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4 11:22:19作者:未及挽留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作者及来源:刘根勤
这是我的三国演义人格楷模第三篇。
三国豪杰如云,田畴的事迹不显,名气很小,但他的品行却极其高尚,而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非常丰富。
田畴这名字很有意思,作为名词就是田地与封地的意思。作为历史人物,仅此一例。他的表字有争议,《三国志·田畴传》中记载的是“子泰”,《后汉书·刘虞传》引注的是“子春”。历史学者一般称呼他为“田子泰”。
田畴是右北平无终人,这里现在属于天津蓟县,在先秦属于燕国。人们常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是其中的代表,读完田畴的事迹,我们会发现田畴虽然不出名,话题价值远在荆轲之上。
田畴年少时喜好读书,善于击剑。这是古代士大夫的标准气质。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文武双全的能力,怎么行走江湖安身立命呢?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义兵兴起,就是传说中的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董贼见诸侯势大,将幼弱的汉献帝迁至长安。天下沸沸扬扬,这时一位宗室出场了,他就是很不出名的刘虞。
东汉末年,汉室衰颓,宗室人才凋零,所以《三国演义》中汉献帝面对汉高祖刘邦的画像才会发出“祖宗如此英雄,儿孙如此懦弱”的感叹。其实当时宗室中颇有几位能人,比如刘焉、刘表,还有绝对外围的刘备,他们能力卓越,但对汉室的忠诚度就有限了。这里要说的刘虞,就与他们大不一样。
刘虞字伯安,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根正苗红的汉室宗亲。在地方政绩卓著,颇有名望。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刘虞出任幽州牧。累加至大司马,封襄贲侯。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对边境胡人也持怀柔政策,深得人心,是汉末初期举足轻重的势力。
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三国演义》中却只一笔带过:“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在刘备的主角光环下,品德高尚的大人物刘虞完全成为人肉背景与道具。
咱们回到正题,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刘虞叹息说:“贼臣叛乱,朝廷流亡失所,四海倾覆,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念。我身为皇家宗室的遗老,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现在我想请一位使臣前去朝廷尽我作为忠臣的礼节,怎样才能得到不负使命的人士呢?”众人议论,都说:“田畴虽然年轻,但很多人称他是个奇人。”田畴这时才二十二岁。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虞请田畴来相见,对他十分满意,让他担任从事,为他置办车马。将要出发时,田畴说:“现在道路阻塞断绝,贼寇纵横,我如果自称官员奉命出使,将会被众人指名道姓,多有不便。我愿以个人身份前往,期望能够顺利到达。”
刘虞听从了他的意见。田畴回到家里,自己挑选了家人和慕名而来愿作随从的勇壮少年共二十多人,骑马一同前往,刘虞亲自出来祭祀路神,为田畴送行。
上路以后,田畴就前去居庸关,出了边塞,沿着阴山,直接奔赴朔方郡,顺着小路走去,终于到了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田畴为骑都尉。田畴认为天子流亡在外刚刚归还,尚未安定,自己不可以承受这样的荣宠,坚持辞让不受。朝廷尊重他的心意。三公府同时征召,田畴都没有接受。
这段经历,足以看出田畴虽然年轻,他在地方上的声望、在前辈面前展现的品德、在年轻人中展示出来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以及在功名利禄面前的淡定,都是不同凡响的,可以说,他具备了一位成熟政治家的素质。
