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00:45:33作者:追梦抓梦来源:网友分享
从一幅书法作品了解清代大儒朱次琦和谢兰生的德行及师生情 / 张道兴(秋实)
笔者家藏清代大儒朱次琦行书中堂一幅,规格:140cm×60cm,大红洒金纸本。释文:“春和景明,万彚条畅,随意寻莓苔丰厚处,坐玩弥日。兴有所寄,则吟陶谢诗,数卷周易、离骚,信手携取,命家童解事者,拂石壁,作虎啸唫,乘兴书之。望对溪云山,掩映树木,周遭黄鸟变声,致笙簧于绿云深处”。 “里甫先生大人诲正,弟子骧朱次琦”。(见下图片)
书法落款中的“里甫先生”就是朱次琦的恩师谢兰生。朱次琦送呈老师谢兰生的这幅行书洒金中堂,从一个侧面向世人揭示了二位清代名人之间,一段尘封了一百九十来年的师生情谊佳话。
朱次琦先生雕像
朱次琦(1807——1882),字子襄,又字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人。清末著名的经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世称九江先生。
朱次琦天资聪颖,七岁能诗,少年时肄业于谢兰生讲学的越华书院,羊城书院,是谢兰生的得意弟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朱次琦中进士,咸丰二年(1852年)出任山西襄陵县知县,任上为官清廉公正,口碑极佳,当地百姓为其建造生祠奉祀,尊称其为后“朱子”。任职190天即引疾辞官归里,创办“九江礼山草堂”,从事教育工作,讲学二十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弟子中著名的有: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翰林院编修,举子试主考官陈如岳;清末民初大教育家简朝亮;同治钦点状元梁耀枢等,近期有史料证实,他的思想也影响了革命先驱。
“千秋新学开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朱次琦在教育中提出了:“以经世救民为归”的主张,要求学生:“敦行孝悌,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促使学生做到“诚心、谨慎、克己、力行、努力上进,为国效力”,因此其弟子中代有人才辈出。朝廷为表彰其功绩,生前光绪帝赐予其五品京卿衔,身后国史馆为之立传。其弟子康有为以“国朝二百年来大贤巨儒,未之有比也。”盛赞老师的德才。
上图为“朱九江纪念堂”,现地方政府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次琦生平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五史实征录》、《晋乘》、《蒙古见闻》等,传集有《是汝师斋遗书》一卷。
上图为谢兰生先生画像
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号沣浦,又号里甫,别号理道人,广东南海人。清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书法家。
谢兰生幼时从父殿扬,博雅嗜古,精鉴书画。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选主粤乔,越华、端溪书院讲席,后为羊城书院掌教。阮元重修库通志延为总纂,授翰林院庶吉士。
谢兰生诗学苏东坡,书师颜真卿、参以诸遂良、李邕,其画学尤深,探吴镇,董其昌之妙,用笔雄俊有奇气。
朱次琦是谢兰生在越华书院、羊城书院讲学时的得意门生,先生对朱次琦厚爱有加,他曾将集自己毕生心血和经验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诀》一卷,独传弟子朱次琦,而且没有收入自己的文集内,(该《书诀》后由朱次琦弟子陈如岳用楷书抄录得以传世),足见其师生情谊非同寻常。
对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述学第二十三》中专门有载:“九江先生为当世大儒,余事尤工笔扎,其执笔主平腕竖锋,虚拳实指,盖得之谢兰生先生,为黎山人二樵之传也”。
了解了二位名人的生平及师生交集,我们再来回看这件书法作品,根据落款,笔者认为应确定是朱次琦遵恩师谢兰生(里甫)先生之嘱,专门创作的呈送恩师的一件作品无疑。
从书文内容及作者采用喜庆色的大红洒金宣纸分析,笔者推断该品形成于1829年或1830年春和景明时节,也可能是谢兰生先生七十华诞之际,作品描述的是谢兰生先生组织的一次文人及弟子雅集。
雅集当年,正值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大肆向中国倾销,使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国库日益空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封建经济,毒害着国民的精神和肉体,所以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生动地描述了当天文人墨客们吟诗作对、挥毫泼墨的春游聚会场景,并借意境表达了对恩师晚年生活的寄语和祝福;另一方面从其独钟“陶谢诗”及《周易》、《离骚》,雅集中命家童作“虎啸吟”等,充分流露出了青年时期的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担犹。
从艺术角度品味,整幅书法布局合理,力透纸背,一行不倒,一字不倒,一笔不倒,全文修辞优雅,读之趣味横生,前代文人儒雅气息,闻于字里行间。
从作品落款“里甫先生大人诲正”中,更可看到先贤朱次琦对恩师的顶礼膜拜,见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道尊严,令人肃然起敬!
