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4 18:36:45作者:鹰视狼顾来源:网友整理
生肖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晨中之“寅时”为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是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为寅时同虎搭配
相传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了虎卫士。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一种默默无名的动物。于是,他就拜猫为师,学习技艺。虎学得抓、扑、咬、煎、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打败许多高手,一跃成为山林中的勇士,雄霸山林。虎也因此得以补狮子的空缺,坐上了十二生肖排行榜第三把交椅。
靠实力称霸山林的虎奉玉帝旨令,上天战胜了勇猛无比的老鸦,再下凡接连大败狮子、熊、马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玉帝便在虎的前额刻下了三条横线。后来,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汪洋,虾兵蟹将作恶人间,虎便奉旨咬死了龟怪,人间归于太平。玉帝又在其额头的三横之中添了一竖,威风的“王”字便刻在了虎的前额,虎名副其实成为了百兽之王,统管百兽。
在黄帝大战蚩尤中,黄帝利用捕获后加以训练的猛虎,杀得蚩尤军抱头鼠窜,溃不成军,炎黄部落最终战胜了蚩尤,虎功不可没。虎成为了勇猛与力量的象征,中国人崇敬虎的威风八面,很早就形成了对虎图腾的崇拜。早在“仰韶文化”时代,龙虎图案便代表了力量与尊贵。
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得名。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病,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关于虎的传说流传久远,相传在上古时代,灾难突然降临人间,剩下伏羲和女娲,为繁衍人类,伏羲以草帽遮面,女娲装扮成老虎,以滚磨为媒,结拜成亲,才使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下来。《山海经》中讲诉了关于老虎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有一片桃林,看管桃林的是神荼和郁垒两兄弟,他们力大无比技艺高强,驯服山上的虎群,来共同守护枝繁叶茂桃林。又到了收获季节,一群恶鬼结队冲上山来,想要霸占成熟的桃子。兄弟俩率领群虎奋起反抗,哥哥用桃木棍将恶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恶鬼绑住,让老虎将恶鬼吃掉。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传遍人间,被后人尊奉为门神,老虎也威名大振,成了恶鬼的克星,成了人们心中的保护神。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说的是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威猛、坚强、勇敢,专食恶鬼。
虎被称为百兽之王,云从龙,风从虎,“怒吼千山震,一鸣百兽惊”。吊睛白额,仪容威猛,骨骼雄健,花纹斑驳,睥睨大千,王者之风。单看成语,虎视眈眈、谈虎色变、放虎归山、骑虎难下等等,就让人生畏。不过人毕竟是万物之灵,也不必谈虎色变。武松景阳岗上打死老虎,被称为打虎英雄。刘基有一文《说虎》说虎的力气大,又有锋利的爪牙,反而被人捕杀,是因为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力,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必然招致失败。更有甚者,冯梦龙在《今古概潭》中讲述一则黠猱媚虎的故事。狡黠的猿猱谄媚讨好老虎,最后置虎于死地。小小的猿猱都能把虎置于死地,何惧之有。如今,虎已濒临绝迹,列入世界一级保护动物,别说打它,连老虎屁股也摸不得。据说全球野生老虎不过百只,如果我们不好好加以保护,恐怕孩子将来只好照猫画虎了。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有《剑梅楼文集》《清风堂文集》两部文稿传世。齐鲁壹点清风堂荣获2022年度十大壹点号“年度新知”。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曲阜纪行》获“孔子文学杯”全国华语文学大赛金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大运河上流淌的美食》获第一届“长江文学奖”优秀奖;《化蝶》获得首届“新文青”全国青年诗人短诗大赛优秀奖。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浅探
黄梅县第一小学濯港校区 朱涛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低年级的识字量比较大,引导良好的写字能力和习惯也是重中之重,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呢?
