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日

中国禁止回国的科学家有哪些(中国禁止回国的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4-04-06 21:51:36作者:若即若离来源:互联网

中国禁止回国的科学家有哪些(中国禁止回国的科学家)

本文目录一览:

物理天才尹希,13岁进中科大,32岁成哈佛教授,为何却不愿回国?

文|悦悦

编辑|悦悦侃历史

“我觉得科学没有国界,只要能为科学进步作出贡献,一辈子待在美国也没什么。”

面对记者关于回不回国发展的提问,尹希这样回答道。

此时的他才32岁,顶着哈佛史上最年轻华人教授的光环,可谓风光无限。

翻开尹希的履历,他取得的成就可不仅于此:9岁上北京八中少年班,13岁破格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被哈佛大学录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

完全是神童的成长模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学成之后不仅加入美国国籍,还不愿意反哺祖国。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尹希又是怎么成为全国瞩目的天才少年呢?

早慧的天才少年

尽管父母都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他们却没有给尹希灌输过多少压力。

“很多人以为尹希那么聪明,是胎教的结果,其实不是的,我们对教育一直秉持着顺其自然的观念,深知揠苗助长是不可取的。”尹希的母亲这样回答记者。

或许就是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使得天资聪颖的尹希,和那些“智商高,情商低”的天才迥然不同,他有一个良好的性格。

从幼儿园开始,每个周末,父母都会抽出时间带尹希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地方进行户外活动,让他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律动。

当身边同学的父母都怕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争先报各种周末钢琴班、绘画班的时候,尹希的父母却不随大流,而是让他去跑、去跳,给了尹希一个完整快乐的童年。

就是在这种宽松的家庭氛围下,尹希的天分被充分激发出来。

尹希在学校上绘画课的时候,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主动要求父亲周末给他报培训班,尹希学得很卖力,一年级时获得武汉市举办的儿童绘画一等奖。

而除了绘画,尹希兴趣十分广泛,爬山、游泳、下象棋、无一不精,读书方面在班级里也是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士”。

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对尹希的开明教育。

起初,母亲并未发现尹希在智力上有多少过人之处。

直到二年级时,母亲发现,尹希和贪玩的同龄人不同,在学习上显露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克制力。

他给自己列了日程表,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读书,放学后回家主动做作业。

哪怕是最喜欢玩的游戏魂斗罗,只要一到日程表中读书的时间,他也马上放下手中的游戏机手柄,简直比备考的高三学生还拼。

母亲心疼地问:“每天这么苦读,不累啊?”

“不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一种享受。”

很快,尹希把二年级到六年级的知识都自学完成。

小学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早慧的尹希,1993年,母亲决定让他报考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尹希毫不意外地考上了。

北京八中超常实验班在民间俗称“神童班”,招收8岁到12岁的早慧儿童,这些“神童”会在4年里把初中到高中的课程全部学完,直接参加高考。

尹希当时才刚到9岁,是实验班中年级最小的,每次学校拍师生照的时候,尹希因为个头最小,总是站在第一排。

一天,母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叫她到学校办公室一趟。

母亲心里纳闷,儿子一向都是乖孩子,怎么会遭到班主任的投诉呢?

到了办公室后,班主任严肃地指出:

“尹希这孩子,聪明是挺聪明的,可是上课总是很少动笔,遇到重要的知识点也没见过他记笔记。

就拿今天的几何题目来说,解题一共有12种方式,我到他座位前一看,他是一个字也没有记!”

母亲觉得很不好意思,连忙说:“我回去一定教训他!”

回家后,母亲质问尹希:“你现在长本事了是不是,上课都不记笔记,看你这次考试怎么办?”

尹希听后莞尔一笑,用手指指着脑袋说:“我把笔记都写在脑子里,还需要记吗?”

接着,他拿起黑水笔在白板上,娴熟地把12种解题方法一字不落地写出来,连母亲都在一旁啧啧称奇。

还有一次,在收拾尹希房间的时候,母亲发现书架上有本《微积分》的教材书,“怪不得天天一回家就捧着书看,原来是看这个!”,母亲心里思忖道。

为了不耽误儿子学习,她把《微积分》给没收了,等尹希回家后,发现自己的书没了,马上想到应该是母亲把书收了。

他赶紧去问母亲,母亲说:“你还小,看大学的书干什么?你看得懂吗?”

