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0:21:41作者:无药可救来源:网友上传
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俊 肖秀芬
6月1日,烈日当空,八百里洞庭波光浩渺、水汽蒸腾,美不胜收。
“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北通长江,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和泄洪区。丰富的水资源成就了鱼米之乡的同时,也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原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聂芳容告诉记者,半个世纪前,20万民工战天斗地,修整南洞庭湖,才换来了今日湖区百姓的安澜。
在聂芳容的描述下,那段远去的火热岁月呈现在记者眼前。
水患频发,敲响治水警钟
1948年及1949年,洞庭湖区连续两年大水使得湖区堤垸溃损严重,堤防残破,满目疮痍。
湖南解放之后,湖南省委立即把溃损堤垸的冬修作为湖区的中心工作。1949年11月10日,湖南省临时政府发布《关于洞庭湖修复溃损堤垸之指示》,并派出技术干部22人赴湖区11个县指导和协助修复溃损工作。
修复工程于1949年11月动工,1950年春进入高潮,4月底基本竣工。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3143万立方米,修复溃垸347个,修复大堤3211公里,累计出工1510万工日,平均每日出工人数达26万多人。
经过这次修复,堤垸的抗洪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堤垸的修复、加高和加厚,只治标不治本,洞庭湖仍然需要接受不断到来的洪水的冲击和考验。
1952年9月24日晚,洞庭湖区突发八九级大风,风暴中心在南洞庭湖地区的湘阴、沅江、益阳一带。短短几小时,湘阴、沅江、益阳等县均发生堤垸溃决,共溃垸20个,淹田18万多亩,受灾人数达9万之多。
由于这次堤垸大都是突然溃决的,群众全无准备。“当天晚上,这些垸民还在睡眠之中,突然就受灾了。死伤上千人,这是一次重大的灾害。”致力于洞庭湖研究、与洪水搏斗了一辈子的聂芳容谈及于此,仍然难掩心中的悲痛。
灾情发生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及中南军政委员会有关领导代表中央来湖南视察慰问。为了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湖南省委、省政府在积极组织救灾善后工作的同时,决心下大力气整修南洞庭湖。
战天斗地,建设鱼米之乡
1952年10月9日,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给人民政府及中南军政委《关于水灾情况及善后工作的报告》中,提出整修南洞庭湖计划。10月31日,省委再次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及中南军政委对洞庭湖进行整治。
在得到中央批准后,11月10日,省人民政府举行第156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整修南洞庭湖的决定》,成立以程潜为主任委员,金明、文年生、唐生智、谭余保为副主任委员的湖南省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委员会。并成立南洞庭湖整修工程指挥部,湖南军区司令员文年生任指挥,李毅之、孙云英、齐寿良等为副指挥,省委书记金明任政委,周惠、胡继宗任副政委。指挥部设在湘阴县白马寺。
一场空前规模的整修南洞庭湖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为了缩短堤防、减少修防任务,整修南洞庭湖确立了“堵流并垸、合修大圈,促使湘资水分流”的基本指导思想。
“南洞庭的整修工程以改善湘、资洪道,使两水主流分离为目标,减少顶托干扰,并有计划地结合修复溃垸,进行并垸堵流,同时兼顾航运与排渍。”聂芳容介绍,全部工程包括整理洪道、修复溃垸、堵口和建闸,在并垸堵流修复堤防的同时,修建了白马寺、八字哨、刘家湖、新塘湖、塞梓庙、南湖洲小涵闸6座,新泉寺中型排水闸1座。
南洞庭湖整修工程于1952年12月10日正式开工,1953年3月30日完工,历时近4个月,共动员21个县、市群众25万人,各级干部1万余人参加,完成土方2400多万立方米,石方22万立方米,共投资1850多万元。
此次整修,将48个小垸合并为3个防洪大圈,不仅使得湘、资两水尾闾洪道和堤垸从此定型,而且还为湖区70多万亩农田稳产高产创造条件,鱼米之乡美名进一步远扬。
接续治理,人与水和谐共生
从1949年到1985年,通过“合修大圈,堵支并流”等措施,洞庭湖区堤垸数从993个整合为226个,一线堤防长度从6400公里缩减至3471公里,基本形成目前的防洪治涝格局。以后年年肩挑手扛、加高加固堤防,洞庭湖区日趋安澜。
1986年至1996年,洞庭湖经过一期治理,湖区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约1200公里一线堤防普遍比1980年加高1至2米、加宽2至3米,在抗御洞庭湖区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洞庭湖地区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涝灾害。灾后,在国家支持下,湖南加大水利建设特别是洞庭湖治理力度,完成142公里长江干堤达标建设、11个重点垸堤防加固、南洞庭湖及藕池河洪道整治、蓄洪安全试点建设,平退333个巴垸和堤垸,还湖779平方公里。
2009年开始的洞庭湖近期治理,全面完成蓄洪垸提防加固1100公里,开展了钱粮湖垸、共双茶垸、大通湖东垸3大蓄洪垸分蓄洪设施建设,蓄洪垸堤防都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可实现有计划分蓄洪水。同时系统推进了安全饮水、北部分片补水、排涝能力、沟渠清淤等建设。