了解低年级识字写字教材的编写特点
1、伴随识字教学,渗透初始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年级上册第一课,页面是“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配着56个民族的小学生,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插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看图认字,让初入学的学生知道56个民族都是中国人,牢记自己也是中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年级上册《升国旗》课文意在认识国旗,明白升旗的时候要庄重严肃,立正敬礼来表达对国旗的敬意,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文,要通过识字读文,牢记宝岛台湾是自古以来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年级下册识字课《神州谣》是通过歌谣朗诵,了解神州大地,黄河长江黄山的秀美河山,以及台湾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要大团结,齐奋发,才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这样的识字课文,让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就会逐步加深;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还如二年级课文《传统节日》《中国美食》,目标都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2、吸取百家之长,利用多种形式识字
一是可利用汉字构字特点方面,特别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字等构字特点规律识字。如《日月水火》一课中的:日、月、月、火、山、石、田、土这些字不但易学、常用,而且从宇宙、自然入门,体现天人合一,有利于儿童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还比如《日月明》识字课中,合体字,会意识字;《小青蛙》《猜字谜》《动物儿歌》等课中的形声字构字规律和特点,帮助记忆常用字的字音、字义。
二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特点,可以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相应的一组一组、一串一串的识字训练,如《中国美食》课文中,带火旁的烧、烤等字,语文园地中训练题,跟人体部位有关的带“月”旁的字:脸、脖、胸、脚、腿、膀等。汉字的有限偏旁与部首在合理的无限组合下与对象共构,并结合字与字的语法关系的组合。实践证明:在学习了500个基本字以后,就可以自主学习更多的生字。识字是一个奇妙的联想思维和聚集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是分散与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各有优劣,二者可取长补短,各种识字教学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分散识字较好解决了汉字字义的问题;而集中识字较好地解决了汉字字形、字音的问题,就分散识字来说,在教学中也都是先教本课生字词,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进入课文阶段,问题是,分散识字是识几个字,即投入阅读,而集中识字则是在识到二三百字后进行投入阅读,字识量多了才便于归类,便于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识一批字读一批课文,再识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这两种都说明了识字的基本特点。
了解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建议
1、明确识字写字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识字、写字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全部,但一定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谓“重点不重,后果严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识字不能阅读,不会写字不能作文。在低年级学段,把识字、写字放在首位,这既是常识,也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生字的识记与巩固的环节设计,开展要足够充分、透彻,写字指导足够到位。字如其人,写字即修行。教师要精准指导,给足够时间练习写字,教师自己首先要把字(板书字、硬笔字、毛笔字)写好,我们教材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书写提示”栏目,这个栏目贯穿了一至六年级12册课本中,而且是重在写好一类字。且逐渐由写字到写词、写句,再到写一段话。目标是提高书写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对汉字书写的审美情趣。一二年级要求书写的字,每个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由练习基本笔画“横、竖、撇、捺”,到写简单的独体字,再到合体字,遵循由易到难,由独体到合体的原则。写字前也有必要指出,遇到有主笔笔画的字(如带横主笔,带撇、捺组合的主笔,竖弯钩为主笔的等)要突出舒展、平稳平衡的特点,指导合体字时,注意观察每个部位、部件,笔画占位、笔画之间的高低长短、松紧穿插等关系。
2、梳理生字特点,指导关键写字技能
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每课需要书写的汉字基本有八九个,逐个指导书写成效不佳,应该引领学生一课成一组,汉字共有的特点,指导关键写字技能。如二年级上册《雪孩子》课文有:赶、旁、谁、汽、轻、浑、旺、唱等生字,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显然,“横”的书写,是本课汉字书写的关键技能,引领学生去发现,写好这些字秘决:“多横字,比长短,找中线、间距匀”学生一边熟记秘诀,一边寻找汉字中横的变化和技能。今后,再遇到多横字时,就会不自觉地用上这个方法,书写能力也越来越好了。
另外,我们把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看做“字根”,在写好独体字的基础上延伸书写含有独体字的合体字,练习书写该字群。学生在足够写字训练时间里,能做到笔笔到位,也就事半功倍了。
依据语文新课标要求,依托统编教材。对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浅探和思考,就是对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开好头,起好步。
说起这个题目,总是想起语文考卷中的一类题目,出一首古诗,总要挑出诗中的一个字,问你这个字能不能换成另外一个字,为什么?并要你说出这个字的妙处。
其实现在想来,这种题目的标准答案是固定,自然是不能换的,而且它确实有很多好处。
