“神”和“骨”,就等于打开了人的命运之“门”,就可以测知人的命运了,大家看,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就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了,也就可以窥见人的内心世界了。所以这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就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冰鉴里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看一个人,看他的眼睛,你大概就能看出来这个人什么性格,后面我再具体分析。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精神。这里讲的“精神”和我们现代汉语讲的“精神”是完全两码事。 它有比现在“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人有美丑之分,皮肤有黑有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 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这里的精神是指“精气”和“元神”,这个精气又有两层概念,一种是“先天精气”,一种是“后天精气”。
比如你高中的时候一整天踢球都不觉得累,说明你先天精气还不错,但到四五十岁,爬个三楼就开始喘,这就是后天精气受损。 什么是元神?就是你出生的时候就具有的控制你生命流转的信息总成。这么讲很晦涩,元神啊,其实就是你的命运之神。 我们看相也好,算八字也好,讲星座也好,都指向一个道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是说人的命运一生下来就已经规划好了,只是说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不同的走向。我这样打个比方你们就清楚了,我们都玩过电子游戏,游戏里的人物其实是我们创造的,他的使命就是过关,我们操纵的好一点,游戏人物就能过通关,操作的不好,他就死得早。
人类好比就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游戏人物,命运就是活个几十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顺利的话就长寿一点,不顺利就死得早。那照我这样说,人还用奋斗干什么?大家要知道,游戏里都有bug,而且不是每个人物都有宿命,像有些配角,你不去惹主角你就能活的很好,还有很多随机性,这就是我们可以发力的方向。 “富贵看精神”,一个人能否大富大贵,善始善终,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精气神。
曾国藩曾私下跟幕僚赵烈文谈话时非常惋惜地说,胡林翼是湘军的第一苦命人啊,虽有非凡的英雄气概,却是一种苦相,经常神色黯然,也就是精气神不足,所以不能长久,确实胡林翼只活到了49。所以,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将来?还有什么荣华富贵? 冰鉴记载,人的精神从外表显露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流露,一是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你的所感所发,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 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是完全装出来的假性情。当初,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大声叹曰:“彼可取而代之。” 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真个性——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称“莽撞”。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则说:“大丈夫该当如此。”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却都是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的真实表露,刘邦与项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转得多。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人、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自然流露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而勉强振作的人,即使他很小心谨慎,他的举动也总是显得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
“神”可以通过“形”即人的言行举止、一笑一颦表现出来,所以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都可以窥视到他人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发出普照大地的光芒,而光并不是日月本身。
因此,观神要察形,察形更要观神。 有这么个故事,某公司招聘两名广告设计师,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应聘。 面试前,众多应聘者全部屏息静气、如临大敌、如坐针毡似的坐在候考室内,其中有一位青年始终面带微笑、神态自若,这位年青人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便调出他的简历和作品,由于他的作品创意新颖、风格独特,最后他成了这个广告公司签下的两名幸运儿中之一。正是他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表现出的自信神态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冰鉴》中关于神即精神的论述,那要怎么样从眼睛里看精神呢?且看我下一篇向大家讲解。今天内容比较多,朋友们有没有耐心看完呢,哈哈哈,喜欢记得点关注哦!
