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4 23:00:13作者:谁为谁伤来源:用户分享
在《雍正王朝》中,最经典的剧情,无外乎九子夺嫡了。在这个过程中,九位皇子为了皇位勾心斗角,各显神通,那叫一个精彩。
但有句话说的好,叫虎父无犬子,既然老爹靠跟兄弟们的斗争才上的位。那么,作为雍正帝的儿子们,即使在数量上比不上康熙帝,但个个也不该是省油的灯。尤其是弘时,为了夺得皇位,没少算计四弟弘历和五弟弘昼,最终落得被逼自尽的下场。
跟两位哥哥的斗狠不同,五阿哥弘昼一直以来的形象便是糊里糊涂,甚至还干出一些类似“活出丧”的荒唐事。身在帝王家,难道他就没有争夺皇位的野心,还是说,我们都被其看似荒谬的外表给骗了?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论伪装,没人比得上弘昼,他才是全剧隐藏最深的野心家!
一、
跟弘时和弘历不同,五阿哥弘昼不管是在康熙朝还是雍正帝,其存在感,一直就很低!
在康熙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弘时和弘历的出场次数很多,而弘昼仅出场了一次。当时老四胤禛将邬思道从扬州带回北京,除了暗中给自己当参谋以外,还有便是府邸聘请的教书先生。
弘时岁数要大一些,虽然在剧中看不大出来,但历史上的他是比弘历大七岁的。弘昼虽然岁数小一些,但其实他跟弘历仅差一岁,可就因为这一岁之差,他就没机会在邬思道教书的时候出现了。
这也导致,邬思道在教书的时候,面对的只有弘时和弘历,甚至于去热河狩猎,弘昼也因岁数小,而没机会参加。
可以说,弘时和弘历在很小的时候,在其老爹还没成为皇帝之前,剧中就已经透露他俩的结局了。比如弘时就跟老八胤禩走的要近一些,他生病了,也是八叔、九叔、十叔、十四叔去看他,八叔还说:
“等你的病养好了,八叔带你去野外放鹰儿去。”
所以,这小子从小就爱玩鸟,不爱学习。也导致在热河狩猎前,邬思道给他俩开小灶上课,刚讲到关键时刻,这弘时就尿遁了:
“先生,先生,我要撒尿,我要撒尿!”
结果人家弘历学到了康熙帝英勇狩猎的典故,且在狩猎场上大放异彩,获得象征储君意味的金如意一枚。
二、
也就是说,雍正帝的皇位传给谁,根本就没啥悬念,康熙帝就已经帮他选好了!
所以,自从热河狩猎之后,弘历就不用再跟着邬思道学习了,转而到了康熙帝身边,由皇爷爷亲自教授。甚至于,小小的弘历就敢骑康熙帝的“尿脖”写字,美名其曰“骑大马”:
“皇爷爷,你可要扶好我啊!”
这个“扶”可不仅仅是扶着他,别让他从脖子上掉下来,更是有扶他当皇帝的意味在里面。
当然,康熙帝不仅教弘历学习文化知识,在武艺方面也不放松。西北战事起来之前,康熙帝就跟长大了点的弘历在比剑,一招一式比划的确实像那回事。
在这一点上,雍正帝就不行,他在剧中唯一一次展示武艺,就在西北战事起来之后。他想去竞争大将军王,于是跑到自家后院,穿上戎装射箭,可惜射出的箭就跟窜天猴似的,到处乱窜,没个准性。
相对于跟老八胤禩亲密的弘时,受康熙帝青睐的弘历,五阿哥弘昼的存在感就低多了。他唯一出场的一次,是在邬思道刚到雍亲王府不久,还是年秋月抱着他,去给邬思道献殷勤送护膝:
“弘昼,把护腿给邬先生试试!”
虽然剧中没有出现过弘时、弘历和弘昼他们三个在一起读书的场景,但是老八胤禩被抄家的时候却说过这么一句话:
“你们兄弟三个在一起读书,弘昼是最不用功的一个,可哪一次背书,他不是倒背如流?”