值得畅想的是,他从燕地到长安的数千里旅程,是乌桓、匈奴以及西北军阀势力盘根错节的地方,险阻备尝,他带着团队顺利往返,靠的是对汉室的忠诚,还有智勇足备的个人素质,具备了绝佳的故事价值。关公的“千里走单骑”基本是文学的虚构,田畴的千里勤王,才是天日可表。
这个故事中,田畴更展示出他人生的一大特质,就是“拒绝”,或者说“不合作”,用时尚的话说,就是“不合时宜”。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刘虞与著名军阀公孙瓒之间发生了战争。后者是熟悉三国故事的人都知道的一位角色。
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时,受刘虞的节度。公孙瓒只注重自己的部队强大,放任部曲侵扰百姓,而刘虞注重仁政,关爱百姓,于是与公孙瓒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
此前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由于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刘虞为新皇帝,刘虞坚决不肯;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刘虞再次拒绝。
被劫至长安的汉献帝想要东归,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皇帝身边作侍中,于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潜出武关,去找刘虞让他带兵来救。刘和途径南阳,被别有用心的袁术扣留,派遣别的使者去找刘虞,说要一起派兵西进去接汉献帝。刘虞于是派遣数千骑兵到袁术那,而袁术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
起先,公孙瓒看出袁术耍诈,坚决制止刘虞派兵,而刘虞不听从,公孙瓒就偷偷派人劝袁术扣留刘和,并吞并刘虞派去的部队。刘虞得知后与公孙瓒间的仇怨就更深了。
不久,刘和找机会从袁术那逃跑北上,结果又被袁绍扣留。当时,公孙瓒已经多次被袁绍击败,还不断地进攻。刘虞认为公孙瓒过于穷兵黩武,于是不许他再次出兵,并稍稍削弱了他的权限。公孙瓒大怒,屡次违反命令,又开始侵犯百姓。刘虞准备赏赐给胡人的物品,多次被公孙瓒抢夺,刘虞不能制止,于是上报朝廷诉说公孙瓒掠夺百姓的罪行,公孙瓒也上表告发刘虞办事不利,两人相互指责,朝廷也无力处理。公孙瓒别修城池以防备刘虞。刘虞几次邀请公孙瓒,他都称病不来,于是刘虞密谋征讨他。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刘虞自己纠合十万人进攻公孙瓒。临行前,从事程绪劝阻,被刘虞斩首。刘虞告诉士兵:“不要多伤人,只杀公孙瓒一个就行了。”刘虞手下从事公孙纪,因为同姓而被公孙瓒厚待,趁夜跑到公孙瓒处告发刘虞的计划。
当时,公孙瓒的部众都散布在外面,他自觉不敌,本想逃走。结果刘虞的士兵不擅于作战,又爱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许焚烧城池,一时间竟攻不下来。公孙瓒于是召集精锐勇士数百人,顺风纵火,趁势突袭。刘虞遂大败,向北逃至居庸县。公孙瓒追击,三天后,城池陷落,刘虞被俘,公孙瓒仍让他作傀儡管理州中事务。正赶上朝廷派使者段训来增加刘虞的封邑,让他掌管北方六州的事务。
公孙瓒借机自拜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他还诬陷刘虞之前与袁绍合谋要当皇帝,胁迫使者段训将刘虞斩首,并送首级到京都,半路被刘虞的老部下尾敦劫走安葬。
刘虞政治能力高超,但军事能力一般。这不奇怪,两汉以经学立国,他这种重臣,很难有军事历练,缺乏有统兵能力的将才。有人说,田畴如果在他身边,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加上公孙瓒也不是一般的强悍,还有时运不济,所以功败垂成,死于非命,令人扼腕。
刘虞与公孙瓒的战争,罕为人知。不过在程砚秋先生的名剧《春闺梦》里,这场战争成为男女主角人生悲剧的背景。
刘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后,幽州人民,以及流亡至此受到他恩惠的百姓都痛哭流涕。
田畴完成任务后,快马加鞭返回,还没到达,刘虞已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来后,到刘虞坟墓前拜祭,又发出章表,哭着离去。
公孙瓒知道了,极为愤怒,悬赏通缉,抓住了田畴,对他说:“你为什么独自到刘虞的墓前去哭,却不来给我送报告章表?”