“我看得懂,不信你可以随便出一道题,我做给你看。”

母亲翻开课后习题找了一道题,尹希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母亲对了一下答案,竟然是正确的。

通过这两件事情,从那以后,母亲意识到尹希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能按一般孩子的步骤去教育,于是放手让他自己学习。

在上实验班三年级时,尹希开始为自己将来的志愿发愁,老师们在分析了他各科的成绩后,发现都接近满分。

这种“均衡”使得老师们也犯了难,他们把“球”又踢回给尹希,让他自己选择将来专攻的方向。

回家后,尹希心事重重的样子引起父亲的注意。。

在知道原因后,他开车拉着尹希来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实验室里。

只见他将一个试管中的溶液,滴在石头上,石头就变了颜色,他又问一旁的尹希:“感兴趣吗?给你根试管,你自己试试看。”

尹希按照父亲的步骤,从一个盛着紫色液体的玻璃容器里,用试管吸出来一部分,在一个黑色的石头上滴了两滴。

石头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就变白了,这让尹希一直赞叹不已。

父亲对他说:“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听妈妈说你微积分挺好的,继续努力,将来用到微积分的地方还多着呢!”

从此尹希的目标定下来了——成为一名卓越的物理学家。

从物理天才到哈佛大学高材生

在父母原本的计划中,准备让尹希考取97级中科大少年班,结果尹希超前完成课程,提前一年以57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当年报考的学生有近800人,最后录取的只有56人,录取率不到14%,可见尹希成绩的含金量有多高。

尹希参加考试时还不到13岁,考试人员以为他是孩子,差点把他轰走。

当时尹希内心很平静,他时刻记着母亲教育他的话:“考试不要紧张,要记住,平时如战时,战时如平时。”

尹希每考完一科就扔一科,回家安心吃饭。

少年班的复试是长跑,规则中并没有规定要跑多少圈,很多考生只是象征性地跑了两三圈就应付过去了。

然而,尹希却足足跑了42圈,直到体能达到极限才停下来,这种行为让裁判也惊叹不已。

尹希能完成这样的“壮举”,除了他本身对运动的兴趣以外,还有北京八中超常实验班开设的自然课程有关系,不过尹希也付出了代价:在家里躺了一周。

中科大少年班的学期长达5年,相当于进阶版大学。

作为一名年龄只有13岁的大一新生,在学校里总是有人开玩笑说尹希是小屁孩。

不过尹希并不在意这些,他内心有一个笃定的目标:“成为比父亲更卓越的物理学家。”

大学的课堂上学生往往有上百人,尹希年纪小,个头小,每次上课时都被挤到最后一排,听不到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也看不见老师在写什么。

为此尹希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学校,就是为了占据教室的前排。

冬天寒风刺骨,天还没亮就可以看到尹希左手提着豆浆油条,右手提着书到教室里,开灯自习。

同学问他说:“你每天这么努力,累不累啊?”

尹希的回答是:“不累,坐在前排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我值得。”

努力加上天赋的结果是,期末考试中尹希每门都近乎满分,每年都拿到奖学金。

当时有《新华日报》的记者去采访这位少年天才,问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否是靠过人的天赋。

尹希谦虚地说:“其实我没有你们想象中的聪明,我走到今天靠的都是我的努力。”

不过除了尹希所说的靠努力外,“喜欢一件事情,就心无旁骛地为之而奋斗”,这种专注是他信奉的人生信条,也是让他成功的一种特质,也恰恰和匠人精神完美贴合。

尹希一直研究的是弦理论,弦理论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深奥的学科。

但是尹希并不惧怕,为了更好地收集世界大佬关于弦理论的文献,尹希还自学了法语和德语。

为了更快地攻克弦理论的各个深奥的知识点,尹希经常陷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每天晚上一直筹算到凌晨二三点,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就提笔继续研读大佬的论文。

后来回忆起这一段时光,尹希并不觉得累,反而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2001学年,是尹希在少年班的最后一年。

物理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关于弦理论的题目,这个问题难度过高,老师也没有指望能够得到答案。

没想到开学后,尹希上交了一份80页的理论稿,老师耐心阅读后被这个少年折服了,称赞他是“年少有为,未来可期。”

这一年,尹希最大的收获是被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名校同时录取,尹希最后选择了哈佛大学,原因是哈佛大学物理专业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当时尹希只有18岁,再次刷新了哈佛大学华人博士入学年龄的新纪录。