三、
按照刚才的推断,热河狩猎之后,弘历就去宫里读书了。弘时嘛,又不怎么用功,那邬思道能全身心教授的,便只有弘昼一个了。
因为邬思道的人设在剧中摆着呢,注定是一个拿不上台面的人,这也是雍正帝即位之后,非要当晚回到府邸想灭了他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为他以阴谋论著称,康熙帝担心教坏了弘历,才特意将其带到自己身边,教弘历正大光明的帝王之术。
换句话说,邬思道思想的精髓,也就只能传给弘昼了。对,你没猜错,弘昼就像邬思道一样,在暗处默默使劲,一看情况不对,立马退隐了的高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小的弘昼,作为一名资源最少,资质最薄,背景最差的皇子,他有没有夺嫡之心,又有没有付出行动呢?
弘昼其实就像老八胤禩评价的那样,善于伪装,用不用功和荒诞不经的表象,来掩饰自己的倒背如流和与光同尘:
“他做了那么多荒诞不经的事情,可哪一件是违背家法祖制的,他是变着法子与光同尘啊。”
他很聪明,但却表现出一种傻乎乎的样子,童叟无欺,见谁都是一脸尊敬的样子,且总是在讲自己笨。这种表现,不仅仅是雍正帝面前,在皇叔面前,在大臣们面前,即使在李德全,李公公面前,也是如此。
所以,见面都是李公公长,李公公短的叫,时不时还塞点钞票,求指教。李公公呢,也乐于指教,面对雍正帝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善意提醒。
四、
倒是弘时,聪明不用到该用的地方,见李公公还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甚至还当面揭人家的短:
“别跟我玩这花花套儿,就您老公公这套把戏,只能哄外头那些晕头鸭官儿,以为我不知道?”
李公公可是两朝元老,哪能这么挖苦,既然你弘时这么不懂人情世故,想见皇上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您啊,就在下面跪着吧!
弘时表面上聪明,其实实在是蠢笨,科场舞弊泄露试题就不说了,但就参与八王议政逼宫一事上,从一开始他去提议让自己管这事,雍正帝就已经看透他了。当时,他还傻呵呵的说,八叔那么厉害的人,也只能对整顿旗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儿臣怎么,怎么……
雍正帝直接阴森森问了一句:
“这话是谁对你说的?”
雍正帝那么多眼线,当然清楚老八胤禩他们是什么心思了,不然的话也不会在老十三胤祥提出邀请旗主王爷进京有风险时,特意回到:
“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既然已经是脓包了,总得找个机会挤掉吧,何不趁着这次旗主王爷们进京呢?毕竟,当时雍正帝推行的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以及摊丁入亩都已成功,只差旗务了。
这也恰恰说明,雍正帝早就做好了应对之策,来了一出将计就计,就是要引老八胤禩他们上套。他只是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竟然是弘时过来请命,难道弘时也跟老八他们搅合在了一起?
五、
反观弘昼就聪明多了,雍正帝在答应弘时的请求后,不过是喊了一声他的名字,弘昼就直接答非所问了:
“儿臣既没有三哥的这份心思,也没有四哥办事的能力,只是身子骨结实,只望能把皇阿玛的病,移到儿臣身上,就算替皇阿玛分忧了!”
所以,他这一套说辞,成功欺骗到了雍正帝,雍正帝还让他坐到身边,并教育他。说,平时啊,要多读读书,多练练骑射,不要整天跟和尚和道士们搅合在一起。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弘昼对权力没有欲望,对皇位没有想法,自己也没有什么野心的伪装很成功!
这种伪装不仅骗了雍正帝,也骗过了其他人,比如老十三胤祥,他临终前也只是嘱咐雍正帝说剩下的皇子中,一定要提防弘时:
“弘昼没心思,但愿弘时不会!”
以及老八胤禩,他给弘时分析情况时,也是认为弘昼虽然聪明,但也是无心皇位,不用担心:
“你无需担心弘昼,他不像你皇爷爷,也不像你皇阿玛,说到像,他倒真有点像你皇太爷世祖章皇帝,他知道当皇帝是苦差事,平安做个王爷是真正的福分,所以,他不会和你争!”