李黼平画像。资料图片 |
李黼平故居。 资料图片 |
“桃花红入江郎笔,柳色青归陶令门。龙门望接西豪里,马廨春开北胜花。”这是嘉应诗人李黼平给祖居拟的春联,是他笔下对梅州春天的描述。
客家地区钟情于诗歌,而李黼平就是其中的代表。有着“粤诗冠冕”之称的李黼平是清代中叶岭南地区著名诗人,在全国文坛亦有重要地位。他于1770年出生于攀桂坊,字绣子,又字贞甫,号著花居士,是“梅诗三家”之一。
李黼平的诗歌有明显的宗古之风,使得他的诗歌不同于当时的浮率、尚丽的风气,而自成一格,以诗记录真实人生,具有真情实感,把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心路历程非常真切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传世诗集有《着花庵集》8卷、《吴门集》8卷、《南归集》4卷等。他不仅善诗,还精通乐谱,善治汉学,是个才华横溢的客家先人。
攀桂坊李家巨子 一生颠沛为官清廉
梅城江北东郊,在一片高楼大厦包裹中的攀桂坊,昔日书声琅琅的闾巷如今显得有些寂寞,只有人境庐旁的依依杨柳在诉说曾经的人文氤氲,点数着从这片土地成长而闪烁在中国历史天空的文化星座。
李黼平就是其中之一。李黼平是攀桂坊旺巷口李屋人,在这留下了生活的足迹。沿着攀桂坊的村道向西行走,可看到一座风格独特的民居世德堂,世德堂原名是石塘李屋,是因开基祖李以贞的字“石塘”而来。
屋子为三堂两横结构,没有典型客家民居的“围龙”(化胎),但布局讲究,材料精致,空间宽敞。老屋内虽已无人常住,却收拾得非常整洁。走进老屋,只见门楣上的“太史第”以及左右阴刻的大门对联“犹龙世泽,旋马家声”粉刷一新,“解元”“翰林院”“兄弟元魁”等牌匾非常醒目,强烈地彰显着主人的显赫身份。
李黼平是旺巷口李家功名最高、文章学问兼于一身者。李黼平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幼年时期便已展现出惊人的才华。14岁时就精通乐谱及声韵之学,作出《桐花凤传奇》,为嘉应州知州戴求仁及社会名流所赏识。
渐渐长大,待到19岁时,李黼平因诗赋被学使赏识,录取为附学生员。嘉庆三年(1798年),李黼平与其同祖父的堂兄弟李汝谦一同考中举人,于是便有了“兄弟元魁”之说。在此前后,李黼平游学于粤东粤中一带。9年后,也就是嘉庆十二年(1807年),他在会试中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李黼平十分关注民生实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中。曾针对当时江南漕运因河狭船多、辗转困难的情况,依据自己游历所见,上疏建议取道山东胶州、莱州,由海道运输漕粮。但条陈被废置,自感才智得不到发挥,一度请假回粤,执教于广州粤华书院。
此时,他将自己在家乡读书及游历各地时缩写诗作印行,取名为《著花集》。李黼平号著花居士,这“著花”二字清晰地暗示着李黼平对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敬仰(王维诗中有“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之句)和对诗文的挚爱。他将自己的居所称之为“著花庵”,自称为“著花庵主人”。
嘉庆十五年(1810年),分授到江苏昭文县任知县。为官期间为政宽和、廉洁,因动用漕粮赈灾亏欠,又无力填补亏空,被革职入狱六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出狱后,又因经济拮据没有办法回到家乡,滞留当地教馆任教三年用来筹资才返回家乡嘉应州。