对我们来说,读点识人的书籍,学习一些识人的小技巧后,你以后不管是找对象,还是做老板招员工,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妙效果。从《冰鉴》智慧的另一层面看,还可以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和完善自己,不知不觉中你就是成功人士了。今天内容比较多,请大家一定要耐心看完,相信一定会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他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冰鉴第一篇:神骨篇一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冰鉴》,提到冰鉴,大家会想到什么?读过历史的你们大约知道,冰鉴,是古代盛冰的一种容器,它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冰箱加空调的功能,算是古代人一个智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今天讲的冰鉴不是讲这个器件,而是讲《冰鉴》这本书,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据记载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在古代这个鉴就是镜子的意思,不是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资治通鉴》嘛,都是这个意思。
传说是曾国藩写的,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说曾国藩这么个大人物不可能写这本书,也有人做了大量的考证,认为可能是曾国藩身边幕僚对曾国藩思想进行总结后写成的,我们现在就不去探讨《冰鉴》到底是不是曾国藩原作了,那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呢?主要是识人、相人,简单地说就是教你把人看透,看明白。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们先聊聊曾国藩这个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曾国藩都堪称一位神人。 按照现在网络上的语言来说,把曾国藩形容成“清朝一哥”,都绝对不为过了。 很多朋友可能会疑惑,咿,不对呀,清朝的一哥不应该是努尔哈赤,或者康熙吗?怎么轮得到他曾国藩呢? 如果从在世时候的权力来说,清朝的皇帝确实比曾国藩厉害多了,但是,如果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曾国藩的思想影响之深远,却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法媲美的。 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可以无比风光,但死后却一样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特别是那些碌碌无为的庸君,昏君。而曾国藩的哲学,处世思想,一直影响后人,乃至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这么说吧,自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儒家历史上能够被称为圣人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曾国藩了。
曾国藩不但官做得好,道德水平高,而且他的识人之术也是非常厉害的,他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头号高手,没有之一。 如果他说自己是第二,那都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按现在的话来讲他应该是资深的HR。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曾国藩一辈子都在致力于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官职来比较的话,也就是省委书记这个级别以上的就有四十多人, 更重要的是,在清朝,中国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省的,大家可以掰着手指数一下,至少没有海南省吧,没有天津、上海和重庆这三个直辖市吧,没有宁夏自治区吧,当时朝廷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正部级的中央机关,当时就只有六部。
可见当时的人,要混到省部级高官有多么难,由此也更可见曾国藩的识人之术有多厉害了。这些被曾国藩推荐的人里面,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曾国藩不但识人准,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化,这就更厉害了。相当于一个军事家不但可以在战场上打胜战,而且还可以写兵书,让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曾国藩识人,看人,辨人,断人,用人的实战兵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冰鉴》了。