可以说,弘昼没有夺嫡之心的表象,骗过了朝野上下所有的人,但唯独没有骗过我,因为他太像雍正帝了!
六、
当年雍正帝还是老四胤禛的时候,邬思道就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也一直在照做,这句话就是: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雍正帝理解的自己不争是假不争,他理解的弘昼的不争是真不争,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弘昼很清楚,相对于弘时和弘历,自己去争取皇位的胜率几乎为零,除非他俩都死了,皇位才有可能落到自己头上!这跟当初雍正帝上位的情况还是很像的,他也是干掉了太子、老大、老三、老八后才上位的。
所以,弘昼只能韬光养晦,慢慢等待时机,就像当年太子胤礽给任伯安写的书信一样。老四胤禛只需稍做点手脚,就让太子跟老八干了起来,最后渔翁得利。
而这个时机,恰恰就是弘时自荐要去整顿旗务,并点名弘昼一起跟着。
弘昼不傻,关键时刻雍正帝将弘历派到了江苏李卫那,弘时又跟老八胤禩走的近,且已经被雍正帝猜忌,这里面铁定有事。
在丰台大营,弘时说旗主王爷们要来接管,见众将领不信,还特意问弘昼:
“让四位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营兵务,是皇上的旨意,五弟你也听到了是吗?”
弘昼只知道皇上让他整顿旗务,但并没有讲接管丰台大营的事,况且丰台提督自己都说了,只有皇上圣旨和十三爷手谕才能接管大营,其余人想都别想。弘昼作为皇子,这点基本常识难道没有吗,平时谨小慎微的,怎么这次这么痛快的肯定了?
七、
说到底,他就是在套路弘时,甚至担心自己表现的太爽快,对方会起疑,还特意在回来的路上问弘时:
“皇阿玛是说整顿旗务,但并没说让他们共同管理防务!”
他若是起疑的话,为啥不在丰台大营说,偏偏在回来路上再说呢?
一方面,他这时候说,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确保弘时上套。另一方面,以后事发之后,自己有了这段问话,也可以洗脱嫌疑。
当然,若是八王议政逼宫真成了,那也白搭,所以,他还得确保弘时的计谋成功不了,这才有了第二天朝会前,他故意磨磨蹭蹭,欲言又止,将情况告知了老十三胤祥。
等到朝会上面,雍正帝问弘昼怡亲王去哪了时,他明知老十三胤祥去处理丰台大营的事了,却隐瞒,说去看病了。
此举一方面可以稳住老八胤禩一伙,另一方面也给了老十三胤祥更多的时间,同时也麻痹了弘时,让他自己暴露自己。
等到军队真被“接管”了,雍正帝恼羞成怒,问弘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时。他其实可以将弘时供出来,但不能那样做,只能支支吾吾看向弘时,向其求助,等于点名了弘时才是幕后主使。
他这个举动,恰恰是让弘时当着雍正帝的面将责任往自己头上推:
“五弟也就是误说了一句,是听皇阿玛亲口说的……”
而这个责任,雍正帝作为皇上,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的,毕竟在他心目中,弘昼并做不了主。这样就可以在事后,彻底洗脱自己的嫌疑,自己确实是无辜的。
八、
但这只是夺嫡的第一步,接下来弘昼的骚操作,才是其权谋的顶级表现!
之前我(杨角风)详细解释过很多遍,八王议政逼宫就是雍正帝设下的圈套,就是为了引他们上钩的。这样一来,老八胤禩这个脓包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挤掉了,而雍正帝派去抄他家的人,恰恰又有弘时和弘昼。
明知道丰台大营被接管一事跟弘时和弘昼有关,他们俩有可能跟老八胤禩串通一起的,雍正帝为啥还派他俩去?