这件事很快通过《人民日报》传遍大江南北,尹希一时间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学神。

在哈佛大学,尹希有了更好的资源对弦理论进行下一步深化,除了学习之外,尹希也一直没有忘记锻炼身体,在他看来,良好的运动可以促进思考。

2004年,尹希决定参加马拉松比赛,为此他提前半年开始练习长跑,每天下午跑十几公里,他还拿出钻研弦理论的劲儿,制定各种科学的营养餐和提高耐力的计划。

此次比赛的场地在旧金山,地势平缓,当时是大雾天气,尹希的编号是538,他挑战的是马拉松全程。

有专业人员劝他说初次参加“半马”就够了,“全马”可能会出事,然而尹希最终还是选择跑“全马”,全程达42公里。

当跑到20公里的时候,尹希有点坚持不下去,呼吸变得急促,大腿开始疼痛起来。

然而,尹希可不是会轻言放弃的人,他放慢脚步,大声呼气,在大雾中前行,最终,凭借着毅力,尹希终于成功抵达了终点,一共用时4个小时33分钟。

这对一个初次参加全程马拉松的选手来说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尹希回家之后,由于天冷大雾,得了感冒,不过这对尹希来说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挑战了自我。

然而,尹希和哈佛大学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打算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后。

但哈佛大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哈佛取得博士学位的,不能留在本校继续就读,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然而尹希却首次打破了这个规定,得以留在哈佛继续攻读博士后。

国内外有不少网友对其产生质疑,认为哈佛大学为尹希“开后门”。

对此,尹希在ins上专门回应过,他的说法有两点:

一是尹希在读博期间研究的课题独立性较强,和博士生导师也不过只是合作关系而已;

二是尹希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研究资金不是由哈佛提供的,而是私人赞助的资金。

所以只能说打了擦边球,没有违反“近亲繁殖”的规则。

2006年,尹希受邀回国参加于北京举办的国际弦理论研讨大会。

此次研讨会聚集了世界各地物理学家,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弦理论研究泰斗之称的安迪教授和我国著名物理学专家丘成桐。

23岁的尹希成为在场最年轻的物理学研究员,他被安排在最后做演讲。

在一众大佬面前,尹希一点不怯场,他穿着西装,阔步走到台上,英气逼人,用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做了25分钟的报告,引起掌声雷动。

在会议结束后,丘成桐特地和他谈话,对尹希的才华表示激赏,末了丘成桐和尹希握手的时候,说道:“年轻人,你是个天才,希望你将来学成归国,为咱们国家的物理学事业做贡献”

“好!我一定不负丘教授厚望,将来报效祖国。”

只是,这次尹希“食言”了。

不愿回国惹争议

参加研讨会后,尹希受到启发,开始研究弦理论中的束缚态和量子引力。

2013年,尹希8年来的潜心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荣获美国物理学的重量级奖项——斯隆研究奖。

两年后,尹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当时尹希才32岁。

此前,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头衔是研究东亚语言文化的庄小威在34岁时获得。

尹希的名声达到了巅峰,消息传回到国内,尹希一时成为国人的骄傲。

这时《新华日报》的记者不远万里赴美采访尹希,当问到尹希有没有回国的想法时,他的回答是:

“做人嘛,开心才是最重要的,我暂时可能不会回国,毕竟美国物理学方面的研究设备还是比较齐全的。”

这个回答引起举国哗然,在国人们看来,尹希这番话完全是避重就轻,“支支吾吾。分明就是舍不得老美给他的待遇嘛!”“就是汉奸,黄皮白心!没什么可狡辩的。”

其实早在他刚刚获得斯隆研究奖,受邀回国在清华大学做演讲时,记者问起什么时候回国,他回答“科学无国界”的说辞,就已经引起不少网友的指责。

不过,尹希会认为国内物理学研究的环境不如国内,是因为他当时在和国内物理学专家吃饭的时候,发现国内研究不是以能力作为权衡地位的标准,而是用年龄和资历排辈。

“我看到一些青年研究员给一个老教授倒酒,可是据我所知,那个老教授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研究论文,然而他却心安理得地享受身边人对他的仰望和吹捧。”

尹希补充道。

还有一个方面是尹希看到国内物理学不够开放,“没有及时吸纳国际上物理学的前沿成果,导致不少国内论文是新瓶换旧酒,停滞不前。”

尽管有这样的客观原因,国人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依旧不买账。

2017年,一位自称是尹希同学的网友在外网上透露,尹希早已在2012年拿到美国国籍,并组建了家庭,老婆也是美国白人,女儿已经七岁了。

消息一出,国内舆论认为尹希已经是美国人了。

尹希这个名字最近出现在国人面前是2021年。

他在外网上指责美国政府抗疫无方,有国人评论道:“那你还不赶紧收拾收拾回祖国?”

