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8:17:15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网友投稿
姓名:阿育王
生卒年:约公元前300年~前232年
出生地:摩揭陀国
国籍:古印度
身份:国王
时代背景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时,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旃陀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他运用希腊人的战术,率军攻打当时印度最强大的摩揭陀王国,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攻占了其首都华氏城,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因其出身于孔雀家族,故称孔雀王朝。随着孔雀王朝的兴起,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宣告结束,整个北印度在旃陀罗笈多的统治下统一起来。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区域。阿育王就是这个强大王朝的继承者之一。
生平纪事阿育王,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王”。阿育王的母亲据说是瞻波城的一个婆罗门(印度种姓之首,其成员可研读圣经)之女,色貌端正,国中第一,为孔雀王朝的国王宾头沙罗所纳,起初置于宫中,后娶为夫人。当阿育王出生时,其父宾头沙罗口念“我今无忧”,于是将此名赐给阿育王。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病逝。在他病重期间,他欲将王位交予其长子修私摩,而修私摩正在外征讨叛乱的咀叉始罗城。宾头沙罗王于是差遣阿育王前往镇压叛乱,令修私摩火速返朝。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策划下,按兵不动,待宾头沙罗王死后,立即称王,并拜成护为第一大臣。
修私摩闻听此讯后,为争夺王位,带兵迅速返回华氏城。在城下,两军对阵,阿育王采用成护的计谋致使修私摩堕入火坑自焚而死。从此,阿育王开始领理国事。4年后,阿育王正式举行登基典礼。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其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张是征服羯陵伽国。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这个国家不但在军事上强大,而且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注目。在登基后的第8年,阿育王便迫不及待地向羯陵伽大举进犯,结果遭到了羯陵伽王国的顽强抵抗,战争进行的异常残酷。最终羯陵伽国被阿育王征服,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
羯陵伽被征服后,孔雀帝国的版图进一步扩大,除半岛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外,整个南亚次大陆基本上纳入孔雀帝国的版图。这在古代印度史上是罕见的。然而,这次战争却给阿育王本人带来了重大的改变。羯陵伽战役中屠戮的悲惨景象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良心备受谴责,产生悔恨的思想。这时,佛教高僧的说教使他感化。阿育王皈依佛教,对内一切遵循以非暴力和宽容为基础的原则,对外放弃了孔雀王朝征服世界的政策,结束了帝国的军事扩张。从此阿育王偃旗息鼓,以精神统治代替了武力征服,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晚年的阿育王丧失王权,约在公元前232年郁悒而死。阿育王去世后,孔雀帝国很快就了,帝国西部由他的儿子鸠那罗统治,东部由他的孙子十车王统治。
政治韬略阿育王是古印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宗教家。他第一次把广大辽阔但四分五裂的南亚次大陆基本上统一起来,建立了古印度时期最大的帝国。帝国版图东起布拉马普特拉河,西至巴基斯坦西境及阿富汗的一部分,北自克什米尔,南抵佩内尔河。在阿育王的统治下,国内农村人口增加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兴建起来,铁器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手工业行会也普遍建立。这些在组织生产、交流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帝国的统一减少了税卡,许多重要官道修建起来,社会的稳定保障了商旅的安全,这一切使原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变得更加兴旺。国内各阶层的矛盾,尤其是宗教矛盾趋于缓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都在稳定中有所提高。
阿育王还是印度古代史上第一个将佛教应用于政治实践的帝王,他将佛教作为开疆拓土和开展外交活动的武器。这样,佛法就不单是个人解脱之道,而且有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内容。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国教,将佛教广为传播。他在位时曾修建了8万余座寺塔;在全国颁布敕令和教谕,刻制于摩崖和石柱上;派遣传教师去四方传播佛教。他自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他也同样尊重其他教派,甚至专为他们开凿洞窟。阿育王的这种态度曾经影响了不少后世的开明君主。
