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2:57:12作者:横行天下来源:网友分享
日前,在漳州古城西门广场参加 按摩义诊的盲按师吴锦珠一边给顾 客按摩,一边和顾客聊着房价走势、 网络歌曲等话题。大伙很好奇,想不 到这名盲按师挺“视野宽广”的。
今年 41 岁的吴锦珠在芗城区下 沙路 16 号经营着一家 100 多平方米 的盲按理疗店。小时候,一场高烧导 致她双目失明。不能看到多彩的世 界,吴锦珠只能在盲校读书。1995 年, 吴锦珠就读盲人按摩中专,开始学习 专业的盲按技术。在学校,吴锦珠用 盲文学习理论知识、盲按基础知识, 1999 年毕业后在厦门一家盲按中心 工作。积累了盲按临床经验和一点积 蓄后,不甘心一辈子替人打工的吴锦 珠回到漳州,在前锋新村附近租了一 间房子,自己开起了盲按店。
刚开始开店的时候,不温不火的 生意让吴锦珠度日如年,生活拮据。 不过,一向倔强的吴锦珠想得最多的 是如何提高盲按店的业务。一次偶然 的机会,吴锦珠开始接触互联网,她 发现互联网上的语音播报功能,能将 网上的文字用语音导出,盲人也可以 收听到网上有价值的文章。“要想做 好业务,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价值。”吴 锦珠说,自从接触了互联网,她每天早上起来便打开电脑,收听中医知 识、按摩理疗知识,最新盲按咨询等, 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为了扩大交际朋友圈,吴锦珠还 利用互联网结识盲按朋友,她们相互 交流盲按技术、心得,在相互学习中 进步。一段时间后,吴锦珠突发奇想, 她可以借助互联网开展客户网上预 约生意,招揽更多的客户。吴锦珠从 走上网络的那一刻起,前来盲按的人 越来越多,小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2007 年,吴锦珠生意上了轨道, 和同是盲按师的丈夫相识相知,步入 婚姻殿堂。结婚后两人合计在八卦楼 附近开起了盲按理疗店。“盲人是高 科技的受益者。尤其有了网络以后, 现在盲人的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多 彩,视野一下子广阔了。”吴锦珠说, “我们利用专用的读屏软件,接触新 鲜 事 物 。不 断 地 学 习 ,才 能 紧 跟 时 代。”如今,吴锦珠的生活已离不开互 联网科技,她将科技运用到自己生活 的每个角落,从手机淘宝、京东送货 到出门滴滴打车,她无所不能,用科 技充实着自己的内心,改变着自己的 生活。
来源:闽南日报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编辑:洪婷婷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海峡导报漳州地区微信矩阵
中国江苏网4月14日南通讯“中国好人”称号、江苏省“优秀员”、“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称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首届“中国公益良心奖”、省助人为乐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党龄61年余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先后获得的荣誉。
92岁高龄,本应安享晚年的他为何仍走街串巷磨刀?已载誉满身,曾数次受到国家领导亲切接见的他,为何仍执着地干着最辛苦的活,做着别人眼中的“傻事”?吴锦泉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磨刀不息,用奋斗垒起生命的厚度!”
磨刀不息,用奋斗垒起生命的厚度
有人说:“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赚这个辛苦钱做什么。”吴锦泉老人每次都是乐呵呵地说:“牛系桩头一样老,很多人一生不做事,也照样老。我是一名党员,做了这么一点小小的事,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只要我身体好,就要继续努力干活,多做事、做好事。”他早已将奉献化为本能,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吴老常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巡回服务在家乡的大地上,每天走了哪些路、去了哪些地方,他都有一本账,一个村居基本相隔4个月去一次。老人说:“现在大家伙认识我了,刀都留着给我磨呢,我可不能砸了‘磨刀老人’的招牌。”大家感叹于老人的辛苦,他却说:“现在会这个手艺的人不多,我有这么个机会寻点小钱,肯定要多做。有积蓄,才能尽点小力帮帮别人。”
虽已进入老年,老人仍然辛勤劳作、“壮心不已”。老有所为,他生动阐释着一名人的价值坚守。在为社会、为他人做出奉献的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晚年的人生价值。
助困不止,用爱心构筑乡里的温情
2017年6月25日,尚在术后康复期的吴锦泉听到四川茂县山体滑坡的消息,不顾身体虚弱,硬是转了两趟公交车来到市红十字会捐款,红十字会最终收下1000元,回家途中他又绕路来到市孤儿院,给孩子们买了水果,送去了1000元。
住院期间,社会各界闻讯看望老人,老人把收到的鲜花果篮全部转送给医院的病友;看到92岁高龄的老党员因长期脑出血后遗症已经成了半个“植物人”时,他偷偷将1000元塞在老党员床头;当得知患糖尿病而伤口难以愈合的病友,家中还有重病病人时,老人又拿出了1000元为病友救急。
有人算过,磨一把刀收1元钱,需要挥动三百多次手,赚1000元,需要挥动30多万次手。老人每天从上午8点干到下午4点,磨刀不停,一个月的收入在1400至2000元的水平。但老人的每月开销几乎不超过400元。他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一年到头几乎不买肉。就连自己家鸡生的蛋他也舍不得吃。老人说,鸡蛋卖了换钱,可以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是党员,帮了他们,晚上睡觉心里才踏实。这是一个人的觉悟,也是人一片诚挚的赤子之心。多年跟党走的信仰追求内化为对慈善事业的热心投入,对普通群众的真诚关怀。
在吴锦泉老人的家里,还有十几张捐赠人名为“好心人”的捐赠收据。捐赠数目虽然不大,从50元到200元不等,但资料翔实,南通市红十字会的财务公章鲜红明亮。原来,每次都有好心人磨刀多给钱,或者不要找零,老人就把钱单独攒起来,再以好心人的名义捐给有需要的人。老人说:“既然大家相信我,钱放在我这里代捐,哪些人捐了多少钱我都有一本账,一定要全部捐出,捐给有需要的人。”
“我现在出去磨刀,一到中午就有好些同志来我摊前,一定要拉我去他家吃饭,我不去吃他们还不答应,能在我摊前等一个多小时。”老人乐呵呵地讲述,“乡亲们都认识我了,经常开玩笑说难道就允许你一个人做好事了?你也让我们做做好事。走,到我家吃饭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吴锦泉老人的凡人善举就像一颗爱心的种子,在江海大地生根、发芽。以党风促民风,吴锦泉老人身体力行,以一名普通老党员的赤子之心、善意之举,带动了一方邻里、温暖了一方乡情。2011年5月,他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1000多户农民先后捐款14.54万余元。南通市红十字会于2012年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截至目前基金共收到各界捐款200多万元,“磨刀老人”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初心不改,用学习夯实信仰的硬度
在走街串巷劳累了一天后,回到家中,老人最喜欢听新闻、读报纸。看到国家大事要事,他还会提笔记录。翻开老人的手抄本,字迹工整,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无声地诉说着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就是老人的真实写照。老人的刀剪越磨越亮,照见他的皱纹,照见他的梦。他的吆喝渐行渐远,那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老人的高尚。”这是央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对老人的描述,称赞他品性高洁卓尔不群。
老人常说:“刀不磨要上锈,人的思想不去磨炼,也会上锈,甚至变坏。”老人的言语朴实无华,却用有力的行动抒写了一篇信仰如钢的魅力篇章。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位老党员以92岁高龄,践行“磨刀不息、捐款不停、奉献不止”的初心承诺,他从鲜红的党旗上采集温暖的火种,用 “磨刀石”精神,把铁锤、镰刀磨亮。(候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