尹希的回答是:“美国再差我也不回中国!”

看来尹希的确是“屁股歪了”的香蕉人,那些所谓环境不如美国的论调问题不过借口而已。

是什么原因导致“尹希”式悲剧

根据2018年统计的数据,清北留学生最终回国的不到三分之一,而其他名牌高校的人才流失现象也不容乐观,这还是已经改善了不少的结果。

在人才流失最严重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是留学生心目中心向往之的“灯塔国”。

美国“灯塔国”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其长久以来的人才引进传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就用优渥的待遇和顶级的研究设备,招揽世界各地的人才聚集到美国,使得美国在短时间内拥有核武器,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强国。

在尝到甜头后,美国政府加大对外籍人才的优惠力度,每年耗费在人才的资金达到国库支出的5%。

为此,美国人甚至放下对华人和拉丁世界科学家的偏见,在五六十年代多次放宽移民的限制,对高校内留学的外籍学生,不断伸出橄榄枝。

比如如果愿意加入美国国籍,美国政府会免除该留学生的费用等等。

这些待遇和当时一穷二白的国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还是破除重重苦难,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几十年后,钱学森先生的后辈、尹希之流的同学,同样在美国留学的松、张欣等8位博士,自愿放弃在美国的优渥待遇,回国建设。

在对中国清澈的爱面前,一切遮遮掩掩的话语都不过是借口。

不过我们也不必觉得太过可惜,随着祖国一天天强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推进,人才流失现象终会得到遏制。

也希望尹希等华人科学家有朝一日能够“幡然醒悟”,回到祖国进行建设。

邓稼先因核辐射患癌,杨振宁问他:两弹成功,国家给你多少奖金?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4年,邓稼先在一次会议结束时说:“我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哎,我说错了,不该自称强弩。”参会人员哈哈大笑,这是善意的笑容,因为他们眼中的邓稼先精力无限,身体一向很好。

这是邓稼先一生为数不多对自己的评价,他不贪功,更不喜欢自我吹捧,对于取得的成绩他总是谦虚地表示这是大家的功劳。然而,这次自我评价中,大家并没有听出邓稼先的弦外之音。

邓稼先口中的“强弩之末”并不是说自己岁数大了,其实当时他也只有60岁,而是他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很快他被确诊患癌,原因是长期深入一线领导核试验,他的身体遭到了太多次核辐射。

1979年的一天,核试验基地飞机航投实验出现了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摔碎了。为了弄清楚事故原因,邓稼先不顾身边人员劝说走进了辐射区,捡起碎片观察,这次他遭到大剂量的核辐射。回到北京后,妻子许鹿希强拉着邓稼先去体检。

很不幸,医生在邓稼先小便中发现了发射性物质,他的肝脏已经破损。许鹿希劝说邓稼先好好休息,准备接受治疗,可他太忙了,再次投入工作中。1985年,邓稼先的病情恶化,经常便血,从罗布泊回京后被迫住进了北京301医院,医生诊断为直肠癌。

邓稼先(左)在核试验场

邓稼先没想到,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都是在医院里度过。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多年好友,得知老朋友患癌,他回国后特意赶到医院看望。在留下的一张经典合影中,我们看到邓稼先笑容满面,可仔细看他的嘴唇还有未擦掉的血迹。

这表面,邓稼先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杨振宁看望邓稼先后,有一段对话广为流传。杨振宁询问邓稼先两弹成功爆炸后的奖金数额,这个问题邓稼先并不陌生,之前就有不少人问他,每次他都一笑而过。

好朋友这次又问了,邓稼先笑着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听到这个答案,杨振宁感慨万千。很多人认为这是造谣,两弹奖金怎么就20元呢?笔者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是真实的历史。

当时国家很困难,两弹爆炸后奖励给科学家的奖金有限,邓稼先拿到的20元还是最高标准。以邓稼先的能力,他完全可以留在国外享受最好的生活,可他为了让国家尽快强大起来,毅然选择回到了祖国。邓稼先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香门第之家,邓稼先六世祖邓石如,是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祖父邓艺孙,曾任安徽教育司长,在安徽学术界名气很大;父亲邓以蛰也了不得,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曾在北大、清华教书。

