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6 22:46:23作者:浮生若梦来源:网友上传
雍正的众多兄弟中,最受宠和重用的是其十三弟怡亲王胤祥。或许看过《雍正王朝》的读者大致都有一个认识,认为胤祥在康熙晚年诸子夺嫡中坚决站在雍正一边,所以雍正即位后才对他投桃报李,百般信任的。当然这仅仅是一方面,而并非是最主要的。
雍正即位后,对其兄弟采取了极端严酷的措施,或杀、或贬、或禁,因此也落得个“弑兄”、“屠弟”的恶名。雍正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出自私人恩怨对其兄弟进行报复,说到底还是在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胤祥虽然在争储中立有大功,但毕竟此时的身份已不仅仅是兄弟,更重要的是君臣。
我们知道,在雍正争储的过程中,年羹尧、隆科多同样是功不可没,而他们的结局都是兔死狗烹。所以,胤祥得宠的秘诀,绝非是拥立之功,而是雍正评价他的八个字——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亲书八字匾额赐胤祥,这说明了胤祥确实做到了这八字要诀。换句话说,雍正宠信重用胤祥,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说胤祥“忠”,是指他对雍正毫无二心,全心全意为皇兄消烦解忧。据说,雍正做皇子时,胤祥就倾心雍正,兄弟俩一度“形影相依”,经常赋诗唱答,感情十分融洽。雍正即位后,胤祥坚定地与胤禩、胤禟等划清界限,成为雍正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按照雍正的话说:“怡亲王公而忘私,视国家事有如家事,处处体贴,能代朕劳,不烦朕心。”这就是雍正要求王大臣必须做到的“忠”。
所谓的“敬”,是指胤祥对雍正恪尽弟道和臣道,“小心兢业,无纤毫之怠忽”。所谓的“诚”,即指胤祥“精百一心,无欺无伪”,对皇兄一片诚心,不矫情造作,不搞小动作。
所谓的“直”是指胤祥“直言无隐,表里如一”。雍正很少能听进不同意见,而胤祥却能委曲劝谏,既能于王大臣之间,又不会扫雍正的龙性,很是得体。
据说,雍正最初怀疑十七弟胤礼是政敌胤禩的人,故即位后就变相贬他去守陵。还是胤祥在雍正面前替胤礼美言,胤礼才得以放回,并被晋封为果郡王,直至果亲王,一度派为要差。一些大臣如李卫也是靠胤祥建议,才得以重用的,雍正认为胤祥能“表里如一”,又能“直言无隐”。
如果说胤祥的“忠”、“敬”、“诚”、“直”,是获得雍正宠信的前提的话,那么,“勤”、“慎”、“廉”、“明”则是胤祥受重用的关键所在。
胤祥曾被委任为雍正初年的总理事务大臣,总理户部三库,、财权集于一身,并成为服丧时雍正的代言人。那时公务繁杂,又有胤禩、马齐等稍存二心的总理事务大臣从中掣肘。而胤祥多能承雍正意旨,勤劳任事,成为头绪繁杂、百废待兴的雍正初政的中坚柱石。
后来,胤祥在清理国库亏空、整治京畿水利、对准噶尔用兵,甚至在为雍正选择万年吉地等事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便是雍正夸赞他“夙夜匪懈”的“勤”。
胤祥一度是雍正与心腹大臣的忠实联系人、代理人,一些地方官与胤祥有公务往来,这是雍正特许的。雍正多将一些朝廷机要交给胤祥去办,这是对他的信任。但是,胤祥时刻以“伴君如伴虎”自戒,丝毫不将机密之事透漏于外,这很符合雍正帝的心思。,所以夸他“一语未尝宣泄”、“一举未尝放逸”。这是指胤祥处处小心谨慎,不炫耀己功。
雍正曾多次奖赏胤祥,但是胤祥每每坚辞谢让。按例赐给的封银他不要,破例加赏俸银也辞之不取,逾制增加的仪仗也不接受,加封儿子为郡王他也一再辞谢,甚至雍正特赐的陵寝吉地,他也固辞不要。所有这些都说明,胤祥做到了雍正所希望他牢记的一个“慎”字。
胤祥身兼数个要职,过手的钱粮何止巨万,只要他稍做手脚,就会使子孙受用无穷。可是,他公私分明,以廉洁立品,秋毫不肯染指,更不要说接受官员们的贿赂了。胤祥一生以节俭自持,以致临死前嘱咐后人要葬事从简,不要将金玉珠宝甚至华贵的衣服带入棺内。这些,大概是雍正最欣赏他的“清洁之操,一尘不染”。是为胤祥的“廉”字诀。
胤祥经常受命亲审大案、要案,但从来不对案犯用刑,而以词色辨其曲直,往往能审得实情。另外,他办事也精明爽利,少被人欺。按雍正的话说:“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这便是雍正送他的“明”字。
由于胤祥能做到“忠勤慎明”,又能“诚敬直廉”,所以,一直受雍正宠信,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终。胤祥在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病故,雍正此时也在病中,但他还是带病料理了胤祥的葬事,送了十三弟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