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06:53:59作者:倚势凌人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现在的交通真是便捷,早晨还在西安,出租车换程飞机,再换程出租车,不到11点,便住进了绍兴的“如故”酒店。
“如故”小店位于解放南路北端,西边一两百米是“青滕书屋,北面不足一公里先到秋瑾的遇害地,再往前就是周恩来的祖屋,西北向800米是绍兴博物馆,东南走600步是鲁迅的故居,东北方向行20分钟,有广宁桥,八字桥。荣老师这住地找得,绝好,最适合我这种不想走远路,还要游景的人。
饭后,去了鲁迅故居,感觉(请用“搅”字的发音)大,真大,半条街都是周家,上学的三味书屋离家特近,一路之隔,半分钟走到。这么近,鲁迅的上下学一定不用接送。书屋很小,一间教室,七个课桌,校长兼老师的寿先生最多能教7个学生。鲁迅坐在墙角,一般情况下只能望见先生的背景,看来学习的成就,不在乎坐在什么位置。
去了沈园,沈园是谁家的园子,现在已不可考,只知道是沈姓人家,园子占地近60亩,绝对的大户人家,南宋年间留到现在,实属不易。沈园坐落在绍兴古城中央,宋代诗词大家陆游,住在乡下,进城趟城,游玩美景,沈园是首选。玩的次数多了,不期一日偶遇旧爱唐婉,一问一答,留下两篇凄美的《钗头凤》,园内至今飘回着导游:错,错,错,难,难,难,入情的朗诵。
傍晚前,荣老师有些乏了,回店小憩,我确还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徘徊,一人踱步,悠哉悠哉的站在了八字桥上。
中国有两座八字桥,一座在苏州,另一座便是我现在走过的这座。
八字桥,因形而得名,建好的桥,文人们一看,怎么在水上,用石头砌的方式写了个巨大的八字,还是行草,八字桥便得了名。
绍兴的桥万座有余,仅城中就有604座,八字桥的名气,进前五是公认的。
八字桥名气大,原因有二,一者位置重要,两水交汇,四水通流,南宋时是绍兴城内最重的码头和陆路咽喉,要通水行船,还要通路走车,八字桥刚好在这个点上,既通了水,又畅了路,这么个位置,不火都不行,实力不允许呀。即便到了明清、也是城中最繁华之地:二者是,桥的形状特殊,一桥架两河通四路,有中国最早立交桥的名号,因桥面之路似汉字八的写法,又成了文化之乡人们的谈资。
八字桥形状用语言、文字描述讲不清楚,我在百度上搜了几段,讲的也不清,我要讲更不成了。
为了身临其境,只好配图说明试试。
图一:抱歉,是网络图,航拍的,为臣做不到。浅蓝虚线是一条河,要走船的,解放后城巿发展,废了,西段全填了,东段变成了小水渠。
图二:由北上桥,右边是百年的国槐树,树冠巨大,河畔人家树下洗衣、淘莱,乘凉喝酒依然。
图三:桥上东看,河中白墙印带,乌篷停港待客,街静人少猫狗闲。
图四:西引桥,小铺店嫂嫂吃晚饭,70年的老住户,陈老兄大讲八字桥儿时之繁华。
图五:在桥北头,手机放在水面,拍桥洞。
献上五图,终不能述八字桥的精妙,缺憾之间,烦请好者莅临。
现在的交通真是便捷,早晨还在西安,出租车换程飞机,再换程出租车,不到11点,便住进了绍兴的“如故”酒店。
“如故”小店位于解放南路北端,西边一两百米是“青滕书屋,北面不足一公里先到秋瑾的遇害地,再往前就是周恩来的祖屋,西北向800米是绍兴博物馆,东南走600步是鲁迅的故居,东北方向行20分钟,有广宁桥,八字桥。荣老师这住地找得,绝好,最适合我这种不想走远路,还要游景的人。
饭后,去了鲁迅故居,感觉(请用“搅”字的发音)大,真大,半条街都是周家,上学的三味书屋离家特近,一路之隔,半分钟走到。这么近,鲁迅的上下学一定不用接送。书屋很小,一间教室,七个课桌,校长兼老师的寿先生最多能教7个学生。鲁迅坐在墙角,一般情况下只能望见先生的背景,看来学习的成就,不在乎坐在什么位置。
去了沈园,沈园是谁家的园子,现在已不可考,只知道是沈姓人家,园子占地近60亩,绝对的大户人家,南宋年间留到现在,实属不易。沈园坐落在绍兴古城中央,宋代诗词大家陆游,住在乡下,进城趟城,游玩美景,沈园是首选。玩的次数多了,不期一日偶遇旧爱唐婉,一问一答,留下两篇凄美的《钗头凤》,园内至今飘回着导游:错,错,错,难,难,难,入情的朗诵。