邓稼先和杨振宁

邓稼先这个名字也别有深意,“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邓以蛰希望儿子根植祖国大地,奋勇争先,将来为国效力。邓家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这个男孩跟先辈的人生选择截然不同,他走上了一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之路。

邓稼先出生8个月,便跟父母来到北平生活,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邓以蛰当时在清华、北大任教,在父亲的影响下,邓稼先很早就接受了教育。12岁那年,邓稼先进入北平崇德中学学习,这里他遇到了大他2岁的杨振宁。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跟邓以蛰是好朋友,两人早年经历相似,加上既是安徽人也是同事,所以关系很好。父辈的友谊,在邓稼先和杨振宁身上得到了延续,两人的友谊持续了半个世纪。

读中学时,邓稼先就对物理和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天资聪慧的他成绩进步飞快。然而,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邓稼先平静的求学生活被打破了。不久,北平沦陷,日军强迫学生、市民进行“庆祝胜利游行。”

这一行为深深刺痛了年少的邓稼先,他在游行时把一面日本国旗撕烂,还扔在地上踩了又踩。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位好友劝他尽快将儿子离开北平,因为此事迟早可能会被人告发。在这一背景下,邓以蛰决定让大女儿带着邓稼先南下。出发前,邓以蛰对儿子说:“儿啊,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最有用!”

邓以蛰

邓以蛰本人并不是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在教书过程中凭经验感觉科学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更有意义,但这句话深深印在了邓稼先脑海中,他用一生来践行之。1941年,17岁的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西南联大原是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南迁后暂时合并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汇集了国内最顶尖的教授、学者和专家。在这所大学里,邓稼先学习动力十足,很快成为佼佼者。

1946年夏邓稼先毕业,而他的好友杨振宁已经在前一年留学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邓稼先回到北平,来到北大物理系担任助教。这份工作很好,加上邓稼先还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邓稼先渴望能学到更为先进的知识,便萌生了去美国留学的想法。邓稼先一边当助教,一边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后于1947年顺利通过了考试。赴美前夕,邓稼先还询问杨振宁的意见,杨振宁考虑到邓稼先实际情况,加上他对美国大学的了解,建议他到普渡大学留学。

当时普渡大学学费较低,理工科水平也很不错,排在美国所有理工大学前10名之内。邓稼先采纳了杨振宁意见,正好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也要去美国读书,两人便结伴同行,于1948年秋抵达美国。

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留影

该选择什么专业呢?邓稼先想到了核物理,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影响巨大,使得核物理成为世界性热门学科。邓稼先一番考虑后,他所选的专业是理论物理,亚学科是理论核物理。来到美国不久,邓稼先就获悉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万分激动,渴望尽快回到祖国效力。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以题为《氘核的光致蜕变》为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时他年仅26岁。如果从1948年10月算起,邓稼先仅用了22个月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故同学们称他“娃娃博士”。导师德尔哈尔教授非常欣赏邓稼先,多次表达了希望他留下来,后面将带他去英国深造,前途不可限量。

邓稼先委婉拒绝了,获得博士第9天,邓稼先就登上了从洛杉矶开往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这里插一句,当时钱学森也准备乘坐这艘轮船回国,行李也已经委托搬家公司搬上去了,结果人被扣留下来。

从此刻开始,邓稼先跟杨振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两人再次见面是20多年后了。邓稼先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邓稼先很满意这份工作,3年后他跟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的许鹿希结为夫妇,很快两人的孩子出生了。许鹿希也不简单,父亲许德珩是五四运动领袖,早年留学法国,师从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学;母亲劳君展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她还是居里夫人唯一中国籍女学生。

邓稼先全家福

婚姻幸福、工作顺利,还于1956年加入中国,邓稼先认为命运待自己不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原子核物理也是一片空白,邓稼先、于敏等人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一篇篇重要论文接踵而来。在同事眼中,邓稼先学科基础扎实、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强、英文和俄文都很流利。

邓稼先身上的优点很快被二机部(即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的副部长钱三强看重。1958年7月的一天,钱三强专门把邓稼先请到家中,介绍国家准备放一个“大炮仗”,将安排他参加,问他愿不愿意。

