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10:14:05作者:一夜奈良山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须,象形字,繁体字写作須,读作xū。本义人面部的长毛,胡须。异体字有鬚,䇓,䰅,湏。
须字是对人面部长毛的统称,现在统称胡须,或者胡子,是成年男子的特征之一。因此,男子又称须眉。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更加细化,上嘴唇的胡须叫做頾[zī],下嘴唇及下巴的胡须叫做胡,面颊上的胡须叫做髯。
须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人的胡须(网络图片)
一、字形演变
(一)甲骨文
殷商时期,须字甲骨文字形,是长着大头的人的侧面像,在嘴唇周围画出三根细线表示人嘴唇部位的长毛。《说文解字》:须,面毛也。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甲骨文之时,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把人脸上的毛划分的那么细。
(二)金文
须字,西周时期金文出现在“佴[nài]叔盨[xǔ]”、“立盨”和“{言樂}季盨”等青铜器上,也出现在春秋时期“伯盨”、“盨嵍[wù]生鼎”等青铜器上。须的字形,在保持人的身体是侧面的同时,人的面部改为正面,出现了人的一只眼睛和长着三根长毛的下巴。
(三)战国竹简
战国时期,须字的竹简字形,进一步文字化。表示面毛的三撇(彡)与人头分离,人形演变为頁字,接近现代字須,但頁字仍然没有脱离图画形式。
(四)小篆
秦统一六国后,创制小篆,字形进一步规范。
(五)隶书
秦汉开始,隶书写作須。
(六)楷书及简体字
楷书继承隶书写作須,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汉字时把須字的草书楷化为须。
二、引申义
须字的引申义都源自人面部的长毛。
1.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如,触须,花须,根须,须头(流苏)。
2.男子成年后才长胡须,引申为等待。《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此义后加义符立,写作䇓,或写作左右结构,左上为彡、左下为立,右頁,表示站立等候。如今简化仍写作须。
3.由站立等候引申为少待片刻。《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对于有德才的人,不依级别次序而破格提拔;对于无德无能的人,不等片刻而立即罢免)。如,须臾,须时。
4.站立等候,就是原地不动,引申为停留,滞留。《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康的国家被灭了,他的兄弟五人流浪到洛汭,在该处作了《五子之歌》)(注:洛汭,洛水入黄河处)。
5.但凡男子成年后一定长胡须,引申为必定,应当。东汉·王充《论衡·卷九·问孔篇》:使孔子知颜渊愈子贡,则不须问子贡(假使孔子知道颜渊强过子贡,那就不必问子贡)。如,务须。
6.要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男子就看有无胡须,引申为需要。《汉书·冯奉世传》: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希望得到大批士兵,不需要烦劳大将)。如,须知,须要,必须,无须。
三、须的衍生字
须字的衍生字都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
1.鬚,由于须被引申义专用,因此另加表示毛发的义符髟[biāo],写作鬚。如今简化仍写作须。异体字有䰅。
2.䇓,本义站立等待。《尔雅·释诂》䇓,待也。另有异体字,左右结构,左上为彡、左下为立。如今简化仍写作须。
3.媭,繁体字写作嬃。男子长胡须表示成人,推广至女子,本义姐姐。楚人谓姊曰媭。《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lì]予(我的姐姐很美丽,就是经常责骂我)。媭字的构成与嫂字相同。叟是指老年男子,加女字旁的嫂则指老年女子。
4.盨,xǔ。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其盖的把手呈圈足状,反过来放平也可以盛食物。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或因盖上的圈足类似人面部的长毛可以抓住,当时的人就把这种食器叫做盨。
盨——一种流行于西周中晚期食器(网络图片)
5.頾,zī,上嘴唇的胡须。古同“髭”。
另外,须的一个异体字“湏”,是把彡讹变为氵。
四、须姓的来源
胡须是成年男子的特点,因此,把须作为族徽的氏族部落不止一个。
据史料显示,商代就有密须和须句两个方国。其中,密须在今甘肃平凉灵台,须句在今山东东平和梁山一带。
古密须国的位置(网络图片)
古须句国位置(网络图片)