这本“冰鉴”共有七个篇章,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
内容不多,两千多字,但里面蕴藏着大智慧, 来说第一篇神骨篇。神是什么?不特指精神,更多地包含了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等,骨也不特指骨骼,需要与神结合,就是我们说的骨子里透出的一股劲。 虽然有的人看起来落魄,但并不颓废,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神,更容易让我们相信,哪怕他一时不如意,将来一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而有的人,西装革履,精气神不足,反而让你觉得这人并非大器之材。
这就是一个人的神骨在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判断。原书中是这么论述的“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就像果皮和果肉不是最重要的,里面的种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每个人的生命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样的地方。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冰鉴把精神和骨骼比成两扇大门,把人的命运喻为门外显而易见的大山,只要看了人的“神”和“骨”,就等于打开了人的命运之“门”,就可以测知人的命运了,大家看,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就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了,也就可以窥见人的内心世界了。所以这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就是观人的第一要诀。
冰鉴里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看一个人,看他的眼睛,你大概就能看出来这个人什么性格,后面我再具体分析。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精神。这里讲的“精神”和我们现代汉语讲的“精神”是完全两码事。 它有比现在“精神”内涵广阔得多的内容,它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物,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人有美丑之分,皮肤有黑有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外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 比如人们常说“某某有艺术家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会因他的发型、衣着等外貌的改变而完全消失。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这里的精神是指“精气”和“元神”,这个精气又有两层概念,一种是“先天精气”,一种是“后天精气”。
比如你高中的时候一整天踢球都不觉得累,说明你先天精气还不错,但到四五十岁,爬个三楼就开始喘,这就是后天精气受损。 什么是元神?就是你出生的时候就具有的控制你生命流转的信息总成。这么讲很晦涩,元神啊,其实就是你的命运之神。 我们看相也好,算八字也好,讲星座也好,都指向一个道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是说人的命运一生下来就已经规划好了,只是说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有不同的走向。我这样打个比方你们就清楚了,我们都玩过电子游戏,游戏里的人物其实是我们创造的,他的使命就是过关,我们操纵的好一点,游戏人物就能过通关,操作的不好,他就死得早。
人类好比就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游戏人物,命运就是活个几十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顺利的话就长寿一点,不顺利就死得早。那照我这样说,人还用奋斗干什么?大家要知道,游戏里都有bug,而且不是每个人物都有宿命,像有些配角,你不去惹主角你就能活的很好,还有很多随机性,这就是我们可以发力的方向。 “富贵看精神”,一个人能否大富大贵,善始善终,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精气神。