邓稼先立即领悟钱三强的口中“大炮仗”的意思,表示服从组织上的决定,并严格保密。许进是许鹿希的侄子,他回忆时说:

“我姑姑后来回忆说,那天他回家比平时晚一些,但因为是夏天,所以到家天还是亮的。他一反常态,晚饭时没有喝酒,而且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姑姑就问他是不是有啥事,他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要调动工作了。但具体到哪里、干什么都不能说,只说以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

许鹿希明白丈夫的意思,可她自己日常工作繁忙,除了要养育两个孩子,还要照顾有病的公公和婆婆。但是,许鹿希深知邓稼先将从事工作的意义,她毅然决定全力支持丈夫。不久,二机部在北京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代号九局),下设两个研究室:一室是理论研究室,主任是邓稼先;二室是实验研究室,主任是陈能宽。

邓稼先和于敏

刚开始工作比较顺利,邓稼先主要跟苏联专家打交道,因为中苏两国在1957年10月签署了《新技术协定》,苏联将在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武器、航空新技术以及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

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定,撤回苏联专家。周恩来代表向二机部领导传达中央决策:“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这意味着中国要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从此邓稼先的名字则从报纸上彻底消失了。

一切从头开始,邓稼先领导三个小组,从三个方向全力攻关。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邓稼先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太忙了,白天他需要给这些年轻人上课,让他们恶补各种专业知识;晚上还要就攻关情况进行开会讨论,有时邓稼先因太累发言一半站着就睡着了。

刚开始邓稼先还能每天回家,但那段时间在家里的话明显少了很多,他脑子里时刻在思考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其压力可想而知。邓稼先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突然有一天领导说:“老邓,以后你不要骑自行车,你骑车眼神都是直的。”

通过三年时间日夜攻关,邓稼先领导的小组终于完成原子弹理论设计。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首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邓稼先还没来得及庆祝,上级领导就连夜把他送到乌鲁木齐机场,他被告知母亲病危。

中国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第二天下午,邓稼先赶回北京,等他到了病房时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母亲看了邓稼先一眼,很快就病逝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比周恩来原先预想的8年时间缩短了好几年,邓稼先则很快又投入到氢弹研制工作。

资料显示,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32次直接在现场,其中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研制核武器有一个可怕的“敌人”,核辐射。1985年7月底,邓稼先最后一次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

在张爱萍主持的会议上,他发现邓稼先气色很不好,就立即安排他去医院体验。经过体检,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邓稼先还要去参加会议,结果被医生拦下住进了医院。8月初,邓稼先接受了手术,结果很不好,癌细胞已经在全身扩赛,医生预测生命大约只能延续一年。

躺在医院病床里,邓稼先时刻依旧关注着我国核武器发展,他敏锐地意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核武器研究已经到了理论极限,接下来他们会全面禁止核试验,以维持自身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邓稼先跟于敏等人多次讨论,最终向国家提交了一份关于核武器发展规划的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意义极其重大,邓稼先等人提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全可以依靠实验室来进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赶超,抢在他们限制之前完成各项核试验。中央政府按照这份建议积极进行核试验,终于赶在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完成了各项核武器试验的研究工作,为我国争取到了主动。

住院期间的邓稼先

1985年国庆节,邓稼先突然提出要去看看国旗。当时医生是不建议邓稼先离开医院的,邓稼先则在警卫员陪同下悄悄离开医院,两人坐着公交车来到广场,邓稼先久久凝视五星红旗。

回去路上他对警卫员说:“到建国一百周年时,你就84岁了。那时候,我们国家肯定已经富强了,你可要来看看我呀……”警卫员眼泪夺眶而出。时间来到1986年6月,邓稼先进入生命倒计时,经常身体大出血。

中央军委决定对邓稼先的名字进行解密,公开他的身份,高度评价他的贡献。一时间,官方各大报纸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的情操》等文章。

许鹿希坐在病床旁,为邓稼先朗读报纸上关于他的特别报道。突然,邓稼先用微弱的声音问题妻子:“你说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听到这句话,许鹿希大声说:“会的,一定会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了!”