或许,密须国的男子胡须非常浓密,他们就以这个特征为自己的族名,建立方国。而须句处于水网密布之地的古大野泽。此地人以渔猎为生,发明了独特的渔猎工具须句(细如胡须的多条细丝连着鱼钩),并把这种渔具作为自己的族名,建立方国。
据文献记载,须姓来源有:
1.源自姞[jí]姓。今甘肃平凉灵台曾有古密须国。密须国被周文王所灭后,王族后裔子孙皆以国名为氏,称密须氏,后简化为单姓密氏、须氏。
2.源自风姓。今山东东平和梁山一带曾有小诸侯国须句国。须句国春秋前期两次被邻邦邾国灭国。第一次,鲁国帮助复国,第二次成为鲁国的一个邑,改称须昌。亡国后的须句国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称为氏的,称须句氏,后简为单姓须氏、句氏。
3.源自姚姓。春秋时期,鲁国的附庸国遂国的国人中,有须遂氏、遂因氏、工娄氏、颌氏。遂国因怠慢齐国而被齐国所灭,成为鲁国的一个邑。须遂氏族人有以须为氏的。
4.源自姜姓。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樊须。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须氏。
5.源自官位。(1)春秋时期,卫国有须邑,其最高行政长官名称句须,相当于晋国的“宰”、齐国与楚国的“令”。(2)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官吏竖头须,专职负责掌管王室的宝藏,是王室重臣,多由王室中赤胆忠心者担当,多为世袭。(3)春秋时期,上卿大夫持带有鲤鱼须斑纹的竹子制作的笏上朝。民间称他们鱼须。担任此官职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须氏。
如今须姓人口约7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79位。
诗曰:
须字本义是胡须,
男子成年皆长起。
巾帼须眉受称赞,
溜须拍马遭唾弃。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国学大师》(网络版)。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须,象形字,繁体字写作須,读作xū。本义人面部的长毛,胡须。异体字有鬚,䇓,䰅,湏。
须字是对人面部长毛的统称,现在统称胡须,或者胡子,是成年男子的特征之一。因此,男子又称须眉。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更加细化,上嘴唇的胡须叫做頾[zī],下嘴唇及下巴的胡须叫做胡,面颊上的胡须叫做髯。
须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
人的胡须(网络图片)
一、字形演变
(一)甲骨文
殷商时期,须字甲骨文字形,是长着大头的人的侧面像,在嘴唇周围画出三根细线表示人嘴唇部位的长毛。《说文解字》:须,面毛也。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甲骨文之时,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把人脸上的毛划分的那么细。
(二)金文
须字,西周时期金文出现在“佴[nài]叔盨[xǔ]”、“立盨”和“{言樂}季盨”等青铜器上,也出现在春秋时期“伯盨”、“盨嵍[wù]生鼎”等青铜器上。须的字形,在保持人的身体是侧面的同时,人的面部改为正面,出现了人的一只眼睛和长着三根长毛的下巴。
(三)战国竹简
战国时期,须字的竹简字形,进一步文字化。表示面毛的三撇(彡)与人头分离,人形演变为頁字,接近现代字須,但頁字仍然没有脱离图画形式。
(四)小篆
秦统一六国后,创制小篆,字形进一步规范。
(五)隶书
秦汉开始,隶书写作須。
(六)楷书及简体字
楷书继承隶书写作須,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汉字时把須字的草书楷化为须。
二、引申义
须字的引申义都源自人面部的长毛。
1.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如,触须,花须,根须,须头(流苏)。
2.男子成年后才长胡须,引申为等待。《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此义后加义符立,写作䇓,或写作左右结构,左上为彡、左下为立,右頁,表示站立等候。如今简化仍写作须。
3.由站立等候引申为少待片刻。《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对于有德才的人,不依级别次序而破格提拔;对于无德无能的人,不等片刻而立即罢免)。如,须臾,须时。
4.站立等候,就是原地不动,引申为停留,滞留。《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康的国家被灭了,他的兄弟五人流浪到洛汭,在该处作了《五子之歌》)(注:洛汭,洛水入黄河处)。
5.但凡男子成年后一定长胡须,引申为必定,应当。东汉·王充《论衡·卷九·问孔篇》:使孔子知颜渊愈子贡,则不须问子贡(假使孔子知道颜渊强过子贡,那就不必问子贡)。如,务须。
