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9:24:29作者:流水随风来源:网友整理
四方观念晚出,所以当初并无专字代表四个方位,东南西北四字都是借来用的。
繁体东篆文东東(简作东)的繁体和篆文,两千年来都说“日在木中”,牵合太阳从东海旸谷升上扶桑的神话,又满足了汉代五行学说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的意识形态要求。待到甲骨文出,真相大白。原来是一只胀鼓鼓的口袋。口袋有底,一端捆束,曰囊。口袋无底,两端捆束,曰橐。这是一只橐(tuó),借作方位东用。东橐双声对转。日文保留古音,至今东芝读Toshiba。许慎以动释东。日出打破黎明前的平静,东方就是首动之方。
甲骨文东华北平原观察大树,树冠向南部分因光照好,枝叶特别茂盛。“南枝向暖北枝寒”。“向阳花木早逢春”。先民观察大树而知南方之所在,由此造出篆文南字。南字从(巿)音pèi。巿字义为木之茂盛,用在这里特指树冠最茂盛的部分。巿字易误作市字。沛芾肺皆以巿为声符。篆文南字中间的¥()像人民币符号,音rèn,是南字的声符。树冠最茂盛的一方就是南方。似乎南字是专门造来代表方位的了。其实不然。看金文南,已走样了。看甲骨文南,全变形了。前人说那是一种陶制钟形乐器,悬在架上,敲击发声。甲骨文南在卜辞里已借用来指方位了。后人不满意,改造其字形,赋以新内容,遂成篆文南。
篆文南金文南甲骨文南西也是这样。本义是鸟巢,而不是方位。先民发现鸟类筑巢总在森林西边,对着落日,借斜晖以照亮归程。所谓西方意即鸟巢之方。用作表示方位之后,鸟巢本义被人遗忘,另造棲(简作栖)字管领鸟巢一义。篆文鸟伏巢上。籀文鸟头出巢。甲骨文巢内三只小鸟伸嘴待哺。试看巢字,下木,中窠,上面也是三只小鸟。上面若不加点笔画表示鸟的存在,谁知那是鸟巢。
篆文西籀文西甲骨文西人背部很难画,所以背字无法象形。画二人背向背坐着,就是北字,这是象意。北就是后起的背字,本与方位无关。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筑屋为了采光采暖,必须向阳,坐北朝南。所谓北方意即背向之方。用作表示方位之后,背部本义被人遗忘,另造背字递补。背字下面是个肉字,象猪腿形,泛指一切肉体。肉字隶变作,今多混同月字。
东南西北的演变
朔州市为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7万,辖朔城、平鲁2区和山阴、应县、右玉、怀仁4县。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经济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的称号。
一、历史沿革
1、秦置马邑县,治今市,属雁门郡。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韩王信徙都于此。东汉末荒废。西晋复置,末年又废。
2、北齐天保六年(555年)于新城置朔州,八年徙治马邑城;又称北朔州,并置广安郡;又置招远县为郡治。隋开皇初废广安郡,大业初改朔州为马邑郡,改招远县为善阳县(一作鄯阳县),为郡治。
3、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马邑郡为朔州。开元五年(717年)于大同军城另置马邑县,属朔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朔州为马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朔州。
4、辽、金、元皆为朔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鄯阳县入朔州。清仍为朔州,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朔平府。
5、1912年废朔州为朔县。19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6年属察哈尔省。
6、1952年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88年改为地级朔州市;原朔县改置朔城区。平鲁、山阴二县划入,平鲁县改区。1993年将雁北地区怀仁、右玉、应县三县划入。
二、地名来历
朔”从屰从月,是一个会意字。“屰”是逆,对面走来、相互迎接的意思,月指“月亮”,“\"逆\"与\"月\"合起来表示\"迎接新月\"。“朔方”即北方,这是因为北方是阳气始生之方,是阳气运行的起点所在。
“朔”作为地名,指地之北端,国之边陲,处于两国交界的地方。北齐天保六年于马邑西南47公里筑新城置朔州,八年移于马邑故城,即现在的朔州城。
三、风景名胜
1、朔州老城。即朔城区旧南街大片区,秦汉时已建成,北齐年间进行了扩建,元末明初又进行了重新修建。
2、马邑汉墓群。分布于朔州市朔城区四周20公里以内范围。朔城区现址是秦汉马邑城的一部分,历史上胡人的南侵掳掠,汉人反击围剿,均以该地区作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守目标。尤其在汉代,这里是重要的关外军事重镇。那些守卫边关的将士死后大都埋葬在这里,形成这一带地区密集的汉代墓葬群。
3、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