曾国藩曾私下跟幕僚赵烈文谈话时非常惋惜地说,胡林翼是湘军的第一苦命人啊,虽有非凡的英雄气概,却是一种苦相,经常神色黯然,也就是精气神不足,所以不能长久,确实胡林翼只活到了49。所以,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将来?还有什么荣华富贵? 冰鉴记载,人的精神从外表显露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流露,一是勉强振作。所谓自然流露,是指你的所感所发,完全是出自内心的自然本真,情真意切,毫无故意造作之态。 勉强振作,则与自然流露相反,是完全装出来的假性情。当初,项羽初次见到威猛雄武、一统中原的秦始皇时,大声叹曰:“彼可取而代之。” 从这儿可以发现项羽的真性情,真个性——朴直率露而又大胆或称“莽撞”。而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则说:“大丈夫该当如此。”两人的话语神情不一样,却都是他们的内心活动和个性的真实表露,刘邦与项羽相比,就要含蓄婉转得多。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人、识人,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向内、顺藤摸瓜、循流探源的过程。自然流露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而勉强振作的人,即使他很小心谨慎,他的举动也总是显得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
“神”可以通过“形”即人的言行举止、一笑一颦表现出来,所以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也是这样,即由外在的言谈举止,神态表情,都可以窥视到他人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阳和月亮,日月发出普照大地的光芒,而光并不是日月本身。
因此,观神要察形,察形更要观神。 有这么个故事,某公司招聘两名广告设计师,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应聘。 面试前,众多应聘者全部屏息静气、如临大敌、如坐针毡似的坐在候考室内,其中有一位青年始终面带微笑、神态自若,这位年青人引起了考官的注意,便调出他的简历和作品,由于他的作品创意新颖、风格独特,最后他成了这个广告公司签下的两名幸运儿中之一。正是他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表现出的自信神态赢得了成功的机会。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冰鉴》中关于神即精神的论述,那要怎么样从眼睛里看精神呢?且看我下一篇向大家讲解。今天内容比较多,朋友们有没有耐心看完呢,哈哈哈,喜欢记得点关注哦!
谈中国当代书法,有一位人物,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刘炳森先生。
晚年刘炳森,1937-2005,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
谈起他的名字,练过书法,且年龄稍长点的,大概都如雷贯耳吧。这位津门书家,有那么一二十年,他与他独具一格的“刘体隶书”,风靡全中国,饮誉海内外,号称“有汉字的地方就有刘炳森书法”。
他的书法,也因风格独具,被许多推许为足以开宗立派的书坛巨擘,其隶书就被称为“炳森隶”。
一度,京城的街头巷尾,遍布“炳森隶”牌匾,即我所在的武汉其实都满目皆是;以往,每户北京人家都拥有他的书作——老式本子封皮上的“户口簿”三字就是刘先生所写;
据报道,刘先生编著的20余种书法册,总发行量已达千万册;现如今,我们的电脑字库,里面的“华文隶书”字模,共6700余字,也是出自他笔下;
如果不是当年溘然长逝,第五届中书协总舵之位,刘先生也是胜券稳操,只待告示的。
刘炳森书法.出自《隶书古体诗词选》,2010年出版
这种风光程度,是顶级明星待遇,在当代书坛能比拟的,找不出三位。据其回忆文章可知,刘先生出身赤贫家庭,4岁时其父就病逝,靠母亲夜以继日的采棉种豆,得以度日,得以苦读,后来有此成就,有此名声,委实不容易。
过去,启功先生慈悲喜舍,四处题字,自嘲“就差公厕没题了”,刘炳森那可是真写过的。
启功
当年,有一篇艺术圈八卦文章讲过,某日有同行跟刘先生开玩笑,“你的大名难道能题遍中国所有地方吗?比方说厕所”,怎料刘先生一脸严肃回应:“我确实给北京的厕所题写过‘厕所’二字”。
有人说,当代书坛,启功行书、田英章楷书,及刘炳森隶书,是民间爱好者中的三大“网红”,真不好说是夸大其词。
甚至,因为红的发紫,在艺术圈的“山寨”行业,他一度都居功巨伟,给无数落魄艺术人才带去生计。
西安书院门步行街,圈中人戏称名家字画仿卖“圣地”,我前些日还听过那一位老板闲谈,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各店生意就数刘炳森最火。风头之劲,甚至盖过了范曾、启功、舒同、贾平凹这“高仿书法F4”。
过去“户口簿”三字即出刘炳森之手
许多人据此认为,他是当代中国隶书第一人,是书坛实至名归的大师。如果说多数人的意见就意味着真理,那么刘炳森先生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泰斗。