其实很简单,就是雍正帝对他们俩的试探,这次试探甚至决定了俩人的生死。
因为这个差事很难干,抄的狠一点,会给人们,尤其是雍正帝留下一个狠毒的印象。抄的不够狠,又难免给人一种,跟老八胤禩有关系的嫌疑。所以,人家弘昼继续装傻卖楞,躲在家里搞了一出“活出丧”,避开了这件事。
在别人面前,他可以说自己最近总是走霉运,有血光之灾,只能找群道士做法,去霉运。但是,到了雍正帝面前,他就不能这样回答了,只能如实答复:
“儿臣那些昏话本是搪塞世人的,儿臣实在是因为办不好差事,怕到头来又给皇阿玛添乱子!”
这句话是真是假,雍正帝心里是打疑问的,所以故意说你整天跟道士和和尚搅合在一起,这是在学当年的朕啊,你这是在明哲保身。
九、
弘昼当时就吓得一身冷汗就出来了,如果顺着雍正帝的话说,那就是居心不良,欺君之罪,不肯为国家办事,所以不能承认:
“儿臣百无一用之人,就再修上十辈子,也望不上皇阿玛的项背啊。”
是啊,我要是有用,也就不会出丰台大营那一茬子事了。幸亏皇阿玛英明神武,力挽狂澜,不然这事就糟了。
雍正帝越发觉得他像当年的自己了,于是又放出一个大招,说自己当年也跟他一样,潜心修行佛法,却没想到皇位落到了自己头上。
这句话就差拍着弘昼的肩膀说,你啊,最适合皇位了。那弘昼哪里敢承认,只能说自己啊,就像一只小萤火虫,哪里有皇阿玛的太阳亮。
见弘昼不吃这套,雍正帝便将曾静骂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了,想试探一下弘昼。结果,人家连看都不敢看,直接来了一句:
“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儿臣不屑一看,也请皇阿玛,不要理睬”。
铺垫到这里也差不多了,雍正帝也不得不步入正题,询问当初弘昼在朝廷之上留下的疑点了。是啊,既然弘时说,当初是自己假传的圣旨,那么,是怎么传的啊?
弘昼怎么答?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实回答,就会落下个手足相残的印象,就像当年对太子胤礽落井下石的老大胤禔一样,被康熙帝痛骂蠢猪。若是不如实回答,那就会落下,自己替弘时掩护的罪行。
十、
所以,思前想后之后,弘昼给了一个这样的回答:
“儿臣记不清三哥说过什么话了!”
就像老八胤禩评价的那样,弘昼小时候读书,哪一次不是倒背如流,怎么可能会忘记?
他这样说,无外乎想向雍正帝表明,一是自己本性善良,不愿意手足相残;二是这次八王议政逼宫,自己确实不是参与者;三是我对皇位没有想法,也不想争夺皇位。
但是,他还有第四个隐藏的心思,那就是先不让弘时暴露,让他去完成他该做的事!
事实上,他供不供出弘时,对雍正帝来讲意义不大,他早就锁定了弘时了,不差弘昼这么个人证。但是,对弘昼来讲,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接下来便是他距离皇位最近的一次。
为啥这样说?
因为此时的弘时已经派出杀手去杀弘历了,若不是图里琛半夜抽风,非要拉雍正帝去见隆科多;若不是隆科多良心发现,突然就供出了弘时;若不是图里琛及时赶到了江苏,并告知了李卫情况;若不是弘历命大,刘墨林用自己的性命替他挡了一刀……
那么,弘历一死,弘时再被赐死,雍正帝的皇位属于谁?
只可惜,弘昼的运气差了那么一点点,上天总是在眷顾着弘历。等到弘时被老爹赐死之后,弘昼也就吓破了胆,再也不敢觊觎皇位了。
作为一个聪明人,却要装一辈子的糊涂王爷,这对于弘昼来讲,也是一种折磨。可是,这又能怪谁呢,谁让他生在帝王家呢?
所以,论伪装,弘昼才是藏的最深的一个,也有过野心,并非是省油的灯!