邓稼先则说:“记得或者不记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里接受国家颁发给他的全国劳模奖章和证书。那天邓稼先特意脱掉了病服,穿上了他穿了多年的咔叽布的中山装。

邓稼先接受全国劳模奖章

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8月3日,国家为邓稼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张爱萍专程从外地赶回来致悼词。张爱萍和邓稼先关系密切,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爱萍为了纪念邓稼先,还专门为他创作了一首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无力握住笔的邓稼先口述了遗嘱,许鹿希给他代笔。遗嘱上写着: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就要奔世界先进水平!当许鹿希含泪公开遗嘱后,闻者无不泪流满面。

1996年7月29日,我国最后一次进行核试验,这一天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稼先遗言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邓稼先等科学家夜以继日奋斗的结果,是他们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从此中国挺起了脊梁。谨以此文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

新中国成立之后滞留美国的八位顶级华人科学家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许多在海外华人同胞纷纷回到祖国来报效祖国。这些人中有华罗庚、钱学森这些已经扬名于世界的顶级学者,也有邓稼先、陈能宽这些在海外求学的学子。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华人精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选择留在了美国。这些没有选择归国的华人中有一些在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都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今天本文就来罗列一下新中国成立之初滞留美国的八位顶级华人科学家。

杨振宁

杨振宁

杨振宁早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读书,1945年前往美国留学,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9年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李政道开始共事。1954年与学生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成就使杨振宁跻身世界顶级科学家行列。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杨振宁不满35周岁。1965年杨振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

李政道

李政道在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1945年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因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合大学停办,李政道前往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师从于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1950年李政道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李政道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大学和科研机构任职。1957年因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得诺奖时李政道年仅30岁,至今仍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年轻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得主。

吴健雄

吴健雄女士

吴健雄是世界近现代史中最优秀的女科学家之一,其成就直逼居里夫人,被誉为“核子研究的女王”和“世界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之一”。

吴健雄早年毕业于国内的浙江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1936年前往美国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是“曼哈顿计划”中唯一的女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吴健雄加入哥伦比亚大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吴健雄准备回国效力,但受到了其父亲的书信阻止。根据现在的资料显示吴健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有着较强的回国意愿的,但她很清楚美国根本不可能放她回国,因为她掌握着美国最高的核机密。如果吴健雄想要回国,难度相较于钱学森只会高而不会低。在这种背景之下吴健雄留在美国继续自己的科研生涯。

1958年吴健雄成为首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的女性学者,并成为首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女性。1975年吴健雄成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8年吴健雄成为第一届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1994年吴健雄成为第一批中科院外籍院士。吴健雄女士的丈夫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林可胜

林可胜

林可胜是出生于新加坡的福建人,其父林文庆曾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919年林可胜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化学与医学的双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而被破格聘用为讲师。之后林可胜又在爱丁堡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

上世纪20年代,林可胜解决了胃泌素的错误推论的问题,对人类消化生理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林可胜也因此成为了最早一批扬名世界的华人科学家。之后林可胜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之后,林可胜曾组织医疗救护队救助伤员,期间林可胜多次亲自冒着炮火亲临战场救助中国伤员。1942年林可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47年改组成立国防医学院并担任院长,同时筹建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

1948年林可胜当选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担任国民政府长。1949年败退台湾之后林可胜前往美国。先后在伊利诺州大学芝加哥分校等多所大学任教。

李卓皓

李卓皓

李卓皓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生物系,于1935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1950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立著名的荷尔蒙研究实验室。此后李卓皓领导此实验室33年之久,一直到自己退休。

李卓皓生前曾发表了1000余篇学术论文,被视为对现代生物学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曾于1962年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李耀滋

李耀滋早年毕业于北平大学,1935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1937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期间用时仅两年便先后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抗战期间曾作为总工程师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个飞机发动机厂。

1947年李耀滋前往美国并定居,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李耀滋原本也有回国的意愿,但因当时孩子还小等家庭原因而滞留美国。

晚年的李耀滋曾担任美国华人协会主席,并且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亲自见证了“一国两制”的诞生。

李耀滋的妹夫是著名航空学家钱学榘,钱学榘是钱学森的堂弟。钱学榘的儿子钱永健是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著名生物化学家钱永健。

林家翘

林家翘

林家翘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1941年前往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的林家翘曾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布朗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在到美国早期林家翘与钱学森交往比较密切。曾与钱学森共同创立一个描述可压缩流体中物体跨音速运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这个方程被命名为“林-钱方程”。1962年作为享誉全球的知名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家,林家翘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中美关系解冻之后,林家翘曾多次访问中国内地,并积极推动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2002年起,林家翘定于北京。之后林家翘变卖在美国的家产,全部捐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陈省身