论影响力与知名度,当代书坛难有能出其右者。至少在隶书方面,这种受欢迎程度,委实还没有一位书家可与刘老师较劲。
在太多朋友心目中,“炳森隶”甚至意味着“隶书标准”。我刚上大学那会,兴之所至要练隶书,跑到街头买到的第一本字帖,就是刘先生的。
只是,后来被某老师见到,享受到一通数落的关照,才有了点警惕。
要说实话实说,刘先生所赖隶书,不管如何受大众热捧,都无法说是“大师”,而且很难说值得取法。
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匾额也是刘题
一方面,刘炳森以隶书鸣世,可连这份属于本色当行的字体,他都很难说当代最好。比如,他的同辈人中,同出天津的龚望先生,以及老卧关中的陈泽秦先生诸位书家,也以隶书名家,我就以为水平远逾刘炳森。
更不要说,要跟伊秉绶、赵之谦、邓石如、赵之谦等前贤较短衡长了,根本没有可比性。
不少朋友没有注意的到的是,刘炳森虽早在1970年代就以隶书出名,可他早年,却是不折不扣的科班画家——就连其子刘学思,其实都是专攻山水的。当初,老作家张中行给他的散文集《紫垣秋草》作序,说“如果我有加冠之权,他的帽子就不只书法家一顶”云云,是夸赞也可以看作是点题。
1962年前后,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就学时
他是中年以后,才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书法之上的——刘先生的隶书向有“美术字”的争议,我以为根源就出在他画家意识上。中国画家,是靠“线条”安身立命的。
天分奇高者,诸如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诸咖,将此笔法运用于书法,足以别开生面,巍然大师。即如沈鹏,虽然弗如远甚,但他的草书,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也占有一席之地,肯定也与他画家出身有关,盖善用线条是也。
而另一方面,一旦才情不够,画家的科班训练,也往往会给书法“跨界”带来无形无限的桎梏。
尤其是搞工笔写实一路的,平素训练就是中规中距缺少变化,这层手法与意识,搬来操持书法,极容易最终走向僵化,形同“美术字”。
当代人中,刘炳森、范曾两位“大师”,其实都是现成的显例。不客气地说,就是反面典型。
而且,书法圈中人大概都能心知肚明,刘炳森先生能在书坛风光无限,很大程度上与他显耀的社会身份息息相关。
他北京美院国画专业的学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头衔,中书协副会长的要职,尤其是全国政协常委的高位,不只让他书作锦上添花,更使世俗中人趋之若鹜。
再往后,很多文化素养欠缺的大款们附庸风雅,盲目捧追,竞相高价收藏,名望愈加水涨船高了。
故宫展出其早期国画
书法圈有句名言,“有的是以人名字,有的则是以字名人”,刘先生很大程度上属于后者。记得老报人罗孚就有文章暗示,刘炳森当年膺选中书协副会长职,很多同行就不信服。
我素日翻阅一些杂书,也发现不少名家,诸如黄苗子、华人德等,有时常闪烁其词嘲笑他的。
还有一个流行说法,是启功在世时就对他书风不满意。
1988年,回天津
连带着,还有对他人品也啧有烦言的。著名书家曹宝麟, “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中书协学术委员,在2006年时,也就是刘炳森去世一年之际,就发过一篇《我看刘炳森》的文,自称“并无宿怨,无非发不平之鸣”,措辞极其严厉,指其为人“阴鸷骄横”、“弄权舞弊”云云,对其书法也多揶揄。
曹宝麟,1946年生于上海,无锡人
这篇“起底”,毫不掩饰地指控刘先生“丑恶面目”种种,未免攻讦之嫌,且略过不表。好事朋友不妨自行参看,咳咳。
另一方面,是更为重点的,也是多年来争议最多的,就是“炳森隶”问题多多,实力和名望都太虚高。
可以说,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从问世起来,始终都在书法界倍受争议,而且正反两造,非常极端化:爱之者,称其恪守传统,抵制“乱来”,理念足嘉,书风也平稳工整,不激不厉,是“丑书”的反面,当代巨擘无疑;
贬之者,认为其字单调死板,行笔、结字、用墨、章法一无可取,流为“工艺美术体”,乃今世“俗书”代表。
他的拥趸,主要是民间大众。而批评的声音,大体出自书协同行。这些人普遍认为,“炳森隶”固规矩俨然,可轻灵飞动太缺。就笔法来论,有“美术字”之嫌,于格调而言,又不免落为俗气。
许多专业看法表示,刘炳森不仅不配“大师”之位,其“炳森隶”甚至都难称书法,“那种单一与死板,造成北京牌匾文化品位都普遍下降”。
汪曾祺,1920—1997
早在1990年代初,当“炳森隶”刚流行时,兼精书画且一贯温柔敦厚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就专门写过一篇批判文章,题为《字的灾难》, 对当时流行的刘炳森与李铎的字,意见非常负面。他认为,刘炳森等人的字,张挂于各大街头,“五颜六色,金光闪闪”,所反映出的,只是京城中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理”。
他的津门后辈田蕴章,曾屡受刘炳森提携,可在前些年的采访录中,也不惧忘恩负义之讥,公开“炮轰”。称刘炳森“常年应酬”,“没啥时间去临帖”,所以字过于油滑;在隶书方面,“在国内现实当中不过中上等水平”;
说他的颜体字,“更是中下等水平”,对前辈几乎全盘否定。