傍晚前,荣老师有些乏了,回店小憩,我确还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徘徊,一人踱步,悠哉悠哉的站在了八字桥上。
中国有两座八字桥,一座在苏州,另一座便是我现在走过的这座。
八字桥,因形而得名,建好的桥,文人们一看,怎么在水上,用石头砌的方式写了个巨大的八字,还是行草,八字桥便得了名。
绍兴的桥万座有余,仅城中就有604座,八字桥的名气,进前五是公认的。
八字桥名气大,原因有二,一者位置重要,两水交汇,四水通流,南宋时是绍兴城内最重的码头和陆路咽喉,要通水行船,还要通路走车,八字桥刚好在这个点上,既通了水,又畅了路,这么个位置,不火都不行,实力不允许呀。即便到了明清、也是城中最繁华之地:二者是,桥的形状特殊,一桥架两河通四路,有中国最早立交桥的名号,因桥面之路似汉字八的写法,又成了文化之乡人们的谈资。
八字桥形状用语言、文字描述讲不清楚,我在百度上搜了几段,讲的也不清,我要讲更不成了。
为了身临其境,只好配图说明试试。
图一:抱歉,是网络图,航拍的,为臣做不到。浅蓝虚线是一条河,要走船的,解放后城巿发展,废了,西段全填了,东段变成了小水渠。
图二:由北上桥,右边是百年的国槐树,树冠巨大,河畔人家树下洗衣、淘莱,乘凉喝酒依然。
图三:桥上东看,河中白墙印带,乌篷停港待客,街静人少猫狗闲。
图四:西引桥,小铺店嫂嫂吃晚饭,70年的老住户,陈老兄大讲八字桥儿时之繁华。
图五:在桥北头,手机放在水面,拍桥洞。
献上五图,终不能述八字桥的精妙,缺憾之间,烦请好者莅临。
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19年-2020年,奉浦街道对八字桥路分别进行道路综合改造与店招店牌改造,主要包括道路修复、路灯电缆更换、绿化修复与提升、外立面与路面修缮等。
走在绿荫满满的路上
轧马路、劈情操
不要太浪漫哦~
“换装”后的八字桥路形成了以“交通功能为主体、城市森林为外貌”的标志性林荫大道,洋溢着绿色的勃勃生机,居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一排沿街商铺经过改造,从风格各异的老建筑,到如今的焕然一新。以书店、文创为主的商业模式,使整条街尽显文化氛围;道路两边的树木绿意盎然,街头多处园林景观也十分靓丽,好像开启了美颜模式。烈日炎炎下,走在户外最渴望的莫过于浓密绿荫,感受阳光滤过枝叶细碎洒下,凉意伴着微风迎面拂来,好不惬意。
而这份绿树浓荫的惬意背后,离不开园林工人的长期精心培育。首先是城市的行道树品种的选育,确保树木适应城市环境。其次在日常定型修剪中保持树木的良好骨架,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树木的营养供给,确保每一棵树木长势优良,辅以春季抹芽、夏季抗旱浇水等养护工作,才能培育出大家所看到的林荫道。
久居繁笼里,复得返自然
晚饭过后
不时有居民来散步
这是一条漫行道
在下班后静静享受属于自己的
“慢生活”!
导读
清晨6点半,是我和乡里年轻干部晨起锻炼的时间。
“严书记,早!”陈姗姗笑着跟我打招呼,并加入到晨练的队伍中来。
小陈是我任八字桥乡党委书记帮带的第一个大学生村官,2016年8月选聘到八字桥乡村头村任村主任助理。两年来的相处,我见证了她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到精干的农村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01
扶贫调研带着她
小陈到村不久,我去村头村调研,向村主任杨昌建了解小陈的情况。杨主任说,“这孩子乖巧,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太内向了。”
我记下这个事,得空找小陈谈心。小陈低着头,不敢抬头看我。我问她:“有没有想过,两年的村官生活怎样度过?”