另一方面,阿育王戒杀生,回避一切战争征伐,废除王室狩猎、比武制度以及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他提出了以佛教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虔诚思想的正法政策。这是他从非暴力原则出发制定的一套适用于伦理观念、社会政治和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温和政策。
正法的基本原则是: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正法要求人们做到尊敬父母、年长者和老师,服从他们;慷慨地对待婆罗门、沙门和其他出家人;忠于朋友,尊重奴隶和仆人;怜悯穷人和不幸的人;放弃杀生,放弃战争;保持各宗教派别之间的和睦团结等等。正法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有益的结果。它结束了印度境内300年攻伐不休的战乱,使印度第一次获得了30年左右的和平。
影响评述阿育王是古印度统一大帝国的创建者,他结束了印度大陆上各国纷争的局面,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安定,推动了整个印度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阿育王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还主要在于他对佛教的态度和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他成为印度佛教史上关键性的划时代的人物。他以宗教的信念有效地统治着一个疆域辽阔、种族众多、宗教文化发达且流派众多的国家,甚至还派出众多使团和宣讲师,前往各地传教。阿育王的传教路线分为南路、北路和西路。南路经锡兰,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路经西域传入中国,并以中国为中心,在东面渐入朝鲜、日本、越南;向西的传教地点曾到埃及、叙利亚、希腊等地。阿育王的传教行为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从此佛教从一个印度的地方教派迅速地发展成为教徒遍布全境、影响远播境外的宗教,这奠定了佛教日后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基础。
宁波的历史悠久,也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单对古寺来说,宁波的古寺就有许多,有山水间千百年香火不绝的雪窦寺,有钟声袅袅缭绕的保国寺,有高僧云集无人不晓的天童寺等等。但是有这样一个寺院是以名字命名的,便是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是我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名字命名的千年古刹,素有“震旦圣地”和“东南佛国”之称。因寺中舍利殿供奉着舍利子,在佛教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
寺院面对玉几山,左界育王岭,右是赤莹山峡谷。三山拥处,吉林参天,修竹蔽日。西望古刹,寺在山奥之底,南而远眺,俱在峰峦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四周翠岗蜿蜒,群陵起伏,称之为“六殊胜八吉祥地”,实非虚言。
并且早在南宗嘉熙元年,宋理宗就把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被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
阿育王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稀世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以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塔而闻名中外。听说这个舍利塔是鬼神造的,使用七宝混合而制造的。在人类的十大谜中,其中有一个就是阿育王铁,因为阿育王铁这种物质,它永远不生锈。对于我们来说,它有金属的光泽,有韧度,却不会生锈,这是很难解释的事情。
阿育王寺的佛教氛围很纯正,这里只有虔诚的香客和步履悠闲的僧侣,漫步其中甚至能听到沙沙的落地声。寺院里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五百罗汉殿等,都值得进去参观,也可自行上香参拜。还可以看看寺内保存完好的两座塔,一座叫西塔(俗称下塔),一座叫做东塔,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可以在塔下顺时针绕一圈,据说可以洗去身上的霉运。此外,佛迹、利生亭、塔基岩心石、母乳泉、半山亭、八吉祥地、鉴真纪念亭等也都是寺内比较重要的古迹,路过都可以拍照留念。
来阿育王寺不需要什么理由,你想静下来,就来这里走走,看看这里石头上记录的故事,放空自己,释放心情。
阿育王(约公元前286~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创始者旃陀罗笈多王的孙子,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佛教称之为“护法名王”。