田蕴章
田蕴章还认为,刘炳森学养太欠缺,“就是古典文学和书学诸方面”,“基础不深”,“导致了他的字偏俗”,“行家们一看就知道,意境不够深,不够高”。
我个人意见,也以为若要推尊刘炳森先生为“大师”亦或“巨擘”,确实过了。我看“炳森隶”,与看“田楷”一致,八字可概其弊:“唯睹匠人,不见大师”。
刘先生这人吧,也许奋勉有加,可要命在于,艺术最亟需的创造力,他始终都缺乏。刘炳森隶书,渊源当自《华山庙碑》,可谓写得炉火纯青,不愧硬功夫。
可因才情与创变能力有限,中年以后就不断重复自己,再后来到底走向了“美术字”化,变成了概念化的东西,自缚手脚。
早年刘炳森先生一家.故宫西角楼
炳森隶,最显著特征,即规矩谨严、方正平板、千字一面,状如算子,其实也是其核心病症。在各类书体中,隶书结体用笔是最为简单,但好的隶书,最讲究的是“古朴邃深,金石气味”八字,大手笔恰是可以带着镣铐跳舞,融各体于一炉而千变万化,而后自出机杼,出神入化的。
炳森隶恰去了隶书之精髓,“古”、“朴”缺乏,且少金石气,过分呆若木鸡,充满匠气感与流俗气。看上去又满又大,可缺乏虚实变化,线条粗细对比一味地平稳,飞白全断,韵味与精神稀释严重。
我们的书圣王羲之先生,曾留下《题卫夫人〈笔阵图〉》一文,文字不多,可道理说的很明白:书法这东西,“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刘炳森《明北京城墙遗迹维修记》
王老师这话说得挺刻薄,他是讥讽有些同行,不过把点画组合在了一起而已,根本说不上“书法”。很可惜,“炳森隶”恰中其弊。
说起来,刘先生的这层尴尬与评价,与眼下的“田楷”,不仅境遇相似,问题也很类同。
即其字与田英章楷书一样,极契合大众的书法审美观:工整、美观、流丽,俗人第一眼就会得很好看;而太多专业同行,则难免反感,觉其单调死板,甚至千篇一律,复制性强,写个上万字,每字都能雷同。
▲图:1980年代与书法界同仁:后排左二刘炳森、左三李力生、左五韩绍玉、左六杨再春;前排左一李铎、左二赵家熹、左三陈大章、左五欧阳中石、左七夏湘平
可以说,炳森最大的矛盾在于:能够服“众”,却很难让专业同行推崇,并愿意去临习的。
连“田楷”,被人如此诟病,都有无数徒子徒孙;可“炳森隶”,也只能算是某个特定时代的流行书风而已,通俗是够了,可难寻后继者。
这种状况,就像刘德华周杰伦与巴赫莫扎特的境遇:前者,现下拥趸再多,数十年之后必然销微衰坏。而后二位,只要人类不灭,必然有铁粉为之沉醉低吟。
临去世前书写的精品《金刚经》
想刘炳森先生去世不过10来年,事实已经在不断验证了:“炳森隶”在其“主人”谢世之后,毕竟随之日益消沉了。毕竟,书艺优劣与否,作者是否够格称大师,是要凭作品说话的,是得有专业意见去评定的,更是要和时间赛跑的。不是说,眼下名气大的,切合一时潮流的,就一定是大师之类。
比如,要说名气,年纪稍大一点的朋友,大概还有些印象:在1980年代,沪上的任政、浙江的单晓天,那也是书坛一代明星,名望、群众基础也不比刘炳森差。现如今,印刷字体中的行书,就是出自任政的手笔。
任政,1916—1999,浙江黄岩人
彼时前后,对他们诸位,大众也是“大师”来“大师”去膜拜。可才不到30年呀,有多少群众,还记得他们俩大神呢?
只是,话说回来,全面否定刘炳森,一味地批倒“炳森隶”,贬黜为“美术字”,也是不公正的,不客观的。
大概谁也不会去否认,刘炳森先生是极用功的书家,其书底也是极好的,且实际不止是雅擅隶书,颜体、欧楷他委实都钻研颇深。并不难看出,炳森隶尽管干枯,可在书法造型上,还是依然以“攲側妍媚”为美的,根底实还是二王以來帖学一路,不过变而为隶体罢了。
与故宫同事.左一位陈少梅的夫人冯忠莲
而且,刘先生的书法,因为不仅隶体专攻,楷书、行书都有深入涉猎,功底并不潦草,所以“炳森隶”自有其匠心独运处。他这类书家,是典型的天资平庸,但功力深厚一类,当多着意其“深厚”一面。
比如,“炳森隶”风格显著不说,具体笔法上,我意其横划的起笔、收笔、运笔,乃至处理线条的干净,布置空间的明朗等,都值得后学借鉴。
字体如人貌,有偏嗜者则有深恶者,萝卜鸭梨各有所爱,立场决定结论,实不宜一否到底。艺术上的是非功过,是任人评说,可最好还得有公心,务戒极端偏至。
是的,有人指出点毛病,并非坏事,最坏事的事,是淹没在所谓的赞扬声中,犹如皇帝的“新衣”,有错不知过,众人不指过,贻误多少后学。可若一味意气用事,以贬损前辈为能事,又有何骄傲可自矜呢!
2017年12月,故宫.刘炳森纪念展
总体而言,刘炳森先生是当代有标志性的书家,成就虽离“大师”二字尚远,可也不失为一代名家吧。
食伤旺或偏财旺的都容易是大美女。
一般大美女有性感身材的都容易是食伤旺或偏财旺的。这两类美女如果是局中伤官无制或者偏财无制就会容易陷入贪图享受、情绪不稳定的现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越是美女情绪越不稳定。
因为伤官与偏财都代表享受,而且伤官又想的很多,所以这样的美女虽然桃花旺但感情都容易不太顺利。除非她们的局中或大运来了正印这个星,能去制约一下这样的美女才能成为王炸,才能降服大佬。因为印星代表情绪稳定,也代表知识也代表高贵。所以如果一个美女没有修养,没有知识就不会高贵,是很难嫁到大佬的。
所以各位女生,如果觉得人生光有美貌就可以了,那想的太简单了。人活到最后让我们登顶的永远是高级的心态与智慧,而印星就是代表高级的心态与智慧。所以如果是美女要加印加智慧才是大道,否则青春逝去将一地鸡毛。想知道怎么修行可以根据出生时间看看盘就知道了。
关注、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