“我想得到锻炼与成长。”声音虽不大,目光却很坚毅。这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自己。
于是,我跟小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末了,我跟小陈说:“农村事务千头万绪,当好一个村官,首先要有责任心,要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去做工作,不能再把自己当成是大学生、小姑娘,要做到手勤、脚快、嘴甜。”
小陈悟性很高。从那天之后,她好像变了一个人,利用自己会讲本地话的优势,很快就跟村民们打成一片。一个月后,小陈找我汇报工作,已经能精准地说出村情、户情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息。
我利用开展扶贫调研的机会,安排小陈跟我一起深入全乡各村走访,教她如何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她拓宽工作思路。
慢慢地,小陈对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方案、土地项目开发、矛盾纠纷调解等中心工作都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我偶尔会听到村民说,“咱们村来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女村官,待人热情,又懂礼貌。”我知道,小陈已经慢慢融入到这片土地了。
02
微信公号交给她
2016年,县里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八字桥乡地处尤溪县西部,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乡党委适时提出“我家在景区,养生八字桥”的全域旅游目标,我想通过微信公众号提高八字桥乡的知名度。印象中小陈大学学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有在新媒体公司实习的经验,正好与她的专业特长相吻合。
“书记,我……我怕做不了。”没想到,当我征求小陈意见时,她却面露难色。
“有什么困难吗?”我问。
“书记,微信公众号是咱们乡的窗口,对文字内容、摄影、排版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我怕做不好。”小陈胆怯地说。
“没有谁天生就会把事情做好的。做好微信公号,需要深入到各村收集素材,撰写文章,这样有利于你了解农村,总结思路。你要抓住这个机会,用好这个平台,变‘要你做’为‘我要做’。”我开导并鼓励小陈。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小陈白天呆在村里,晚上做微信公号。刚开始,她写的文章不尽如人意。我抽空把小陈和乡里的几个年轻干部叫到办公室,结合之前我在县委报道组的工作经验,手把手地教他们写文章的思路和摄影注意事项,让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慢慢地,“养生八字桥”微信公号有了起色,粉丝数增加到一千多,多篇文章阅读量达两千多,最高单篇阅读量高至3200多,在“福建旅游官方微信影响力”乡镇排行榜中,位列前十名。通过公众号这个平台,小陈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03
培养计划吸纳她
作为乡里“一把手”,我希望带给年轻干部的不只是工作经验,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养成一些受益终生的习惯。
针对一些年轻人农村经验不足、生活习惯不好的现象,2017年,乡党委决定在年轻干部中开展“十个一”培养计划,鼓励年轻干部参与到担当一个月工作组长、亲值一日圩场管理、化解一起矛盾纠纷、坚持一项文体活动、分享一本精品好书、参与一次公益活动等项目中,并采用导师帮带的形式,由乡里老干部进行一对一帮带。小陈虽然主要工作在村,我仍然鼓励她参与培养计划,并主动担任她的导师。
“十个一”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小陈和乡里几名年轻干部纷纷加入到我的晨练队伍中,每天清晨6点半,我们都会沿着乡里的道路快走、慢跑。
晨练过程中,我会跟年轻人分享我每晚睡前阅读的感悟,也鼓励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心得,一起探讨身处偏远山区如何实现自我突围、体现人生价值,并不断引导他们养成睡前阅读、每日总结工作好习惯。
“严书记,晨跑以来,我感觉精神状态更好了,我喜欢现在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一天晨跑时,小陈欣喜地跟我说。我知道,小陈已经慢慢养成这些良好习惯了。
两年很快过去,小陈已经褪去了学生的青涩和茫然,能沉着冷静地去分析、解决问题,我倍感欣慰,我家的“小姑娘”终于长大了。
原创版权,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作者:福建省尤溪县八字桥乡党委书记