6.要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男子就看有无胡须,引申为需要。《汉书·冯奉世传》:愿得其众,不须烦大将(希望得到大批士兵,不需要烦劳大将)。如,须知,须要,必须,无须。
三、须的衍生字
须字的衍生字都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
1.鬚,由于须被引申义专用,因此另加表示毛发的义符髟[biāo],写作鬚。如今简化仍写作须。异体字有䰅。
2.䇓,本义站立等待。《尔雅·释诂》䇓,待也。另有异体字,左右结构,左上为彡、左下为立。如今简化仍写作须。
3.媭,繁体字写作嬃。男子长胡须表示成人,推广至女子,本义姐姐。楚人谓姊曰媭。《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lì]予(我的姐姐很美丽,就是经常责骂我)。媭字的构成与嫂字相同。叟是指老年男子,加女字旁的嫂则指老年女子。
4.盨,xǔ。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其盖的把手呈圈足状,反过来放平也可以盛食物。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或因盖上的圈足类似人面部的长毛可以抓住,当时的人就把这种食器叫做盨。
盨——一种流行于西周中晚期食器(网络图片)
5.頾,zī,上嘴唇的胡须。古同“髭”。
另外,须的一个异体字“湏”,是把彡讹变为氵。
四、须姓的来源
胡须是成年男子的特点,因此,把须作为族徽的氏族部落不止一个。
据史料显示,商代就有密须和须句两个方国。其中,密须在今甘肃平凉灵台,须句在今山东东平和梁山一带。
古密须国的位置(网络图片)
古须句国位置(网络图片)
或许,密须国的男子胡须非常浓密,他们就以这个特征为自己的族名,建立方国。而须句处于水网密布之地的古大野泽。此地人以渔猎为生,发明了独特的渔猎工具须句(细如胡须的多条细丝连着鱼钩),并把这种渔具作为自己的族名,建立方国。
据文献记载,须姓来源有:
1.源自姞[jí]姓。今甘肃平凉灵台曾有古密须国。密须国被周文王所灭后,王族后裔子孙皆以国名为氏,称密须氏,后简化为单姓密氏、须氏。
2.源自风姓。今山东东平和梁山一带曾有小诸侯国须句国。须句国春秋前期两次被邻邦邾国灭国。第一次,鲁国帮助复国,第二次成为鲁国的一个邑,改称须昌。亡国后的须句国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称为氏的,称须句氏,后简为单姓须氏、句氏。
3.源自姚姓。春秋时期,鲁国的附庸国遂国的国人中,有须遂氏、遂因氏、工娄氏、颌氏。遂国因怠慢齐国而被齐国所灭,成为鲁国的一个邑。须遂氏族人有以须为氏的。
4.源自姜姓。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樊须。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须氏。
5.源自官位。(1)春秋时期,卫国有须邑,其最高行政长官名称句须,相当于晋国的“宰”、齐国与楚国的“令”。(2)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官吏竖头须,专职负责掌管王室的宝藏,是王室重臣,多由王室中赤胆忠心者担当,多为世袭。(3)春秋时期,上卿大夫持带有鲤鱼须斑纹的竹子制作的笏上朝。民间称他们鱼须。担任此官职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须氏。
如今须姓人口约7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79位。
诗曰:
须字本义是胡须,
男子成年皆长起。
巾帼须眉受称赞,
溜须拍马遭唾弃。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4.《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国学大师》(网络版)。
适合永久做的昵称繁体字:
1.襯你笑顏
2.假如逆時光
3.嘴裏苦澀
4.冰似繞指柔
5.笙清初扇離
6.不喜歡等卻⒈直在等
7.陪你不孤單
8.走在巴黎街上的少年
9.失意的小於
10.她是場海嘯
11.帝王撫佳人
12.夜襲妓男院
13.病人友誼
14.眼淚為你留。
15.愛情能走多遠
16.愛情丶那麽傷人
17.俗世的流離
18.寂,因莫而生
19.畏懼情話
20.決定放手了
21.風再起時陌路
22.傾一池溫柔
23.想到就心酸
24.想聽情話
25.回眸↘相視笑
26.扯你衣角
27.專屬98K
28.森旅迷了鹿
29.夕顏為誰舞
30.雨幕丅の邂逅
31.比回憶自由
32.浪人與貓
33.夢幻之露
34.對你不離不棄
35.理想三旬
36.等待無期限的承諾
37.丫馬莫的桑
38.致命的虐
39.半裸狂熱者
40.妳是硪得唯一
41.權傾九州
42.我只希望可以小小的奢望
43.我叫小穩子
44.亖何須説明
45.你若幸福 便是終點
46.一半的、眼線
47.亡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