陈省身

陈省身是中国大学培养的第一个数学研究生,后师从于法国著名数学家嘉当攻读博士。抗战爆发后曾在清华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开始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当时陈省身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最年轻的院士。

1949年陈省身前往美国,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华罗庚为首的国内知名学者曾以联名信的方式邀请陈省身回国祖国,但被陈省身拒绝。

1961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1年筹建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1984年获得沃尔夫数学奖。曾先后培养了丘成桐、野水克己、曼弗雷多.杜卡莫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晚年的陈省身曾致力于国内的数学发展,创建了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和著名的陈省身数学奖。在陈省身去世之后,国际数学家大会为纪念陈省身设立了陈省身数学奖章以表彰那些为人类数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

对于这些科学家滞留美国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进行衡量,也不能以强行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人的标准来强行界定是否爱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渴望但却无法回国。能够成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相信他们也并不会贪图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在谈到当年没有回国的原因之时曾说:“对于滞留美国并加入美国的原因,李耀滋曾说:“不管怎么样,我还是中国人,对中国感情是深的,这里总归是客居。入了美国籍,那是法律的问题,感情上还是中国的。比如看报纸,中国强起来,心里高兴。华人在美国社会上的杰出表现,使得一百多年以来美国人欺压华人的观念逐渐改变。””

在上世纪中美建交之前,这些华人科学家即便为在美国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但依然因为华人的身份而遭到歧视。其中多人长期遭受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监视,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部分留美科学家开始频繁回到祖国,这种行为也曾遭到美国情报机构的调查。庆幸的是这些科学家大多在改革开放之后都曾投身于祖国的科研建设之中,为祖国的科研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
  • 癸巳日丙辰月(癸巳日柱丙午月运势)癸巳日丙辰月(癸巳日柱丙午月运势)
    《今日周易》2024.0130命里随笔(六)从生辰日期看你命中几个子嗣,哪年有生育之喜五行释日時凶中凶格日时犯月中恶杀论十二月节气释吉贵神例《今日周易》2024.0130今
    2024-04-06
  • 羊绒店铺起名(比较洋气招财的羊绒店名有哪些)羊绒店铺起名(比较洋气招财的羊绒店名有哪些)
    洋气招财的羊绒店名有哪些。羊绒是一种贵重的面料,因其柔软、保暖的特性而备受欢迎。开设羊绒店是一项不错的商业机会,但是如何起一个洋气又能招财的店名却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
    2024-04-06
  • 梦见别人摘槐花(梦见看到别人摘槐花有什么预兆)梦见别人摘槐花(梦见看到别人摘槐花有什么预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槐花是一种寓意美好的花卉。它象征着团圆、祥和、幸福和吉祥。人们常用槐花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因此,梦见别人摘槐花,梦见看到别人摘槐花也都有着
    2024-04-06
  • 凤起名字(凤字取名的寓意和含义)凤起名字(凤字取名的寓意和含义)
    凤起名字,凤字取名的寓意和含义。"凤"字,在中文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吉祥、美好和荣耀。因此,"凤"字在取名中被广泛使用,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利、充满希望
    2024-04-06
  • 万姓女孩起名(姓万的女孩名字大全)万姓女孩起名(姓万的女孩名字大全)
    姓万的女孩名字大全,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独特韵味的名字系列。名字是一个人的标识,它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和希望,给予孩子力量和美好的未来。在中国,姓万的人并不多见,姓万的女孩名字更
    2024-04-06
  • 梦见自己眼睛做手术(梦见眼睛手术会有什么预兆)梦见自己眼睛做手术(梦见眼睛手术会有什么预兆)
    梦见自己眼睛做手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梦境,这种梦境通常会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因为眼睛是人体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而手术则代表着一种割舍和改变。那么,梦见眼睛手术会有什么预兆
    2024-04-06
  • 教育平台起名(寓意好的教育平台名称)教育平台起名(寓意好的教育平台名称)
    探索知识的海洋,踏上智慧的征程,教育平台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连接学生和知识的桥梁。教育平台的名称不仅需要简洁易记,更需要寓意深远,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接
    2024-04-06
  • 做梦梦见燕子(梦见燕子是什么意思预兆)做梦梦见燕子(梦见燕子是什么意思预兆)
    做梦梦见燕子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有句古话叫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思是说燕子虽然体积小,但却有
    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