编辑:刘琼
中央组织部委托创办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
报纸投稿:dxscgb31@163
2018-11-06 06:5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宁 曾杨希 徐添城 摄影 王啸天
在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浙东古运河由东向西越过条条河流,行至水路纵横的绍兴,流经都泗门内,横跨一座“八字”石桥,一幅灵动的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霜降已过,因水而生的老城秋意渐浓。古运河专家马峰燕博士又一次踏上石阶,当他的双手触过桥柱覆莲、拂过锈迹斑斑的锔钉,这座桥便在眼前“活”了过来:“我总时不时来看看它,就像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对谈。”
在绍兴人眼里,八字桥是“活着”的。它历经千年,将昔日繁盛与今日新意娓娓道来,又诉说着古城内外关于人和岁月的故事——
行至桥桥相映、水屋相连的八字桥街区,我们越过净高5米的桥顶,来到桥的南面,一个“八”字便巧妙地呈现于粉墙黛瓦之间:石桥东侧沿主河岸向南北两个方向落坡,西侧则向南面、西面两个方向落坡。正是这一精巧的设计,使得彼时的八字桥跨越3条河流,连接4条道路,既便利了水陆交通,又能不拆一屋、不改一道,处处凝聚着先人因地制宜、圆融和谐的中国智慧。
水系发达的绍兴,素有“万桥之乡”的美誉,古往今来,也许没有人能够准确考证绍兴石桥的数量,但是八字桥,却在绵延2700公里的大运河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早春,我国著名古建筑与园林专家陈从周赴绍兴调查八字桥,在主桥洞西面第五根石柱上发现“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就此印证了八字桥重建于南宋。这位毕生都与古建筑结缘的学者,后在《绍兴的宋桥》中将这一发现称为“一件意外的收获”,并认为宋桥“在中国建筑史与桥梁史上不失为重要的证物”。
今时今日,桥上望柱、桥下水流,一景一物无不勾连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城内运河下,沉睡着建于北宋年代的都泗堰,这里曾是浙东水利、交通、货运要道。大坝东、西两侧分布着古鉴湖和古运河,因水位之差,大船行至广宁桥附近过坝,水位涨落往往需要几天,不愿久等的商人们便取道稽山河到五云门,一时间,船只停泊起航,商人过客往来……
如果说,大运河是波涛滚滚的乡愁记忆,那河上的石桥,便是祖祖辈辈的情感寄托。
傍晚时分,82岁的退休教师徐建海合上看了大半的报纸,走到家门前的稽山河边,探着头,从前往后打量一番,再径直向石桥方向缓缓走去。
河道的水,流淌着老徐这一代人的过往:半个多世纪前,这里家家户户推门是河,淘米、洗衣、坐船全都离不开水,每家妇女沿河而立,站在方寸大小门前石上,麻利地打点着一家老小的生计,柴米油盐的琐事也在涟漪之中温馨自然起来。
桥连着人,人恋着家,家承载着岁月更迭。老徐领我们走过八字桥下的小路,忆起那些散碎的时光,渐渐放慢了脚步:“绍兴人爱看热闹的,就连小孩子,都能认得出每个街坊,人与人之间,熟络得很……”一位赶路的居民穿过我们中间,扑哧一笑:“徐老师又在给人上课的。”待我们抬起头,深深小巷中,只留下她的背影。
河水无言,却也能让古老的八字桥名声远扬。这些年,老徐的家门口多了不少游客,天南地北的人们见了坐在门前读报的他,总会停下脚步打听一番,于是老徐把八字桥街区的历史一遍遍地诉说,往来的人们无不感叹江南水乡的如诗如画、巧夺天工。
在这深秋时节,木莲藤顺着桥台向阳而生,爬满桥梁与望柱,老绍兴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择古桥而生”的植物,它们长得越茂盛,根系越发达,便能由此鉴定出桥的历史在百年之上。
历经岁月洗礼的八字桥,前后经过多次修缮,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默默无闻的石匠们,在修桥时是极为讲究的。师傅会到八字桥石料原产地,挑选上了年头的石头,按照原样加工后搬上石桥,如此大费周章,为的就是延续古桥的生命。
念旧婉约的浙江人,也从不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依水而筑、因河而兴的八字桥街区,如今亦沉淀出新的诗意。
桥的另一头,原来的老厂房辟出一家书店,老板埋头整理旧书,不善交谈。书店唯一的客人探出头向我们轻声问候:“你们来,做什么?”
“来看桥,八字桥。”
他起身向我们走来,莞尔一笑:“文字是没有声音的,但是书不一样,它能联接起人,不同的人读过同一本书,他们就是彼此相连的。”
我们顿悟,读懂这座千年古桥,我们与那些酣畅淋漓的劳动场面、富庶繁华的市井生活,不也紧密相连了吗?
夕阳西下,三两乌篷船沿岸而靠,目光尽头是若隐若现的现代高楼,这座无数文人都曾描绘过的千年古城,正浸润在运河文化之中,喷薄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