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5 04:08:52作者:气宇轩昂来源:互联网
在我们垂钓时如果钓获得以下几种鱼一定要小心处理。
1:黄颡鱼
黄颡鱼背鳍和胸鳍的这三根骨刺含有微毒,如果不小心被扎到手会出现轻微红肿伴随剧烈疼痛和轻微的瘙痒,钓友们如果钓上黄颡鱼最好拿毛巾包上再取钩一定不要直接用手拿。
2:鲶鱼
鲶鱼我们经常吃,特别是夏天烧烤摊上来一条烤鲶鱼那味道简直绝了,鲶鱼肉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是它的鲶鱼籽是不可食用的,一旦使用就可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食用鲶鱼时一定要将鲶鱼鱼籽处理干净。
3:鳜鱼
鳜鱼背鳍腹鳍上的骨刺含有毒腺组织,鳜鱼受到惊吓就会把刺张开非常容易刺到手,这玩意刺到手非常疼,会造成伤口红肿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发烧畏寒,被鳜鱼刺伤手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4:河豚
河豚的鲜美周所周知,但是大部分河豚的鱼皮内脏和血液中会含有河豚毒素,毒性很大!食用河豚必须经过专业人士处理方可食用,我们自己钓上河豚还是赶紧扔掉吧
5:家鱼
我们平时吃的鲫鲤草鲢鳙这些家鱼的鱼胆是含有氢氰酸毒性的,食用后会可能造成肾功能的损害。所以在杀鱼的时候一定要把鱼胆处理干净,如果鱼胆破了一定要将鱼肉清洗赶紧在进行烹饪。
大连晚报
鱼是一种好食材。
它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
脂肪含量不高,
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很多人都爱吃鱼,
但是你知道吗?
吃鱼这件事必须注意!
厦门一家医院集体收治了13名食物中毒的病人,这13人都是海员,前些日子他们在越南食用了一条深海鱼后,集体出现了腹痛、呕吐甚至全身麻痹等症状。
出现不适后,船员们立刻被送往越南当地医院就诊,可是病情并没有好转,船员们决定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
船员们究竟是吃了什么海鱼?
其中带有什么毒素?
导致他们集体中毒?
据了解,
他们在越南一个港口就餐时
吃了一条
十几斤重的红鲷 [diāo]鱼
网图
餐后几个小时内
船员们陆续出现了身体不适
他们的症状多是
恶心、呕吐、腹泻等,
有的出现皮肤瘙痒、
手脚麻木、视物模糊,
严重的一名心率下降到35次/分。
结合症状,医生判断
他们所食用的红鲷鱼中
很可能含有雪!卡!毒!素!
据了解,雪卡毒素是已知的
对哺乳动物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
比河豚毒素毒约100倍!!!
为了你舌尖的安全
赶紧了解一下什么是雪卡毒素~
↓↓↓
什么是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
是一种脂溶性神经毒素,具有抑制钙离子作用,毒性非常强,比河豚毒素强100倍,是已知的对哺乳动物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毒性较高时食用有毒鱼肉200g即能致死。
雪卡毒素主要分布于鱼的头、内脏、官,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不易被胃酸破坏,高温加热或冷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素的毒性。
为什么鱼类含有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一种海洋藻类毒素,由有毒藻类产生。生活在珊瑚礁周围海域的许多原本无毒的鱼类摄入这类有毒藻类或其他浮游生物,造成雪卡毒素在鱼体内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体积越大的鱼类,聚集的毒素越多。
网图
雪卡毒素属于获得性毒素,鱼体内含有雪卡毒素不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3~4月份繁殖季节,珊瑚鱼需要食物多,体态肥美,味道也最鲜美,而体内聚集的雪卡毒素也越多。
有超过400多种鱼类可能蓄积雪卡毒素
海产市场和餐桌上常见
可能含雪卡毒素的鱼类有
↓↓↓
石斑鱼(如西星斑、燕尾星斑、老虎斑、东星斑、苏眉)、梭鱼、黑鲈和真鲷等。含雪卡毒素的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南海诸岛等地。养殖类鱼类少有雪卡毒素中毒事件报告。
网图
那么,中了雪卡毒素
会有怎样的表现?
该如何治疗,又该怎么预防呢?
临床表现
一般在进食后2~10小时出现临床症状,病程可持续2~3周,可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特症性的温度感觉倒错表现,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觉。
☞轻度中毒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
中毒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运动神经麻痹,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急救措施为迅速清除已进入人体内的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等,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预防措施
一、尽量避免在3~4月份(生殖期)进食珊瑚鱼。避免进食1.5kg以上深海珊瑚鱼,因为鱼体越大,毒素含量越高。避免进食深海珊瑚鱼的头及内脏(如肝、肠及卵巢),这些部位带毒素较多。
二、外购珊瑚鱼等深海鱼类最好放养15天左右,待毒素排出体外后再食用,可减少中毒机会。
三、曾有过雪卡毒素中毒的人3-6个月内应避免食用海鱼。
除此之外,
鱼身上这个部位千万碰不得,
比砒霜还毒,
还有4个部位,一定要少吃,
最好从今天开始别再吃了!
鱼胆
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郦俊介绍,吃鱼胆会中毒几乎毫无悬念,青鱼、草鱼、白鲢、鲈鱼、鲤鱼等淡水鱼,其鱼胆中含有毒性很强的胆汁毒素,因胆汁毒素不易被加热和乙醇(酒精)所破坏,因此,不论生吞、熟食或用酒送服,成年人一次摄食超过2.5克,就极有可能导致中毒,甚至使中毒者死亡。一条1-2公斤的鱼,鱼胆就能达到、甚至超过这个剂量。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鱼胆万万不能吃!
鱼胆万万不能吃!
鱼胆万万不能吃!