回到家乡后,两广总督阮元十分器重李黼平的文学才略,聘请他到广州“学海堂”授课。主讲期间,他志行诚朴,潜心课士,严谨治学,自重自爱。当年,与李黼平亦师亦友的梁廷枏就赞叹其“非庆贺不至县署。教人学行并勖,一如其主越华时”。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李黼平病逝,终年63岁。
诗作记录人生历程 雄浑典丽又婉约深沉
“雁寒嗷嗷度居庸,居庸迢迢云万重。乘风一夜到幽溯,征人不来双泪落。”
“云山连联接上谷,多少英雄下鸡鹿。汉将朝为虎落屯,胡人夜上龙堆哭。”
……
李黼平的诗雄浑典丽,又婉约深沉,别有风骨。其诗作内容主要有三种,包括抒发个人际遇的感怀、描写壮游各地的山水胜概和吊古伤今的咏史之作。这些诗作,真实记录了诗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假如说不事结撰、随心所欲是宋湘诗歌的特色,那么与宋湘交好的李黼平表现出相反的特征。李黼平的诗,大多精整雅饬、精心磨琢。“不少地方,颇像韩愈的风格。”嘉应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郭真义认为,李黼平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奇险中不失雅正,既继承了传统又给人以新鲜感。此外,因为他本人精通乐谱,所以他的诗歌深得声韵之微,具有韵律之美。
“不管是重视真情实感的,还是重视文学艺术水平的,或者是看重诗歌的韵律节奏的;也不管是强调遵循传统的,还是强调艺术创新的,都能从他的诗中找到喜欢的理由。”郭真义说,其他人的诗歌创作往往只是顾及了其中的一面,难以像他这样面面俱到。
国学家古直在编选《客人三先生诗选》时,首选李黼平,次宋湘、黄遵宪。原本在嘉庆年间,许多文人学士并不看重李黼平的诗歌。他曾对来自番禺的门生刘熊说过:“生平为诗以示人多不喜。惟故友叶石亭解元及方伯吴蠡涛知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李黼平诗歌的认识不断深化,到刘熊为其师的诗集作序时,已是这样评价:“先生诗,情以为根,文以为华,礼义以为实,皆有识者所共见。尤其声韵之微,有未易骤而得之者。故为详揭于简端,以视叶、吴二公之论,又未知其曾及乎此否也。”
先后担任学海堂学长的曾钊、陈澧更称誉李黼平为“粤诗冠冕”,此番高度评价其诗歌成就,要求后来的学子好好研读。南海名儒朱次琦以诗礼赞:“名士贫来有宦情,闻诸先辈李黼平。”近人王伯沆更推崇备至:“不特粤中之冠,直有清二百年风雅宗主也。”
李黼平的诗对后辈诗人影响至深,黄遵宪在他怀人诗中便回忆了他入读嘉应州学校学习时,学生们学习李黼平诗歌的情形:“百人同队试青衫,记得同歌宵雅三。上溯乾嘉数毛郑,瓣香应继《著花庵》。”可见他的诗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梅州学子的学习教材。
心怀民间疾苦 记录清中叶社会生活剪影
1824年(清道光四年),经两广总督阮元推荐,李黼平出任当时广东著名书院之一的东莞宝安书院山长。李黼平执掌宝安书院八年,是宝安书院两百年间任期最长的山长。“道光十二年腊月二十二日,院左文昌祠落成,先一日率诸生习礼毕,返院坐未定,汗出不可止,医至,气已绝矣。”