一、宠妃的爱慕与鸠那罗之眼的故事
传说中,鸠那罗太子眼睛极美,眼眸清澈,完美无瑕。人们见到鸠那罗的眼睛就会心生欢喜、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阿育王第一夫人帝失罗刹爱慕鸠那罗太子的的美貌,向鸠那罗表白,遭到鸠那罗拒绝,她因此怀恨在心,寻机报复,时常想要趁隙杀害鸠那罗。孔雀王朝惯例,太子守西北门户,兼任西北总督。恰好西北部德叉尸罗叛乱,阿育王命令鸠那罗太子平叛并驻守西北。
阿育王身染重病,粪从口出,毛孔中亦流出不净液体,一切良医都束手无策。阿育王“召鸠那罗王子回宫,我要为他灌顶,传授王位。”帝失罗叉不甘心让鸠那罗继承王位,于是努力寻找治疗办法。当时在阿毗罗国有一病人,其病况与阿育王完全一样。夫人将此病患置于无人看见之处,命人将其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发现在内脏中有一大虫,虫若往上爬,粪即从口出;虫若往下走,就从下排出;虫若向左、向右,种种不净汁液则从毛孔渗出。夫人几次实验,最后发现大蒜能杀死虫子,于是献上治病方法。
阿育王回答:“我是刹帝利种姓贵族,不可以食蒜。”经过劝说,阿育王把蒜当作药物而服用,身体康复。阿育王问夫人有什么心愿,夫人希望当七天国王。阿育王准许了她的请求。帝失罗刹在这七天中,矫诏下令废除鸠那罗太子之位,挖其双目。
鸠那罗夫妇一路乞讨回到华氏城,不得入宫,半夜在皇宫后门弹琴唱歌,阿育王听到声音酷似鸠那罗,叫过来一看,鸠那罗已经是衣衫褴褛的盲人。阿育王追问:汝端严眼,今何所在?失眼因缘,汝今当说。汝今无眼,如空无月,形容改异,谁之所作?汝昔容貌,犹如仙人,谁无慈悲,坏汝眼目?鸠那罗不回答。阿育王心疼爱子弘扬佛法,鸠那罗因善缘果报眼睛复明。
阿育王想起曾经答应让帝失罗刹夫人七日为王,知道鸠那罗双目失明是帝失罗刹所为,惩治她:“我于今者,欲出其眼,欲以铁锯,以解其身,以斧破身,以刀割舌,以刀截颈,以火烧身,令饮毒药,以除其命。”鸠那罗再次失明。
二、故事背后的历史真相
历史故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
有文字记载的阿育王的妻子有三位。第一位,钵摩婆底(梵Padmavati译为芙蓉花)鸠那罗之母;第二位,善无续(Asamdhimitra) 又称莲华夫人,鸠那罗丧母后由善无续抚养成人;第三位,帝失罗叉(Tisyaraksa) 又称微沙罗笈多,是善无续的婢女,后来成为阿育王的第一夫人。
阿育王有两个儿子:长子,鸠那罗,孔雀帝国时期阿育王的太子。次子,摩哂陀,到斯里兰卡传佛教,是佛教外传的第一人。
关于王位继承,历史记载: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阿育王生前曾指定鸠那罗为王位继承人,但鸠那罗很早就双目失明。次子摩哂陀到斯里兰卡传佛教,不参与政治。因此,大臣们便拥戴摩哂陀的儿子达沙拉沙为王,达沙拉沙年仅20岁。8年后,达沙拉沙死亡,由鸠那罗的儿子三钵罗底即位为王。
故事的背后是宫廷斗争和政治斗争,也体现着阿育王时代孔雀帝国的国家内外政策特点。
三、阿育王的孔雀帝国
阿育王的孔雀帝国经历了黑阿育王时代和白阿育王时代。 前后政策分期以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主要标志。
孔雀帝国是奴隶制集权国家,但是管理模式并不严密,高度集权但制度不完善。例如宠妃随便钻空子就可以废掉太子,这样关系到国祚存亡的大事,阿育王竟然无知觉。此故事也同样说明中央和地方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此外,阿育王虽然征服并统一了印度大陆大部分,但实际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稳定,阿育王死后各地反叛,帝国也迅速解体。
印度北部边疆是印度重要的对外通道,同时印度的危险也来自那里。太子守护西北门户,说明西北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印度次大陆的危险,在古代的确是来自于异族的征服,雅利安人、希腊人、波斯人、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都是从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印度西北部的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考虑的重中之重。
宗教为政治服务(内外政策)。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定佛教为国教,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阿育王打开“八王分舍利”的舍利塔,取出佛陀遗骨,再建八万四千塔,并把舍利分别安奉于塔中供养。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召集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外道,整理经典,并编撰《论事》。又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佛教开始走出印度,迈向世界。
反思——
这是一个人性复归信仰至上的故事,通过此故事,能够看到当时对人性的认知,亲情、道德情感、伦理、权力中体现的人性(善、恶,美、丑),但也一样看到了故事编纂者的智慧,故事中把一场宫廷政治斗争描写成了佛家的因果关系,并大加宣扬,体现了当时信仰至上的社会风气。而故事的结局是:阿育王弘扬佛法、鸠那罗结善缘消业障眼睛复明,同样因业障再次失明,故事与斗争的最终结局由因缘果报的信仰来支撑,显然最终是宗教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