田畴回答说:“汉朝王室衰败,人人怀有异心,只有刘公没有失掉忠信的节操。报告表章中所说的,对将军没有什么好话,恐怕不是您所乐意知道的,所以没有送上。况且将军正在兴办大事以满足自己的欲求,既已杀死了没有罪的主君,又与坚守忠义的臣子为仇,果真做了这件事,那么燕赵地区的士人将都只会投东海而死,哪还有人愿意跟从将军您呢?”公孙瓒因为田畴理直气壮的回答,放他离去,终不敢加害。
这是田畴在历史舞台上的第二次表演,他忠于汉室,也忠于刘虞这位老领导,不惜硬刚公孙瓒这位炙手可热的大军阀,他的风险是巨大的,所以说勇气可嘉。当然,他对刘虞的态度,更多是出于忠于汉室的共识,是一种朋友间的义气,是大义。
公孙瓒把田畴拘留在军营中,禁止他的朋友与他往来。有人劝说公孙瓒说:“田畴是个义士,您不能礼貌待他,反而把他关了起来,恐怕会失去民心。”公孙瓒这时也在上升期间,还算明智,他释放并送走了田畴。
田畴得以北归,他开始了人生第三次威武表演,就是小共同体的建设。
田畴率领所有宗族里的和从别处前来依附的共几百人,在刘虞墓前扫地盟誓说:“您的仇不报,我就不再立于人世!”随即进入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势深远险峻又很平敞的空地,亲自耕种,供养父母。百姓都来归附,几年间达到五千多户。这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是两汉六朝常见的“坞堡”。
田畴对父老说:“诸位不认为我田畴不贤,从远处来投靠,人多就形成了城镇,但还没有统一,恐怕不是长久安定的作法,希望推举择定贤人或长者做首领。”大家都同意,一起推举了田畴。
田畴说:“现在我们来到这里,不是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已,而是要图谋大事,报仇雪耻。我私下担心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大志,而那些轻佻浮薄的人自己先互相侵扰欺侮,苟且快乐一时,却没有深谋远虑。我有一条不成熟的计划,希望和诸位一同施行,可以吗?”众人都说:“可以。”
田畴就为大家制定了有关杀伤、、诉讼的法律,规定犯法重的人治死罪,其次的也要抵罪,共有二十多条。又制定了婚丧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讲授知识的规划,向众人颁布。众人都熟习了,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北方边境地区百姓纷纷聚拢,服从他的威信,乌丸、鲜卑也都各自派遣使者来送贡物,田畴都接纳、抚慰了他们,使他们不再进行侵扰。
袁绍几次派遣使者前来招请,又立即授予将军印,以便安抚这里的百姓,田畴都没有接受。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又来征召,田畴始终未去。
在徐无山中,田畴充当了立法者与仲裁者的角色,为乱世流民的生存树立了一面旗帜。他是传统教科书上所说的“豪强”,但这里的“豪强”却没有贬义,是属于基于血缘与道义的“贤豪”。
田畴时常因为乌桓残杀当地士大夫而痛恨,想讨伐他们,但以他的实力,自保有余,进攻还差得远。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要扫平北方特别是袁绍势力的外援乌桓,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田畴戒令门客赶快整理行装,收拾行李。门客对他说:“过去袁公倾慕您,礼物和命令来了多次,您一点也不屈服;现在曹公使者第一次来,您就像恐怕来不及一样,这是为什么?”田畴笑着回答说:“这就不是您所明白的了。”
田畴这么说,是因为他认为袁绍袁术兄弟居心叵测,不是汉室忠臣,而当时的曹操表现要好得多。
田畴跟随使者到了曹操军中,任司空户曹掾,准备引见咨议。第二天曹操布诏令说:“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任命为吏的人。”言下之意,就举荐为茂才,任为蓧县县令。田畴没去上任,随着军队到无终县。
当时正当夏季降水,海滨低洼地区,泥泞不能通行,贼兵又把守险要路段,曹军不能前进。曹操很忧虑,询问田畴。田畴说:“这条道路在夏季常常积水,浅处不能通行车马,深处又载不动船只,形成这种灾难已经很久了。原先的北平郡治在平岗县,从卢龙塞直通柳城;从汉光武帝建武年间以来,破败断绝近二百年了,但还有隐蔽的小路可以找到。现在贼方将领大队军马正在通向无终的路上,不能前进,正在后退,松懈没有准备。如果我们率军悄悄返回,从卢龙口越过白檀的险要,从空旷地区走出,路又近又好走,乘其不备去攻打,蹋顿的首级就可以不用战斗而俘获了。”
曹操同意,就带领军队返回,而在水边路旁竖起大木头,写上:“现在正是暑热夏季,道路不通,姑且等到秋冬两季再进军。”乌桓骑兵侦探看到了,真的以为曹军已经走了。曹操命令田畴作向导,走上徐无山,过了卢龙,经过平岗,登上白狼山,离柳城二百多里时,胡人警觉起来,单于亲自上阵,曹操与他交战,终于大获全胜。曹军返回,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封邑五百户。
在曹操北征期间,田畴充当了三国第一向导官,同时他继续本色出演,他拒绝了曹操的美意。
