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17:06:49作者:作茧自缚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说起来我跟渡头还有点缘分,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碧山乡沿江小学教五年级语文兼班主任,记得班级里有不少渡头村卢姓的学生,那时候好像是写“涂头村”的,不过瑞安话的发音都差不多。
无论“渡头”和“涂头”,都可以有说法。渡头,源自于这村过去在飞云江边有个渡口,与对面的仙降隔江遥遥相望;涂头,这里原来大概是飞云江中游西岸冲积而成的涂坦,沧海桑田便渐渐就有了村庄。渡头村,古称“安固县廿八都苌芬西村”,现属瑞安市陶山镇。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朋友的相邀之下,有了一次故地重游的机会。轿车载着我们从瑞安城出发,在平坦、宽阔的柏油和水泥路上长驱直入,直达目的地——渡头村,四周还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当年家访学生,出入渡头村的道路比较差劲,全部是泥泞不堪的路,走人都有些艰难。
我们先来到渡头村西北角的杨府圣王家庙。庙建于2010年,位于小河桥头旁。庙不大,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长八米多、宽六米多,里面有些局促、拥挤。
庙中供奉着十五座神像,正龛供杨精义及其夫人葛氏,东侧为第一、三子,西侧为第二、四子;东边分别有土地神、第五、七、九子,西边为第六、八、十子,还有左右判官。庙中还有元宝桌、供品桌等,红红火火,很是热闹。庙前石柱上的对联写:“神降西村渡头百代留声誉,德披东城华表千秋志本源”。
庙后墙壁旁立着“杨府圣王纪念碑”,上书:……王讳精义,渡头人,群从弘农(今河南西部),为北朝显姓,隋初始迁安固(今瑞安),生于大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五月廿四,少颖悟,好学不厌,廿六岁登进士第,以军功累官至都督,长安元年(701)致仕,时年六十五,后创松古寺(今碧山寺)于碧山山坪,捐田一顷以供香火,入寺静修,志行高洁,玄宗天宝三年薨,享寿一百零八岁,墓在苌芬路渡头村西,时毁……
这段碑文似乎说明杨府庙中的杨府爷——杨精义,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渡头村就是他的故里。至于是怎么落户渡头村,传说为“在朝廷去往福建的途中遇上风浪,被迫停留在台州,后又从台州迁来”。
杨府爷是浙南民间影响最大的信仰,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民间神祗之一,信仰群众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其影响力仅次于海上女神妈祖。杨府庙历史悠久、相传甚广,在浙闽一带奉祀神庙达一千余座,村头村尾随处可见,奇怪的是在杨府爷的故里渡头村却直至2010年才修建庙,难道这就是瑞安话所说“近佛远显灵”的缘故?
更令人纳闷的是,作为杨府爷的故里,竟然没有姓杨的人。难道这与曹村出了个曹幽王却无曹姓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村里老人是解释,杨精义全家遭遇灭门之灾,后代无一幸免。纪念碑的碑文则称:或曰玄宗季年,林甫用事,奸党布天下,杨家遭忌,满门受害,渡头村古有杨氏路,杨氏桥头,杨深浃西廊河,肉丘坟及殉难故址……
随后,我们请四位老人当向导,去参观传说中的杨氏遗迹。这些相关的地名、旧址都是渡头村在长时间的口耳相传中得以保留的。
杨氏路南北走向,在村的西边,名称由来已久,至今依旧使用,现在是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距离村中所在的飞云江北岸近千米远。2000年前,这条路路面由块石铺就,约2米余宽,500来米长。村中流传着相关的故事为:唐中宗在位时,杨门遭权奸所忌,当时杨精义在松古寺修行,七子杨国刚在陶山白岩山修行,得以逃过此劫(据传修行者与出家人不与世事相干,故可免兵祸)。除第八子杨国强被杀害在杨氏路上外,其余子孙尽皆逃散不知所终,全家婢仆家丁也惨遇杀手,尸体堆积成丘。
村民所称“肉丘坟”,传为杨家团圆坟墓遗址,就在杨氏路西侧边,长满荒草,中间有几棵高大的杂树,四周建有民房。据说在1958年之前,团圆墓尚有泥墩,后来“大跃进”运动时移墓造田被拆除了。当时墓穴上挖掘出一块石碑,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碑上刻有“唐中宗乙未年杨府家丁团圆墓”字样,后来被村民移作建房基石,不知去向。
在杨氏路东侧不远,便是传闻中的“杨府宅基”,一片长满了茂盛绿草的空地,有的还在水中,周围也都建起民房。据村中老人说,此地原有土堆,1969年被推平,大约20余亩,上面原有杨府宅系三进府门,四合院式。此地早些时候曾有过类似瓦片物被挖出,其中还有杨家井及石井栏。1980年,当地人在此附近建房时,曾挖出门台的大石板等古建筑构件。
杨府宅基如今是一片荒草
杨家井位于杨府宅基内。发现前井口上方堆有3米高的泥瓦混合土堆,1960年生产队想改荒地为粮田,于是将这土堆铲平,露出了这口井。圆形的水井直径1米多,有方形长石条竖立井中,高出井口约20厘米,村民怕惊动神灵,惊恐之余将水井重新复原。后来几次准备开挖,或因地潮水多,或担心破坏文物,都最终放弃。传说,唐时杨府有丫鬟不明原因死于井中,于是取长石条搁置井中镇邪,年长月久就成为土堆;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杨家遭迫害、追杀,杨家子孙把不便带走的宝物藏匿于井中,用长石条放置井中作为记号,并在井口垒砌土堆掩藏。
从这两处至今仍然荒芜的空地可以推测,这些地块原来应该为墓地或者寺庙之类,因为长期以来村民为了避邪是不敢在这些凶险的地方动土盖房子,以致周围都建了民房,唯独这两块空地得以一直保留下来。
继续在杨氏路上前行,很快就看到了西侧与路相连的杨深浃,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水塘,水面漂浮着许多水葫芦,旁边都是农田。之所以被称为“杨深浃”,乃是水位较深而名。传说这口水塘原来也是一片水田,因为唐时建造杨府挖田取泥,便形成了杨深浃。
杨深浃遗址
杨氏桥座落在村南的一条小河上,与新修笔直的杨氏路水泥桥相隔四五米。杨氏桥经过多次改造已根本不见原貌,如今只剩下上面没有桥板的两个石头垒砌的光秃秃桥墩。
杨氏桥
杨精义如何由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成为百姓崇拜和敬仰的杨府爷,众说纷纭,有生前义行、显灵和官方封赐等说法。一千多年前杨精义在渡头村的行迹,如今我们无法想象和重现。除了一些石碑和县志记载,民间还广泛流传他的一些传说,虽然真假难辨,估计也绝非空穴来风。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终审:陈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