弘昼属于“希翼”皇位的那一种人,和三爷胤祉有得一拼,都是聪明灵透的人,只是皇位确实与己无缘,所以以造学或者闲散为名,当着自己的王爷。
弘昼读书倒背如流,一点即透,这在弘昼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悟性了,只是没有弘历耀眼而已。弘时则厌倦读书,常常屎尿而遁,注定难成大事。
有两次镜头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一是年秋月抱着小弘昼,让他给邬思道送护腿么,这并非多余之镜头,表明弘昼从小受邬思道感染,作为邬思道的学生,他体验观世的能力并不比弘历差多少。二是老八曾看望生病的弘时,说过等他病好了,带他出去放鹰玩儿。这样的伏笔,只有在《雍正王朝》这样的经典剧中才有。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回到正题,老八胤禩计划联络关外的铁帽子王爷,以整顿旗务连着旗营兵务一起整的安排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然后进行兵谏,逼迫雍正退位,推弘时上位,并且已经买通了九门提督隆科多。
当弘时提出整顿旗务的时候,就受到雍正的质疑,因为,在雍正看来,弘时似乎没有这样的觉悟和眼光,他担心的是八爷党会利用弘时起幺蛾子。
如果没有记错,当时弘昼也在场,并且,雍正要他长点心,能够为皇阿玛分忧,但是弘昼说自己能力有限,担心会让皇阿玛失望。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雍正皇帝答应了弘时的意见,并且亲自到十三爷府上,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心,这是一次反计谋的安排。可以肯定的说,雍正与老十三就是打算顺手牵羊,将老八他们彻底牵进“笼子”,雍正一句“是脓包迟早要挤了他”,说的就是这事。
经常围绕在雍正身边的弘昼不可能不知道雍正皇帝与八爷党之间的怨恨情仇,很多人说弘昼在这场游戏中扮演了投机的角色,我不敢苟同。作为在皇帝身边长大的皇子,不会没有把握的去投机八爷党。康熙时代八爷党失败了,雍正即位若干年了,江山的基石早就稳定下来,如果弘昼还像隆科多一样去投八爷党的机,那只能说明之前的书白读了,给邬思道的护腿白送了,你说是不是?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弘昼的立场一定是站在雍正皇帝这边的,这点毋庸置疑。其实争斗的双方雍正皇帝和八爷党无论在实力还是声望还是其他什么方面高下立现,就算有人反对新政,但是枪杆子在雍正手里,皇权在雍正手里,八爷党抖机灵根本就是适得其反,弘昼明白得很。
虽然,弘昼不愿意卷入到他们的争斗中去,这点在后来抄八爷党的家,他在家里闹“活出丧”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绝对知道,雍正要清除八爷党是迟早的事,这次,雍正提醒他要长点心,他就知道,自己置身事外已然不再可能。
果然,在十三爷的建议下,弘昼充当了“耳目”,卷入到雍正清扫八爷党的斗争中去了。当然,在老八胤禩眼里,弘昼还是一个不上心的孩子,所以,有些忽视这个灵透的主儿。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八爷党的计划只有弘时知道,弘昼显然是不知道的,直到他随弘时和八爷胤禩道丰台大营传旨,当老八和弘时唱和着让旗主王爷的参将共管丰台大营才有所发觉。弘时和胤禩让弘昼作证,弘昼也跟着说是皇上的旨意,打消了丰台大营将官的疑虑。
这是很重要的细节所在。弘昼在进丰台大营的时候,只怕就已经注意到了丰台大营的变化,当弘时胤禩误传圣旨,可以肯定他立刻明白的了怎么回事。但是弘昼却没有说出口,而是直接承认了,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当场戳穿呢?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弘昼当场揭穿会是什么后果?