目前,湖南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湖泊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与水文预报、山洪灾害预警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用水饮水保障,区域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洞庭湖6大片区河湖联通工程,有效修复河湖健康。
今年9月1日,《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这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有力举措,条例的实施不仅将为保护和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同时也将为进一步建立完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科学规范的洞庭湖现代水利管理体系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6月2日06版)
[责编:姚懿轩]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
红网时刻益阳5月26日讯(通讯员 李赛)“孩子们,慢一点,不要乱跑,过马路一定注意来往车辆。”“师傅,麻烦停一下,先等孩子们过完马路。”“骑车记得带好头盔,安全可不是小事情。”5月26日上午7点,赫山区八字哨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伴随着声声叮嘱,在志愿者的护送下有序通过马路,踏入校门。
据了解,八字哨镇中心小学一出门就是国道536,车流量大,车速快,且多是大货车,存在着视野盲区,极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每天,志愿者们提前到达学校门口及周边路段,对过往车辆进行管控和分流,维护校园周边秩序,指挥校门口接送学生的车辆有序停放,安全通行,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
“每当看到志愿者在学校门口疏导交通,我们心里就感到特别踏实。”“严寒酷暑,志愿者们都坚守在校门口,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踏入校门,我们倍感温暖。”这是八字哨镇每一位家长发自内心的声音。
八字哨镇共设有3处护学岗,参与志愿者26人,在全镇各个校区路段保驾护航。一个个“护学岗”充当着校园安全的“守护神”、学生出行的“航标灯”。四季更迭,不变的是他们守护的身影,他们用真心为孩子们撑起温暖的“平安伞”。
乡镇污水处理池。
红网时刻益阳2月4日讯(记者 王新凤 通讯员 刘杰)2月2日,红网时刻记者走进赫山区欧江岔镇污水处理厂,当工作人员揭起掩藏在绿草间的污水进口井盖时,记者看到浑浊的污水汩汩流入,散发出臭气。但污水经处理后从出水口排出,却是另一番景象:流水清清,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
据赫山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卢文介绍,2018年以来,赫山区投入4亿多元,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项目,目前已实现全区10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收集率达80%以上。该区严格出水排放标准,污水经处理后水质须达到一级A类标准。
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益阳市赫山区因地制宜,为各乡镇量身订制了污水处理“套餐”,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污水处理厂内景。
衡龙桥镇(衡龙新区)工业企业较多,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万吨,采用AAO+MBR工艺处理技术;兰溪镇人口规模大,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000吨,采用“水解酸化+IBR+过滤+消毒”技术;泥江口镇、欧江岔镇、泉交河镇人口规模相对小些,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在1000吨左右,采用“预处理+改良A2/O+二沉池+混凝沉淀+过滤+紫外消毒”技术;岳家桥镇、八字哨镇、新市渡镇、笔架山乡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则采用分散式一体化设备处理污水,不仅灵活性强、投入成本低,还节约了土地。
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过程中,赫山区还统筹兼顾黑臭水体治理。兰溪镇莲花塘黑臭水体由来已久,周边居民怨声载道。兰溪镇污水处理厂便选址莲花塘,将该塘填埋,治理黑臭水体的同时还节约了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现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000吨。
下一步,赫山区住建局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杜绝日常水质反复,坚决杜绝污水直排现象。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巩固治理成果,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