在此期间,李黼平曾作出多首诗作赞扬东莞的美丽。“津亭杨柳露初干,一棹伊鸦向宝安。山髻爱窥江镜大,潮头贪闯海门宽。全收烟水归吟卷,肯踏尘沙负钓竿。此去养疴无别物,黄鱼白蟹劝加餐。”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幽静晨乡图”。晨曦初露,山色空濛,杨柳依依,水域宽阔,湖水清澈,山如髻,江如镜。
他的作品《绣子先生集》既是李黼平人生的真实记录,又是清中叶社会生活的剪影。李黼平经历了三个朝代:生于乾隆,长于嘉庆,卒于道光。这正值清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既有盛世痕迹,又有衰败苗头,五光十色,错杂斑斓。
李黼平入狱,在于漕运“亏挪”。而漕运则是当时社会的一件大事。漕粮是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要把南方的粮食通过河道转运到京都,极为艰难。早在翰林院时,李黼平就曾疏陈胶莱转运之策,以解南漕之困,但“所怀莫申”。
李黼平后来任职的江苏诏文县,正是转输要冲,漕运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漕运行》一诗中,李黼平写道,“书生一食恒三日,忍饥诵经门不出。仙家撒米狡狯多,饭甑空看梦中溢。一麾作宰居海滨,职有漕事当躬亲。手收七万八千石,但丐糠霰能肥人。连廒四开临水曲,负载遥来趁初旭。”
“细读这些诗句,可以看到漕运给民众带来多大苦难,而李黼平心中心怀百姓疾苦。”对李黼平有颇深研究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可群说。
从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程度及其社会价值来说,《吴门集》最为重要。它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在江苏为官、坐牢、获释、任教的坎坷经历。《述怀》描绘了他在出狱后的世态炎凉,“庭前树影犹如旧,门外车声不见人。一枕梦醒春昼永,幸凭梁燕话悲辛。”《舟寓》则是在穷苦艰难中挣扎的真实写照:“罢官僦居囊无钱,以船为家私自怜。”
由于学术和文学创作的成就,李黼平的生平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儒林传》,是梅州为数不多获清史立传的人物之一。李黼平还是一位颇有功底的书法名家,在其祖屋石塘李屋正厅墙壁上悬挂着其书写的条幅。
除此之外,李黼平还精通乐谱,善治汉学,工考证。清初广东学术承白沙和阳明之余绪,宋学居主导地位,岭南开始进入汉学鼎盛的时代。李黼平堪称岭南经学研究的翘楚,传世之作有《毛诗义》24卷、《文选异义》2卷、《易刊误》2卷等。
文:张柳青
■链接
李黼平诗歌选
故燕城
云物萧条天宇清,杖藜来访故燕城。
良乡极目真寥廓,上谷当年屡战争。
马骨且求招乐毅,乌头难化遣荆卿。
下都池馆修连日,说与游人恨未平。
泺口待渡同石亭
东来风景与心违,到处惊蓬卷地飞。
泺口夕阳红照水,华山秋色翠生衣。
故人弹铗歌同和,此际停骖计恐非。
明借名泉洗尘土,真珠十斛溅霏微。
阊门送客
水西楼阁玉参差,杨柳花飞客去时。
锦字缄书千种恨,兰溪归棹十年迟。
香头夜雨人初到,婪尾春杯酒莫辞。
吴下行踪如向说,红闺应跤远山眉。
春日有怀元甫
山中昨夜雨,芳草滋浅碧。
园芳新绿稠,庭华故红积。
良辰寡俦侣,忽念越乡客。
幕燕营此身,逵鸿矫其翮。
遥怜一樽酒,访古谁与适。
榆露暧远村,桑烟澹长陌。
苏碑辨讹字,韩碣寻遗迹。
傥下湘子桥,予心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