田畴自己认为当初为了主君死难,率领众人逃遁,报仇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反而靠它获取利禄,这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思,坚持推让。曹操知道他心诚,没有勉强他。
辽东公孙康斩了袁尚的首级送来,曹操下令:“三军有谁敢为袁尚而哭的,斩首。”田畴因为曾被袁尚所征召,就前往吊唁祭奠。曹操也不追究。
这是田畴第四次不合作了。
田畴率领他的家属及族人三百多户全部到邺县居住。曹操赐给田畴车马粮谷丝帛,他又都分送给了族人和旧友。田畴随从曹操征讨荆州回来,曹操追念他的功劳很大,后悔上次听从了田畴的辞让,说:“这是成全了你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于是就又用上次的爵位赐封田畴。田畴上疏陈述自己的诚意,以死来发誓。曹操没有听从,想把他招来授官,田畴推辞三番四次,最终没有接受。
有司弹劾田畴偏狭固执,有违正道,只知固守小节,应该罢免官职,施加刑罚。曹操尊重田畴的行事,犹豫不决了好长时间,终于把此事交给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广泛讨论。曹丕认为田畴和过去楚国令尹子文辞让俸禄、申包胥逃避封赏是相同的,不要勉强他,而成全他的志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应该听从他自己的意愿,曹操还想给田畴封侯。
田畴平素与夏侯惇友善,曹操对夏侯惇说:“你去用你们的情谊劝喻他,一切都从你嘴里说出,不要告诉他是我的意思。”夏侯惇到田畴那里住宿,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去做。田畴揣测到了他的意旨,有关受封的事什么话也不再说。夏侯惇临离去时拍着田畴的后背说:“田君,主上的心意这么诚恳周到,你连这都不能顾及吗?”
田畴回答说:“这话说得太过分了!田畴不过是个背负信义逃窜的人,蒙受恩惠得以全活,实在是太幸运了。怎可以出卖卢龙要塞来换取利禄赏赐呢?即使整个国家独加恩宠给我田畴,田畴难道就不问心有愧吗?将军素来是知道田畴的,还要这样做,如果一定不得已的话,我希望就在这里自刎,献出我的生命。”话没说完,就痛哭流涕。
夏侯惇把这情形都报告了曹操。曹操喟然叹息,这才象征性地任田畴为议郎。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田畴去世,享年45岁,其子也早亡。
曹丕即位后,敬重田畴的德行信义,赐给田畴的侄孙田续爵位为关内侯,作为对田畴后代的尊奉。这个田续,跟后来诛杀邓艾父子的田续,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世人的眼中,田畴的“拒绝”或者说“不合作”,已经是一种个人标志,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别说曹操曹丕父子、袁绍袁尚父子,就是夏侯惇、荀彧、钟繇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的将臣?田畴“一视同仁”,秒拒绝他们的盛情厚意,以至于在东汉末年,酿成了一起政治与舆论事件。
好在曹操的士人底色与雄主胸襟,理解与支持了田畴的“任性”,最终成全了他自己与田畴的“令名”。
曹操深具法家色彩,他“唯才是举”,不重德行,他肯定不喜欢田畴的做法,但东汉不是秦国,他不能为所欲为,何况田畴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他有声望,还有实力。曹操只能怀柔,但也有人给他台阶下。
我引用曹操的一段文字《表论田畴功》,看看曹操是怎么评价田畴的?
“文雅优备,忠武又著,和于抚下,慎于事上,量时度理,进退合义。幽州始扰,胡、汉交萃,荡析离居,靡所依怀。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後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及袁绍父子威力加于朔野,远结乌丸,与为首尾,前后召畴,终不陷挠。後臣奉命,军次易县,畴长驱自到,陈讨胡之势,犹广武之建燕策,薛公之度淮南。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汉民或因亡来,乌丸闻之震荡。王旅出塞,涂由山中九百馀里,畴帅兵五百,启导山谷,遂灭乌丸,荡平塞表。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在曹操与当时的大人物眼中,田畴文韬武略,世之奇才,22岁就声名远播,在受到刘虞礼遇之后,奉刘虞为主,内心充满报效国家、匡扶汉室的远大志向。可惜生不逢时,诸侯割据,刘虞又被公孙瓒所害,他矢志复仇。后来公孙瓒为袁绍所灭,但在田畴的内心,觉得自己没有参与,不算报仇。抱着这样的遗憾,他恪守诺言,终身不仕。
田畴是一个纯粹而高尚的人,他的事功与德行,是中古士人的典型,更是楷模。他“结社自保”的生存方式,也能为散沙化的现代人提供启发。
读历史的确有意思,经常于不经意的地方,发现有意思与有意义的信息。
用广东人的口气说,田畴很了不起,我是很崇拜他的,不然不会这么多!