草鱼、鲤鱼、鲮鱼、
青鱼、鲫鱼、鲢鱼及大头鱼等,
鱼胆千万不要吃,丢得越远越好!
另外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一定要摘除鱼胆。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鱼头
鱼头肉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但其实鱼头最好少吃,鱼头普遍更易蓄积重金属,儿童不宜长期吃。
建议在选购鲫鱼的时候,最好买半斤以下的。这样的鲫鱼鱼龄小,体内甲基汞的含量很低,孕妇儿童都可以放心食用。
鱼皮
随着鱼龄的增大,鱼皮的汞蓄积量明显上升,400克的鲫鱼,其鱼皮的汞含量比200克以下的多出5倍。
不过,鱼皮比鱼肉少那么多,就算有点重金属,但总量少啊,实在爱吃鱼皮,适量吃些无妨。
鱼黑衣
大多数鱼体腹内两侧都有一层黑色膜衣,这层膜衣是鱼体内最腥臭、泥土味较浓烈的部位,而且含有大量组胺、类脂质及溶菌酶,误食组胺会引起头晕、恶心、胸闷、呕吐、腹痛等症状;溶菌酶则对食欲有抑制作用。
据《深圳新闻网》报道,深圳26人吃鲐鱼中毒,而这种中毒都是组胺中毒。
鱼籽
鱼籽中含有相当多的卵磷脂,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帮助,但吃多了容易发胖。而且鱼籽同时富含胆固醇,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少吃。
鱼籽虽然个头很小,但烧煮时一般也很难将其烧熟透,食用后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如果要吃鱼籽,一定要煮熟煮透,吃的时候也不要过量。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鱼籽不能吃,譬如河豚鱼鱼籽有剧毒,鲶鱼籽也有毒,误食可能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
如何吃鱼更健康?
油炸、红烧时用的油一般都比较多,而烧烤温度比较高容易产生更多的多环芳烃,但烤箱烤用的油比较少,也是不错的方式,而清蒸就可能是相对最好的烹调方式了。
吃鱼最好是加热熟透后再吃,这样可以杀死可能存在的致病菌、寄生虫等。
看完别忘告诉身边更多人!
来源:长春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鱼肉细嫩鲜美且营养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特别是含有的脂肪酸,能防止血粘稠度升高,能保护眼睛、视网膜、神经组织和大脑以及心脏。另外,鱼肉中也含有人体所需要的碘、硒以及氟等能维持矿物质平衡,几乎适合每个年龄段的人。儿童经常吃鱼类生长发育快且智力发展好,成年人经常吃身体变得更加强壮,而且能延长寿命。但吃鱼时要警惕,身体上的某些部位是不能吃的,以免导致胃穿孔。
鱼肚子里发现有这东西,马上停筷?鱼肚中容易有寄生虫,这被称为舌状绦虫,容易感染草鱼鲤鱼,鲫鱼或鲢鱼等。看起来确实很恶心,但对身体没有交叉性危险,只要清理干净,煮熟之后可以吃。但没有煮熟,舌状绦虫会在人体中寄生。另外在淡水鱼和海水鱼中也含有大量寄生虫,最常见的是异尖线虫,一般好发于黄花鱼、带鱼墨鱼和鳕鱼中。一旦进入体内就会感染异尖线虫病,轻者肠胃不适,重者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和恶心呕吐,最严重的是引起胃穿孔和消化道溃疡。异尖线虫,不仅会进入消化道,也有可能会转移到身体其他组织。
鱼身上哪些部位还不能吃?1、鱼胆
有人认为鱼胆能清火明目,其实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大部分鱼胆有毒,如草鱼青鱼,鲢鱼胖头鱼和鲫鱼等。清理内脏时必须把鱼胆扔掉,若不小心弄破,需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不要让胆汁液进入眼睛。鱼胆进入体内,会使得多个重要器官功能发生衰竭,如肝脏、肾脏和心脏,甚至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而危及生命。
2、鱼头
在鱼头中确实有丰富的DHA和EPA能保护心血管,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但根本不能补脑。鱼头中容易蓄积重金属,特别是汞,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买鲫鱼时尽量选择250克以下的,鲫鱼越小,含有的汞含量越低。
3、鱼皮
随着鱼的年龄增大,鱼皮中汞含量就越多。若是喜欢吃鱼皮时,尽量选择小的。
4、鱼黑衣
大部分鱼体腹内两侧有一层黑色膜衣,这层膜衣是鱼体内最腥臭且泥土味浓烈的部位。其中含有大量溶菌酶、组胺和类脂质等,误食的话可能引起头痛头晕,呕吐腹痛以及胸口闷痛等,特别是溶菌酶会抑制人们食欲。
5、鱼籽
鱼籽中含有大量卵磷脂,能保护神经系统,但吃太多易引起身体肥胖。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少吃,因为其中有大量胆固醇。别看鱼籽个头小,但烧煮时难以被烧熟透,吃了后易引起消化不良。若喜欢吃鱼籽,必须彻底煮熟煮透之后再吃,需控制量,不能吃太多。并不是所有的鱼籽都能吃,如河豚鱼和鲶鱼鱼籽有剧毒,吃了之后可引起腹泻腹痛、呼吸困难和呕吐。
温馨提示
平时在买鱼时一定要警惕,一般被寄生虫所感染的鱼,腹部大,整条鱼看起来没有光泽且颜色发黑。若购买到有寄生虫的鱼,若不舍得扔掉,需清理干净后煮熟煮透再吃。
#家庭医生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参考资料:
[1]《鱼肚子里发现有这东西,马上停筷!否则小心胃穿孔、身体长满虫 》.养生每日推送.2019-01-22
[2]《牢记!鱼身上的这个部位,千万不要吃》.丁香医生.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