例如宋代诗人雷震的这首《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图景】
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饶有生活气息的农村晚景图:早春时节,雷声阵阵唤醒青草破土而出,围绕了整个池塘,给本就春意盎然的池塘围上了轻柔的绿纱巾。
“春雨贵如油”,雨水不惜灌满了整个池塘,引来蛙声一片,夕阳西下,远山好像衔着落日,把整个山影和落日的余晖都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正缓缓地往家的方向走去,牛儿一边走一边嚼着青草,而牧童光着脚丫横坐在牛背上,口中噙着一支短笛,吹出了一段并不成曲调的响笛。
很显然,在这样一幅生趣盎然的乡村晚景图中,一句“牧童归去横牛背”是最引人注目的,而一个“横”字无疑又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牧童归去横牛背】
“横”字的妙处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展现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春是一个万物蠢蠢欲动的季节,是介于冬的萧瑟和夏的炽热之间的一个温和季节。
春有动也有静,它的静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幽美;它的动是“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村晚》中“草满池塘水满陂”是静,“牧童归去横牛背”是静,“山衔落日浸寒漪”是动,“短笛无腔信口吹”是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了最符合春的绝美图卷。
春的动,春的静,春的自在安闲,春的无限生机都通过一个“横”字表现出来,可见诗人炼字的精准。
形象生动,令人心动“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与张舜民《村居》诗“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描绘乡野风光,一个是“横牛背”,而一个则是“无人卧”,对比起来,“牧童归去横牛背”则愈加形象生动,贴合实际,牧童和短笛,会让人心生向往,你或许会情不自禁地哼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的歌声,你或许也会回想起儿时的那一片乐土。
诗人即景而诗,只用了一个“横”字便勾勒出一个天真无邪的牧童来,结合后一句“短笛无腔信口吹”,使得整首诗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有了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有静有动,诗人情动“一切景语皆情语”,《村晚》这首诗是诗人雷震晚年在乡村隐居期间所写。
诗人与苏东坡同乡,又是嘉定年间的进士,相必他也曾在官场中求取功名,浮浮沉沉,有过辉煌,同样也有过失意。
同样是四川眉山的苏东坡一生可谓坎坷不平,在黄州躬耕期间,往沙湖去购置田地,途中遇雨,他的笔下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言壮语和闲庭信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和潇洒。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都是苏东坡在与命运抗争,与自己抗争之后的顿然清醒,做回自己的真实写照。
而诗人雷震则不同,他晚年隐居乡野,或许也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限感慨,但他确也有着“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永恒思念。
一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便是最好的印证,牧童横坐牛背,无忧无虑地吹起了短笛,虽不成调,但诗人却很享受那份安闲与自在。诗人把景和情贯穿整个诗中,选择一个“横”字便表现出来了。
“横”字的用法,无独有偶,谨举两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诗作《送友人》诗作: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中也用了一个“横”字,从整首诗来看,也是动静结合,诗人既写了景又写了情,而诗人首先用“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给全诗定下了视野开阔,离愁渐浓的送别基调。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横”字和“绕”字都是动态的,“横”字着力表现青山辽阔,而诗人心绪寥落,可谓是融情入景,把离愁别绪放在开阔的视野中,却更显与友人的感情真挚。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滁州担任刺史时所做,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虽说看似写景,而作者却自有深意,从独怜幽草到轻视黄鹂的鸣叫诗人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自下而上的动态画卷。随后又写了阵阵倾泻的春雨写了自由散漫的航船,一幅村野风光的画卷徐徐展开。
【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则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在这两句里,诗人不仅描绘了暮春雨后的晚景,而且还凭借最后一句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感慨。这首诗与前面提到的雷震的《村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滁州西涧》一诗中,作者的爱憎,感慨,无奈和忧伤都通过“横”字表达了出来。
鲁迅《故乡》中的“横”字前面我们提到的都是古诗中有关“横”字的用法,其实现代作家鲁迅也在他的文章《故乡》中运用了“横”这个字。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出了这句话,大抵是因为他回乡的心情并不好,所以在他当时的眼中,苍黄的天底下,村庄都是“横”着的,鲁迅也是一位极讲究用词的作家,因此他用这个“横”字便颇有意味:一是描绘了当时农村的萧瑟,二是突出了当时自己眼中的荒芜和内心的悲凉。
【鲁迅《故乡》图景】
总结起来看,在古代的诗词中,在现代作家的文章里,“横”字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既有它本身的意义,又有作者赋予它的含义。
正如《村晚》中的“横”字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有趣和乡野的生机勃勃;《送友人》中的“横”则用来表现整个诗境的开阔与衬托离愁;《滁州西涧》中的“横”则表现了暮春西涧的晚景和诗人内心复杂细微的情感;现代作家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到的“横”,则着重用它来体现内心的沉重和悲凉。
看来“横”字确是一个很好的字,用“横”字来表现的语句,都有“景语皆情语”的共同特点。
文: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