以老八为首的八爷党策划这场阴谋已久,他们不会轻易放过这次机会,如果放过这次机会,以后恐怕更没有机会了。所以,八爷党和弘时势在必得,这样,弘昼的举动就十分危险了。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如果弘昼立刻揭穿,将会出现两种后果:
一是老八胤禩或者弘时借着话题立刻圆回来,说是没听清楚皇帝的旨意,可以再行请旨。这样的话,八爷党的计划就有可能彻底暴露,兵谏就会流产,雍正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更加防备八爷党,加快收拾八爷党的步伐,那八爷党就十分被动了,很可能功亏一篑。
二是立刻杀掉弘昼(或者拘押软禁),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封锁消息,于第二天在朝廷上发起兵谏,没人给十三爷报信,那么,八爷党才可能兵谏成功。
八爷党运作这个计划已经很久,不可能让计划功亏一篑,所以,他们一定会杀了弘昼(或者拘押软禁),让计划按步骤实施。
就算八爷党和弘时不杀弘昼,拘押或者软禁,那么,他就不能给雍正或者十三爷报信,这个局只有雍正或者十三爷可以解,因为十三爷管着兵权。不能给十三爷报信,那么八爷党兵谏的可能性就大了。前面说过,弘昼的立场绝对是在雍正一边,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的,要不怎么叫长心呢?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故而,弘昼没有当场戳穿弘时和老八胤禩假传圣旨的阴谋,是为了自保,争取时间给雍正或者十三爷报信。
可是弘昼为什么又在回来的时候对弘时说出了自己的疑虑呢?是他真的糊涂吗?
其实很简单,毕竟弘时还是兄弟,八爷党与雍正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也管不了。弘时到底参没参与八爷党的兵谏计划,弘昼拿不准,他想试探一下弘时,也算是给弘时最后一个机会。如果弘时参与了就会置之不理,被最终收拾也就不可避免,自己虽然无缘皇位,希翼一下还是有可能的。如果弘时没有参与必定会报告雍正或十三爷或者速回纠正请旨,那么他也算是尽了兄弟之义了。
只是,弘时也是个死脑筋,忽视了这位弟弟的心思,还以为弘昼傻了吧唧真糊涂,也就没有产生警觉。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弘昼又为什么第二天才半路拦截十三爷告知情况呢?
这也是弘昼灵透的地方,弘时虽然忽视了他的弟弟,但是老八胤禩未必真忽视,这个计划老八运作了很久,弘昼的突然参与应该是引起了老八的警觉,为了让戏更加逼真,才没有使用武力直接控制弘昼,当然也依赖于弘昼装傻的本事。可以肯定的是,老八一定派人严密的监视着弘昼,弘昼的一举一动,在第二天朝廷兵谏开始之前,都在老八的视野之内。
如果弘昼一回来就报告雍正或者十三爷,那么八爷党和弘时就会立刻采取措施,事情将会变得更为复杂,雍正坐实不了八爷党的阴谋也难以“挤掉这个脓包”,八爷党如果机会败露,甚至会狗急跳墙,拼死一搏,一场血战可能无法避免。总之后果将十分严重。
弘昼在第二天抢先争取时间半路拦截十三爷,一定也是计算好了的,这时候,皇帝大臣们都已经上殿了,对他的监视也放松了,他拦住十三爷,告诉他事变情况,十三爷才能轻松独入丰台大营,重新夺回兵权。
弘昼在丰台大营为什么不直接戳穿三阿哥和八爷假传圣旨?
只是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八爷党不防着十三爷呢?真是白瞎了老八胤禩的才干。
从雍正开始开枝散叶。
和亲王弘昼是第一代。
第二代叫永璧,他是弘昼的次子,被乾隆特许恩准这一代不降封,所以仍袭和亲王。
到了第三代的绵循,他是永璧的次子,仍袭王爵,按照清朝的降封的制度,只能由亲王降为郡王。
第四代是奕亨,降为贝勒,名号封辅国将军,基本上不入八分了。
第五代即载崇,这个时候清朝应经到了道光的时代了。载崇是侧室所生,其中牵涉到许多,从这里开始分府,封爵又开始递降,降至一等辅国将军,已经算不入八分的行列了,离国家政治越来越远。
第六代有三人,次子名溥良,为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受封奉国将军。
第七代共有五人。老大叫毓隆为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
第八代毓隆生子恒同,恒同是独生子。
第九代恒同的儿子叫启功,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没想到荒唐王爷的后代里有两个进士,更有一位中国书协主席。
而这个书协主席是个很好玩的书协主席,被人叫做老顽童,这种轻松对待生活的感觉,还真的有点弘昼的范儿。
这就是 生生不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